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苏长和和合共生)

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苏长和和合共生)(1)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共生”“多元共生”“和合共生”的理念,并从不同角度阐释其意义及价值。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再次强调:“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为更加全面准确系统地领会“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理念精髓,中国社会科学网邀请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内在价值逻辑做学术探讨。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理念与我们当今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何异曲同工之处?

苏长和: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中国人或者东方人,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一套和西方文明不一样的哲学观。简单地讲,在东方人或者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面,认为世界是由差异构成的。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话讲的是万物和事物之间是有差异的,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古人同样认为万物也是相关的、普遍联系的,所以在东方的哲学、东方的文化里面,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差异和不同的,但是差异和不同之间可以通过沟通、对话、合作来实现共赢、共生、共存。

如果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这个世界是由0和1构成的,那么,0和1之间是对立冲突的呢,还是对立统一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认为,0和1是可以统一的,可以共生、共存的。我认为,和合共生这样一个哲学或者文化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东方人)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社会和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说,和合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有什么相关的话,我个人觉得,和合共生理念里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这个原理和我们追求、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理是相通的,即它把这个世界看作是由差异和不同构成的,是由0和1构成的。0和1是不同的,但是0和1之间通过对话、通过沟通、通过联系可以共存、共生。

英文里有一句话叫做:contact of extremes。Extremes是两个极端,我们可以用中国哲学或者东方文化里的0和1来表达。0和1之间可以通过沟通(contact)来实现共存和共生。这是一个原理,但是我们知道在有的哲学或者有的文化里面,它可能不是contact of extremes,而是conflict of extremes。也就是说0和1或者两个不同的东西之间是冲突的,两个极端之间是冲突的。这个原理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或文化对这个世界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这个不同影响了我们对这个社会乃至国际政治的很多看法和实践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看到这个世界也是由不同和差异构成的,所以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不同和差异,这应该是底线。在这个底线的基础上,不同和差异之间通过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来往,直至相互对话,来实现共存、实现共生。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谈谈从和合共生理念中能汲取哪些有益成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苏长和: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全世界知识界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当今的世界处在一个重要发展转折或者选择的十字路口。关于世界各国各方如何看待、处理彼此间的差异和不同,怎样构建国际关系,我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第一种认为文明之间是冲突的,国与国之间是冲突、对立和对抗的,像我们熟悉的“新冷战”、“脱钩”“文明冲突论”。

第二种主张各国、各方之间通过对话来实现共存。这一种其实就是我们中国或者东方传统文化里面的和合共生。和合共生能够给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未来世界发展提供思想和智慧。

第一种理论,虽然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差异、有不同,但这种理论认为这个不同和差异应该统一于一种一致的标准,即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这种认识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像我们熟悉的“意识终结论”、“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等在西方广受追捧的理论。这种认识和实践把这个世界绝对地一分为二,导致了更多的对立冲突。

另外一种,蕴含或者借鉴汲取了中国和东方文化里面和合共生的理念。和合共生理念看到,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差异和不同,它强调的第一原则,是必须尊重差异和不同,在尊重差异和不同的前提下,各国各方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通过沟通、通过对话、通过合作来实现共生,共同发展。这里就与和合共生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资源有关,对我们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一个学理上的支持。比如说,我们看到西方世界提供的那些秩序观,这些秩序观是一分为二,对立冲突的。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或者说世界秩序观,同前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不仅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样的,而且认为多样之间可以进行沟通、对话来实现共生。我们讲前一种世界观是要把天下变得完全一致,用一种标准、一把尺来衡量这个世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不是讲天下的一致,而是讲一个多元的共生。

和合共生是我们人类政治文明或者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一种哲学理念。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各方都在思考人类文明的前途,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政治思潮。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口或者十字路口,如果仍然按照对立冲突的观念,人类文明的发展就会停滞。因此,人类文明若想实现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突破,要从和合共生这个中国或者东方的优秀文化里汲取营养。从这个角度来讲,和合共生理念里面的思想、文化资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通,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倡议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文化支撑。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请您简单列举一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苏长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重视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成语叫“有容乃大”,“容”从何而来,我们可能很少思考。所以我想简单讲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的一种认识论,或者说,对于学者的一种治学之道:会通法。

古人讲,欲求超越(胜)必先会通。刚才说从传统文化出发认识世界的时候,强调世界的不同与差异。那么我们思考人类的治理实践,如果要向前发展,仅停留在认识不同和差异上是远不够的。而在传统文化里,在认识论上或者治学上,有一个重要的会通法。会通法主张看到世界的差异和不同,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超越的地方,即它不仅是在世界上找不同,而且是在无数不同之间寻找共同之处。仅找不同是很容易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明之间有无数不同,但要想寻找共同之处是较困难的。要去寻找这个共同之处,在认识论上就比找不同更高一个层次。若将这种方法掌握得当,则国家、民族就会真正做到“有容乃大”。我讲两个词,“同名异义”,同一个名称可能会有不同含义,这是其一。其二则是“同义异名”,不同国家、民族对同一种含义有着不同表达,这就包含着找共同之处。这个“同(通)就是异”。如果一个国家、文明可以在世界上的差异中找到共同,可以帮助其学会如何与其他国家、文明之间和谐共处。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会通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论的代表。这种方法虽然目前提及不多,但我认为这在世界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会有很大帮助。如果大家不仅是找不同,而是找到很多共同之处,一定会极大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帮助我们寻找共同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查建国/采访 毕雁、王晏清/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