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

“刺马案”是晚清四大奇案之一,这个案子说来非常简单,但细究起来却迷雾重重,并且给晚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整个案件经过是这样的。

清同治九年(1870年)7月26日上午,两江总督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步行回官署,刚走到门口,有一个人突然冲出来,伪装成想要告状的样子,近身后突然抽出刀来刺中了马新贻腋下,次日,马总督因伤重不治身亡。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1)

刺马案

奇怪的是,当时这个刺客并不逃走,并且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后束手就擒。

在马新贻被杀之后,关于他被刺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被民间所接受,就是说他“渔色负友”,即张汶祥是为友复仇。电影《投名状》就是根据这个案件改编而来,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原型就是马新贻。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2)

在传闻的说法中,咸丰八年(1858年),马新贻升任庐州按察使,不久,太平军攻破庐州,马新贻率领团练乡勇迎战溃败,官印因此丢失,被朝廷革职留任。马新贻不甘如此,想重新立功为官,就在此时他遇见了张汶祥。

张汶祥本是草莽,有说法说他是反抗军的一员,但一直想向朝廷投诚,所以居中牵线,引反抗军小首领曹二虎、石锦标与马新贻共议,结为兄弟,约同生死富贵。其后马新贻设法将三人及部属收编,成立“山字营”。这只军队为马新贻立下汗马功劳,让他从败军之将变成了朝廷炙手可热的官员。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3)

曹二虎的妻子长得艳美,马新贻不顾结义之情与之私通,甚至找了个理由诬杀二虎,将其妻收为妾室。张汶祥激愤不已,遂决意为友报仇。

此说法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但是有传言说马新贻身故后,“府中后房有妾自尽而死,不用棺材收殓,而是秘密埋葬于后园中”。此事为马新贻的“渔色负友”更添了几分真实性。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4)

但是此种说法太过片面,“刺马案”能成为“奇案”就是因为整个事件细细查究起来疑点太多。

刺客近身太过容易。

马新贻是两江总督,外出肯定有大量护卫随行,张汶祥就旁若无人的走到了马新贻的面前,竟然在护卫重重、众目睽睽之下将其杀掉,一扑击中。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5)

案发后清廷反应迅速,审理官员却过于拖拉,初审结果不尽如人意。

“刺马案”发生后清政府感到非常惊恐,几天内发出上谕:“务得确情,尽法严办。”连派数人审讯刺客张汶祥,但很长时间案件都没有明朗,一直拖拉时日。

这些人也不对刺客用刑,借口是:“这个案情过于重大,可不兴粗暴对待犯人呀,要是犯人用刑死了,谁负责呀?”最后负责审理此案的魁玉、张之万上奏说:“张汶祥矢口不移其供,只是因私对马心怀愤恨,为同伙报仇,为自己泄愤,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并以此拟定罪名结案。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6)

朝廷派出复审官员,审理结果与初审一致,但复审官员结案后弃官回乡,终生不再为官。

初审后,清廷并不相信魁玉、张之万的“拟定罪名”,即谕令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携带刑部两名郎中即刻赴江宁复审。

要知道马新贻这个两江总督就是接任曾国藩的,然而曾国藩此番却以养病为由坚决辞任,但朝廷的态度也很坚决,两方拉锯了近三个月,曾国藩才上任。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7)

朝廷派出的复审官员郑敦谨,素来有“铁面无私”的称号。他办事严谨,本不想拖延,以至于寒冬腊月,在马车不能前进的情况下,和两个郎中徒步踏雪赶赴江宁,行程41天,到达是已是大年初一,第二天就关门审案。

郑的本意就是查个水落石出,但没想到审了几日,张汶祥并不改口,曾国藩坐在一旁只听不言。

郑敦谨无奈只得私下问曾国藩对此案看法,没想到曾只说:“看来只好照魁、张原奏之法奏结此案。”郑听后明白此案是不能再深究了,于是仍按原拟罪名定案。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8)

结案奏章以四百里加急进京,未等圣旨下达,郑敦谨即携两个郎中离开江宁。

曾国藩依例奉上路费,郑分文未取,两个郎中各受纹银500两。行至清江,郑敦谨打发两个郎中回京交旨,自己写奏折称病不能任职,请求开缺。清廷不允,给假两个月养病。郑敦谨自行弃官回乡,终生不再为官。

整个案件计划周密,精心设计。

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9)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那么,“刺马案”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先看马新贻为人,他并不是《投名状》中粗放的武艺高强的汉子。

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当年才27岁,范进中举都四十多了,马27岁中进士可见他书读得相当不错,他从知县做起,一路升到浙江巡抚,成为一省行政长官。

这期间,文官出身的他一直率军攻打、抵抗太平军,立有战功。他为官以勤政著称,一直想办法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同治三年(1864年),马新贻升任浙江巡抚,当时浙江刚刚收复,民众的困苦尚未解除,马新贻到任即上书朝廷免除百姓诸多苛捐杂税,还兴修水利,疏浚淤沙。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10)

同治七年(1868年),马新贻任两江总督,官居一品,成为封疆大吏。

此举惹怒了“湘军”。

太平天国崛起后,清廷正规军无法抵御太平军,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由曾国藩创建。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依旧强势,曾国藩是汉人,湘军是汉人的军队,虽然湘军立下汗马功劳,但毕竟不是旗人领导,由此盘踞东南,为朝廷所忌惮。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11)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换下曾国藩,此举必定引来湘军不满。

而且,湘军之所以能够打败太平军,是因为他们比太平军更狠。

曾国藩有“曾剃头”的名号,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中,多次屠城,当时目睹湘军屠城的清朝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打败太平天国后的湘军,更加不容易控制,清廷只得想办法裁撤,于是派出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孑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

裁撤后的湘军有一部分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刺马案”其实就是清廷和曾国藩的博弈,在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之前,多次接受慈禧召见,最后一次是慈禧太后在养心殿住处召见。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12)

召见后马新贻退出来,时值六月,马新贻大汗淋漓,朝服都被浸湿,满面惊恐。而他出宫后,就假借回家祭祖急匆匆地走了,回到家马上把两位兄长招致密室,反复对他们叮嘱:"我此行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你们万万不得赴京告状,忍气吞声,方可自保。"

慈禧对马新贻说了什么?有种说法是曾国藩兄弟在攻破太平天国时,私吞了太平天国的国库,慈禧要马密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马新贻在成为两江总督的两年中,可能查到了什么。

刺马案为什么排名第一(刺马案真相是马新贻)(13)

马新贻顶替曾国藩成为两江总督,就是慈禧在打压湘军,但是湘军绝不是软柿子,马新贻当街被刺杀,一个封疆大吏在众目睽睽之下就此结束了生命。

“刺马案”之后,清廷也无可奈何,如果再派其他人接替,可能下场和马新贻一样,这样又会损失其他将领。清朝末年,八旗子弟已少有可用之人,像马新贻这样有才干的官员就显得更加珍贵,所以朝廷不敢再冒险了。而且从另一方面讲,马新贻死后,其他官吏也不敢再去蹚浑水。清廷明知事有蹊跷,却是哑子吃黄莲,不便严予追究,故只得含混了事,听任审理官员以“扶嫌报复”结案,连流传甚广、大损马新贻声名的”渔色负友”说,也任其喧腾众口,不闻不问了。

但此案加剧了湘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使得慈禧太后加快了对湘军裁减和对湘系军阀的打压力度,导致了依靠着湘军的兵力和财力建立和维持的东南海防日益废弛,后来侵略者基本都是以两江地区为侵略突破口的。以至李鸿章晚年曾对心腹说道:“若非马案,则裁(湘)兵日紧,终致海防日废,列强日盛,战祸不断,则国运日衰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