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1)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它承载着关于牛郎与织女的古老爱情传说。那么这个节日是如何起源的呢?在七夕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七夕节的由来!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2)

七夕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3)

七夕的别称

  双七:此月、此日皆为七,故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香日。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小儿节。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七夕的习俗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4)

乞巧

每到七夕,姑娘们仰望星空,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吃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喜蛛应巧”

在七夕这天,姑娘们捉蜘蛛放在小盒中,到第二天早上打开盒子看蜘蛛网的稀密程度,蜘蛛网越密,求到的“巧”越多。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5)

吃“巧巧饭”

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坐看牵牛织女星

传说在七夕夜,人们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以此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6)

炸“巧果”

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以供织女。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考运亨通。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7)

做“巧芽汤”

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称之为“巧芽汤”。

结扎“巧姑”

陕西地区的妇女们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8)

做“巧灯”

在山东曲阜,七夕之时会做“巧灯”,造型有荷花、月季、牡丹、芍药、海棠、佛手、梅花等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

喝“双七水”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9)

拜织女

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于桌前焚香礼拜后,一起围坐,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希望长得漂亮、嫁个如意郎等愿望,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

迎仙

在广东地区,从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古人七夕节的习俗(浪漫传说融入古代女子节)(10)

组织“七姐会”

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有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花衣裳等。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会在香案上比高下。

为牛庆生

传说老牛为了让牛郎能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牛皮去见织女。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