冷兵器时期野外作战的基本方法(从冷兵器到仪仗礼器)
钺是中国先秦时代武器,为一长柄斧头,重量也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玉制的钺,在当时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利用天然石料制成一面或多面的刃的生产工具,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时代。到了商代铜钺,铜斧有了大量生产,并作为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以后各朝代钺都被军队所广泛运用。但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终退为仪仗用途,常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表现之用。
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钺的式样与斧相同,惟较斧为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长约六寸。使钺之法合斧、矛、枪三者为一体。其用法除有斧、矛和枪之外,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器械。
从商周时期,钺作为兵器的同时亦作为仪仗礼器使用,钺为王者专用,王者用钺,以征王权。《书经》云:“钺以金饰,王无自由之理,左杖以为仪耳。” 史载:“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另又说武王伐商,誓师牧野,既“左仗黄钺,右秉白族”。古代国王赏赐大臣青铜钺,有着赋予军权和征伐权的意义,而绝非一般氏族贵族所能享有,当是高于一般氏族贵族的王者所有。至魏晋南北朝时,重臣出征往往加有假黄钺的称号。黄钺,以黄金为饰,古代帝王所用为仪仗。以示威重,有代表皇帝之意。《晋书.职官志》:“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诸军矣。”《通志.职官略六》:“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等权重者乃居之。宋氏人臣无居者,唯江夏王义恭得假黄钺。”故钺是象征征伐权力的权仗,也是统帅权威的象征,同时又是执行最高律令的法器刑具。
对钺:古代长兵器。杆长一丈,杆两端各有一钺。
二钺:下端又各有一只小钺与其杆垂直。其主要击法与钺相同。
两头钺:杆长八尺,杆两端均有一钺,其杆两头可用。其主要击发如钺,惟比钺更为灵活多变。
铲钺:其一端为钺,另一端为铲,故得其名。具有铲钺的功能,其击发与铲、钺相同。
单钺:其钺形似月牙铲,柄下端有一三棱形铁钻。
钺、铖是同一类兵器,脱胎于斧,然而有大小的区别。《尚书·顾命》载:“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郑玄注:”钺,大斧也。”说明钺类确有大小之分,两者区别极为显著,大型者是钺,小型者是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