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傩戏八郎卖猪全本(解乡愁2000岁撮头戏)

桃源傩戏八郎卖猪全本(解乡愁2000岁撮头戏)(1)

姜玉涛介绍,现在的木偶可以实现头部和身体分开转动 孙菲摄

1978年,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一尊193厘米大木偶。这个坐、立、跪皆可的“木头人”就是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个头最大的“天下第一偶”,莱西也由此成为木偶戏重要发源地。然而,文革过后,被当作“旧文化”的莱西木偶戏却奄奄一息。从沉重的木制偶到轻巧的泥塑纸浆偶,从方言戏曲到儿童剧目,从三尺戏台到15米舞台……9年间,两千多岁的莱西木偶正在缓步走向重生。青岛市网络文化管理办公室联合晚报全媒体、掌控传媒共同摄制的《美丽青岛,乡愁记忆》第四期,倾听的便是那唱腔中的一丝乡音。

六旬老艺人成木偶戏“独苗”

眼睛眨来眨去,头稍稍一侧,右手轻捋胡须,嘴巴上下张合似在说话。在表演者手中,一个50余公分的古代道士木偶生动如真人。作为民间小型演出,木偶戏在文革前风靡山东。当年,一个木偶小剧组离家前往胶东各县市巡回演出,一演就是半年甚至一年。因演员是用手撮着木偶的头部表演,老百姓又形象地称之为“撮头戏”。但随时间迁移,这个承载几代人回忆的民间艺术却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艺人正在雕刻木偶的泥塑模型 孙菲摄

木偶表演讲究“三功”,即举功、捻功和步功。“一个动作至少要坚持举15分钟以上,还得通过手的捻动表现手脚动作和面部表情。”大汉偶歌木偶艺术团导演吕旭东说,木偶与人不同,它没有表情,最关键的就是形体表达。“虽然木偶拿在手里,但上台的一刻,就是自己在表演。”

千年戏剧上演现代“变脸”

八九年前,大家都管姜玉涛叫姜老板,因为他经营着一家电脑公司。如今,别人都喊他姜团长,作为莱西木偶第五代传人,他负责运营大汉偶歌木偶艺术团。“木偶艺术的家乡不能没有木偶戏。”当年,地道的莱西人姜玉涛初次看过木偶戏,便萌生出复活它的强烈念头。他后拜倪奉先为师,并开始投资。

“刚接手艺术团时,以为一年最多三五万元,但算上演员工资、房租、道具等,一下就折腾了30万元,家里人心疼坏了。”姜玉涛的两个弟弟更是坚决反对,但从事过戏曲表演的父亲却对他说,如果喜欢就坚持做下去。

2010年,在劈柴院,木偶艺术团上演了青岛市区的首秀《双拐骗》。然而,此次表演全部沿用传统表现形式,演员们唱的都是莱西方言。台下观众听不懂,看个新鲜后便纷纷离去。如何让木偶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适应现代人口味?姜玉涛法宝就是“变”。

桃源傩戏八郎卖猪全本(解乡愁2000岁撮头戏)(2)

吕旭东正在教演员们演木偶戏 孙菲摄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西游记新传》、《罗成拜师》……根据市场特点,姜玉涛将木偶戏剧目调整为以儿童剧为核心,且不拘泥于传统小型舞台。“木偶戏更侧重表演,形式和演出内容的创新并不意味着艺术内核的改变。”走上“现代化”的不仅是木偶表演形式,还有木偶制作手法。泥塑造型、纸浆开模、上腻子、打磨绘制成型。如今,以纸浆为原材料制作的木偶不仅重量减轻,内部机关更为复杂,头部和身体还可分开转动。

它是莱西人心中的家乡礼

文博会、青岛国际啤酒节巡演、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近年来,莱西木偶的身影愈发活跃,足迹遍及京沪及胶东半岛地区,在邹平的露天演出,观众更是多达1万余人。“在烟台的一次演出,有个老乡听说木偶原来是莱西的,很自豪地跑到后台和我们交流。”姜玉涛说,前年春节,这位老乡还特地到莱西木偶艺术馆购买了一套木偶,作为家乡礼物赠人。

最近,莱西木偶可谓人气颇旺,不仅2015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吉祥物“莱哥”、“西妹”以其为原型,还于今年7月被推荐为省级非遗名录进行申报。莱西木偶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姜玉涛心中早已明晰,“一是木偶剧演出,二是木偶衍生品的制作和开发,三是木偶动漫影视产品开发,形成产业化发展思路。”

在姜玉涛心中,乡愁是岁月流转,帷幕后不变的一方天地,乡愁是千回百转,一出唱不完的木偶戏。他相信,有2000多年历史的莱西木偶定会向众人讲出一个重获新生的精彩故事。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刘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