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早期和晚期的生活(从白居易这首轻肥聊起)

白居易早期和晚期的生活(从白居易这首轻肥聊起)(1)

小时候,村里人吓唬我说“遭了年限(方言,指遇到农业灾害问题)吃你的猫”。我那时候养着一只狸花猫,胖胖的很可爱,自然不许他吃我的猫。

村里人便又吓我道“闹灾人吃人,吃了你的猫再吃你”。为了吓我,还告诉我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有诗为证,那句诗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我吓的抱着猫又哭又闹,众人哄笑说是逗我玩,受了惊的猫挣扎着抓伤了我的手背,直到现在我手背处依然能隐隐看到留下的疤痕......长大后想起来,某些亲友开玩笑的方式还是挺匪夷所思。

或许出于对被吃的恐慌,我还是牢记住了这句诗。

等到初中才知道,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轻肥》。

原诗如下: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这首诗看起来,比小时候村里人吓唬我情形更为可怕。

前面一堆都是各种极其高调的状态。诗中这些“内臣”个个光鲜,穿着打扮还是气场皆是一副功成名就之感,宴会人数、器皿、食物也皆考究,更是衬托出“内臣”的与众不同。

最后两句话锋一转,易子而食。

这首诗都没有任何抒发感情的描写,而是以很客观在记录某种事情的视角在创作,这样的白描对比,更是让这首诗的内容令人不寒而栗。

一面是这些“内臣”们大摆宴席奢靡度日,一面是苍生百姓饱受饥寒交迫之困——前面这些描绘的宴会有多奢侈,后面的大旱的景象就有多悲惨。

在悲哀与恐惧之余,想知道诗中所处的是什么时代?“内臣”们是什么人?为何能在民不聊生的时期还过得如此奢靡的生活?除了生活奢侈之外,这些“内臣”还做了什么?他们后来的结局怎么样?

白居易早期和晚期的生活(从白居易这首轻肥聊起)(2)

诗人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去世于846年。

这首《轻肥》属于组诗《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七首,其序写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秦中”是指现在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诗人当时所在的长安也属于秦中。

“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指公元785至公元805,而“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指公元806至820年。

“轻肥”一词语出《论语·雍也》,是指“乘肥马,衣轻裘”,通常代指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

“内臣”就是指宦官。宦官是指去势的男子,就是切掉生殖器的男性。(注:官宦泛指官员,和宦官不是一回事。)

翻开世界史,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罗马帝国及伊斯兰诸国;印度、越南;俄罗斯、中国、朝鲜半岛,乃至近代欧洲都有他们的身影。捎带说一句,日本没有宦官。

不过,如果论起来这些国家与地区中宦官影响最大最深的,还是中国。据说从商代开始出现宦官(有专家认为某些甲骨文内容提到了),一直到清朝帝制时代结束为止,宦官一直存在。即使到了民国,这些人流落在民间,绝大多数日子过得比较惨。

在不同的时期里,宦官所能取得到的权力也不相同。如果放到整个历史轴来考量的话,中国历史上,宦官把持朝政最为专横的时期有三次,分别是东汉末年、唐晚期及明朝后期。

其实,诗人白居易这首诗创作的年代,还不是宦官权力最为专横的时期!

宦官后期最专横到了什么程度呢?宦官集团掌握了着皇帝的“生死”——每任皇帝的更换几乎都是有宦官集团的身影!宦官成为了“定策国老(可以废立天子的元老之意)”,而皇帝变成了“门生天子”。

在唐代德宗与宪宗时期,皇帝依然能弹压朝堂与内廷之上。但是,宦官后来能极其嚣张专横,却也是这个时期真正开始的。

白居易早期和晚期的生活(从白居易这首轻肥聊起)(3)

唐德宗是在公元779年继承唐位,在他之前是其父唐代宗。

德宗登基的时候,整体的局势已经不像代宗朝那样“百废待兴”。至少,当时的政治局势已经稳定,且他所获得的支持又是足够的。

德宗继位之初,他并没有碰到像他父亲在位时的紧迫危机,而且他在继位之前也已经对国家的财政有着相对充分的认识——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的时候,才有能力更好恢复中央权力。

因而,他在登基之前,已经对国家的财政基础以及对全国财政的控制有所谋划。这点,体现在他登基之后,马上进行的财政改革。

公元780年,也就是德宗正式登基的第二年,他进行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财政改革。

用现在的理解来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把之前纷杂的税制统一成一种基本税,再根据当地的情况在每年两次征税中缴纳一次。纳税的征收也不再区别本地户还是新来户,也不再是像之前一样所有纳税人按统一的税率征收,而是根据财富及财产等征税。此外,所征收的税也不再限于实物,而是折现(钱)交纳。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新税法不仅顺应了当时存在的情况,也是我国经济史中大事之一。

按我们的经验来说,但凡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其改革结果必然是良好的——这样的改革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些纰漏,但是对于中央的财政来说,确实是得到了增加。

但是,改革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良好的念头(想法或者计划)到良好的结果这一过程中,通常会有不那么良好的几个问题和冲突需要解决。

比如,这样的税法影响到了地方权力的收力,税法刚一推行,便导致了以德宗为首的长安新政权与地方的自治势力冲突。

由于冲突的处理方式方法,以及根本问题上双方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从公元781年至公元784年的一系列的东北藩镇之乱,而在河南和西北的一些次要叛乱则持续到公元786年才最终被平定。

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的摩擦,对于宦官集团来说,可能没有机会获得专横的底气——权力。

因为新扩充的神策军(当时属于宦官控制)第一次在这场讨伐藩镇之战中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宦官得到了新的重视。

而这次叛乱也使用德宗改变了自己的政治路线,采用了另一种行使君权的观念,即把注意力集中在由皇帝本人直接控制的国家权力和资源的部分。

这样一来,德宗主要目的是加强与君权有直接关系的基础控制,比如心腹要地、保卫要地的军队和朝廷重要的财政,以及加强他个人的控制。

此时,德宗对神策军是极其重视的,他几乎把这支军队视为能使他更具有安全感的手段在使用——不断扩大这支军队及负责的范围,甚至于神策军的几支被派去了边境,这意味着对外防务的程度。

据一些记载推测,到了德宗朝晚期,由宦官集团控制的神策军在边境和京师附近的驻军人数超过了20万。

对于德宗来说,这支军队是他能立刻调遣的强大而训练有素的军队,但是对于后世来说......一言难尽呐!

白居易早期和晚期的生活(从白居易这首轻肥聊起)(4)

当然,使用宦官在军队里任职,这也不是德宗“首创”。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军队里就有宦官任职,但是,这些宦官本身并没有军权,只是行使类似“监军”的责任。此类任命基本是针对边防驻军,是为了防止叛乱而设置的,数量及规模都不是很大。他们主要是为皇帝提供一些信息,也充当皇帝与军方的“联络员”。即便是有些权力,在军队中的地位也并不低,但那是因为他代表着“皇帝”。

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宦官的作用开始增强。

一方面是皇帝对于驻军及各藩镇的情况更加重视,这导致宦官在这一时期虽然不直接插手地方事务,却也对地方行政形成了影响力。这样的影响力最直接表现为影响了当地一些官员的任命同。这意味着除了监军的责任之外,宦官的权力是有所扩大的,也意味着他们与任职地的节度使及地方权力存在着潜在的冲突。为了应对这样的冲突,形成“集团”或者组织也是必然的,起码抱团相互图个安心,多个彼此制衡谋求自保也算是人性本能。

另外一方面,动荡的局面也使用皇帝更需要能直接控制的军事力量。朝中大将再英明神勇也不能日夜相伴,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身边最能抵挡一阵,处理紧急危机也只有宦官可用——总不能是让后妃和宫女担当此任吧?

于是,在唐代宗年间,当宦官鱼朝恩带领着“神策军”进入中央政界时,宦官参政已经形成定局。

其实“神策军”原本与中央没有关系,是一支驻防在河源九曲的边防军,原本是为了防御吐蕃的。

“安史之乱”后,各边防军也收到了动员令。于是一部分神策军在卫伯玉的率领下,参与了战斗。但是,他们战败了。战败后的部队开始撤退,等退到陕州一带时,没有了退路,因为他们之前驻防的地区被吐蕃趁机占领了。

鱼朝恩那时候是刚从安阳逃出来,他当时的职位是“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监视军队。因而,他无法逃脱战败的责任。于是,鱼朝恩便重新收笼了这支军队,把神策军变成了自己的工具。公元763年吐蕃攻陷长安,鱼朝恩成功把逃出长安避难的代宗接到身边,因为拥立之功,因而他带着他的神策军回到了中央。其后不久,长安又发生了仆固怀恩叛乱,鱼朝恩又率领着神策军稳定的局面。

于是,神策军从一支边防军成中央禁军的中心。这里涉及到皇帝个人的军事力量“北衙禁军”下章会详细讲述。

公元770年,鱼朝恩被杀,神策军一度脱离了宦官管理。不过,其后,在作战中,神策军也依然被使用。

德宗在位期间,神策军又因救驾有功,而被重新重视起来,将其扩充为左右神策军,并且将这支军队管理的实权交给自己的信任的两位宦官。

又在公元796年设置“护军中尉”掌管神策军各部的兵权。当然,这一职位也是由宦官担任。至此,从制度上来确定了宦官的地位。

虽然在这一时期宦官集团渐渐形成,且他们的责任范围开始扩大,相应的权限也在扩大着。不过,这个阶段他们的权力限制还是比较多的。

白居易早期和晚期的生活(从白居易这首轻肥聊起)(5)

唐德宗去世于公元805年,同一年他的儿子继位,就是顺宗。唐顺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当太子时间长,但是亲政时间短的皇帝——亲政时间仅为八个月。

如果顺宗不生病一直执政的话,可能宦官集团专横的火苗就被掐死在历史的尘埃中。当然,历史不是写小说,不存在假设的问题。

顺宗是比较有远见的皇帝,他一直有改革的念头。试图将宦官和神策军分开。但是,这场改革失败了,顺宗本人被迫将皇位传给宪宗。具体可以参考晚唐的政治权力博弈问题。

公元778年,唐宪宗继位。

唐宪宗在位期间重点是针对“藩镇”问题的处理,而非针对宦官集团。因而,他完成了对中央政治权力的巩固,但时并没有在处理宦官集团的问题上有所建树。

他对宦官集团的控制并没有达到他想的结果——史学界对于宪宗的死因,有一部分是认为他在公元820年被不满意的宦官所杀。

作为皇帝,唐宪宗是成功的,他恢复了君主的权威和力量,使得以后半个多世纪对官僚的控制有了保障。他的政治成果不但保证了中央法令的执行力,也使得德宗时期开始推行的“两税法”真正落实到帝国各地。

公然向宦官夺权发生在公元835年,也就是唐文宗大和九年,史称“甘露之变”。

当时计划是将几位掌权宦官从宫内诱骗出来,一网打尽。

于是,十一月二十一日,有消息报称城外“金吾左仗”的庭院石榴树发现了天降甘露。甘露在当时来说,是吉兆,于是文宗下令要亲自去看看。

宦官仇士良先前去探路,他发现有潜藏的们在武装士兵。因此,他逃回之后便与其他宦官一起架着皇帝逃入城墙之内。因皇帝在其中,众人没有办法进攻,只能退守。

随后,宦官指挥神策军很短时间内镇压处理了试图夺权的众人,史称“甘露之变”。到此,唐代反宦官的行动彻底失败了。宦官集团进入了真正的专横时期。

公元846年,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去世,在他生前经历了宦官集团的权力扩张到专横专权,宦官的问题已经深深渗入到晚唐的体制中。

那么,宦官问题就没有觖决吗?

也不是。朱全忠(朱温)进入长安之后,杀死了所有的宦官......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而随后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那就是另外一个时代的的问题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