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内心成长(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
作者:兆木
“见识”这个词,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这个人很有见识”,或者说“真是长见识”,等等。从这些话里,“见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在名为《见识》的这本书里,它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见识”,或者人生启迪呢?
《见识》中信出版集团
在写《见识》这本书之前,吴军先后写了六本书,其中《数学之美》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文明之光》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好书”,《浪潮之巅》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极佳商业图书”奖。这些图书均是围绕一个主题客观地讲述一段历史、一种技术或者剖析一些现象,个人的见闻、想法着墨相对较少。如何把所思、所闻、所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日渐成为吴军的一件心事,必欲写出方遂心愿。在“得到”APP上,吴军以书信的方式,推出了订阅专栏。《见识》这本书,就是吴军将“得到”APP专栏的订阅用户集中关心的内容,加以重新补充、调整之后的作品。这便是本书的来历。
之所以起名为《见识》,如作者所言:“是因为我觉得人一生的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人的见识,而命运的改变首先需要见识的提高。”由“见识”二字可获知,这并非艰深难懂的学术论著,而是作者自己的职场经验和人生经历的总结,非常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在书中,作者用饱蘸热忱的笔触、简明清晰的文风和生动鲜活的故事,切入了命运这个宏大深邃的话题,读后令人颇受启发和教益。
我觉得《见识》这本书也很适合领导干部、青年干部读一读。也许,在一些读者眼里,《见识》是一本比较商业化的书,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见识》其实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阅读,更重要的是,本书其实是在讲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空间,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提高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你能走多远 取决于见识
什么是命运?决定命运的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很值得我们玩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有的认为,出身等同于命运。所谓命运,究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还是主观努力的结果?仿佛无从揣测。吴军的《见识》,正是对这一话题的直面与探讨。在序言开篇,吴军鲜明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很多时候,人最终的发展——能走到多远,飞得多高,取决于人的见识。”在吴军看来,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其中,环境的因素是第一因素;而第二个因素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简而言之,即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
大道至简!人生看起来仿佛捉摸不定的事情,答案并非玄之又玄的秘密,而是平常事情背后隐隐若现的思维方式。吴军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有则报道,说一群人大早上在机动车道上“健走”,被一辆出租车撞翻,造成一死两重伤。吴军认为这实际是由他们见识的局限导致的。生命安全和一时便利哪个重要?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是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否安全,而是在马路上别人不敢撞他们。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语言、行为的背后,都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出问题的人,命运之神是永远不会眷顾的”。
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李广,匈奴称之为“飞将军”,但一辈子没有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少人为李广鸣不平。吴军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李广虽善于骑射杀敌,但一生经历70余战,并未有效组织大军杀敌,说明李广只是匹夫之勇,并非称职的将领。有一次,李广随卫青攻击匈奴,因无向导迷路失期,便自缢身亡。吴军由此认为,李广“看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没有达到侯的级别”。
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到历史深处的故事,从职场的误区到商业的本质,作者就这样娓娓道来,以一种充满智慧的洞见,将命运背后的人生真谛提炼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活中的见识
《见识》一书,总计九章,前四章侧重谈生活经验、人生忠告,涉及婚姻、财富、死亡等人生重大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后五章侧重谈职场方面的体悟。全书主旨如吴军自己所说:“本书重点讲述了我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古今中外智者对个人自我提升的一些智慧,思考如何成功地过一个精彩的人生。”
吴军明确表示,“我并不想给大家写鸡汤文”。就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讲,本书是充满诚意的,它不是经验的简单拼凑,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琢磨和思考,不仅讲他自己,还讲他身边的人,讲他读过的书;不单是讲大道理,而是把自己摆进去。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因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面上一些所谓的“成功学”,自降格调,很“水”、很肤浅。本书虽然整体写作轻快、单刀直入,但凭借出入其中的故事讲述能力,写出历史、社会的人生百态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趣味盎然却又启人深思,这使得本书与媚俗的畅销书不是在一个等次上。
《见识》于我而言,我是把它作为生活哲学来读的。正如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所说,“如果没有哲学思维能力,我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由于缺少一根哲学串线,不懂得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像散落一地的铜板串不起来,永远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而不可能高屋建瓴。”在我看来,《见识》这本书涉及死亡、财富、婚姻、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经典语句频出,比如“好的朋友是巨大的财富,而损友则是巨大的负资产”“父母的见识就是起跑线”“适度的选择给我们自由,但是过多的选择会适得其反”“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等等,这些带有哲学意味的反思,常常让人醍醐灌顶。
还有一些网友评论,《见识》这本书“适合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或者“刚参加工作的职场人士”。对此,我是不能认同的。不论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认真阅读这本书,都能带来很多的思考和体悟。因为,人是不断成长的,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我们常常需要读这样的书,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也就是说,人随着年岁增长,感悟力非但没有衰减,而且是越来越强了。《见识》在启示我们的同时,也因为我们参与阅读而获得了再创造、再体会。
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对于爱思考、爱智慧的人而言,本书是一座可供开掘的富矿。也许它并不提供知识,但明白道理也是一种更重要的“知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人又会是如何选择呢?吴军在书中列举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现象:为了拿免费的东西打破头;为了省一元出租车钱,在路上多走10分钟;为了“双十一”抢货不睡觉;为了一点折扣在网上泡两个小时。
这样的情形,你是否很熟悉呢?也许,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甚至还为赢得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在吴军看来,这样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捡芝麻,“这些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得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一旦心志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就是见识的差别;一个人精进最难的也不是知识或者技能,而是认知的升级。
《见识》很可贵的地方在于问题导向,比如,本书的目录里设置了很多问题,“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努力10000小时真能帮你成功吗?”书中,吴军提出一连串看似司空见惯却又一时之间竟让我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充分调动起读者的好奇与求知心理,然后或娓娓道来,或旁征博引,或追问点拨,指出我们认识上常见的误区,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认识上、见识上、勇气上或方法上”“如果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天赋不错,在一个领域做够10000个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10000小时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远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这10000小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这既是作者的思考,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空间。正如吴军在后记里所谈的,“我并不是讲我的见识比他人要高,而是想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独特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供大家参考。”
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诚如斯言,我集中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见识》,晚上读,清晨也读,不用预约排队,也无需繁文缛节,可以随时打开它,与它对话交流。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建议你不妨也来读一读《见识》这本书吧。(兆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