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岳之巅游记(游记两次陇上行)

原创作者:黄康全

四十七年前初次陇上行

登西岳之巅游记(游记两次陇上行)(1)

1975年11月,我到嘉峪关出差。虽然乘坐的是当年的特快列车,但从西安到嘉峪关也走了三十多个小时。(如今K打头的绿皮火车只用一半的时间就可到达)那时候人们没有手机,没有杂志,报纸上全是政论性文章;列车广播室播放的除了“样板戏”就是“革命歌曲”。车箱里的人们只能靠聊天打发时间,不过这正是有心人做“功课”的好时候。

卧铺车厢里坐着的大多数是出差公干的人,个个都是经常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和他们闲聊中可以了解到各地的风俗人情、人文地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聊天我才知道嘉峪关周边(武威,张掖,酒泉,玉门,临泽,高台)都是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

当我提出想去敦煌莫高窟看看时,几位工作在甘肃的老哥让我“想都别想”,说那时的敦煌,只有夏季和初秋可以前往。敦煌地处甘肃,可是当时想要去敦煌,却要从西宁、经夹金山前往,也许那时走甘肃很难到达敦煌。

走青海那边的路才能够到达敦煌,但是夹金山的路也是路窄风大,暴风雪经常使客运停班,而且一路吃、住都很困难,所以冬季基本无法到达敦煌。听他们这么一说,我彻底打消了去敦煌的念头。

登西岳之巅游记(游记两次陇上行)(2)

经过30多个小时的奔波,列车终于到达了嘉峪关车站。列车上下来的人们,除了有人接站的以外,其他人都是三步并作两步,急怱怱地往出站口奔去。因为站外只有一辆接站的公交车,大家生怕赶不上,要是赶不上这辆车,那只有在车站侯车室里等待天明了(车站附近没有旅社)。

我是最先登上公交车的,只见司机老师傅悠闲地抽着烟,他告诉我,车还要等上十分钟。直到列车开走了,出站口的大门关闭了,确定再没有人拉下了才发车。老师傅说:“要是列车晚点半小时以上,那可就没有公交车等你们了。”

我透过车窗玻璃,看着嘉峪关火车站。因为酒泉钢铁公司在嘉峪关,这里的车站相对而言,规格要比地级市高一些,有一幢两层楼房(那时国内的火车站多为平房,从其规模大小可看出这里是几等车站)。

货场库房,侯车大厅,售票房等一字排开,一片挺大的广场,有一根高高的灯杆,可能是为了省电,上面的灯一盏也不亮,广场旁边再无其它建筑。车站两旁没有照明设备,只有候车大厅內和大厅门口,二楼的个别房间有几盏灯亮着,借着灯光基本可以看清车站布局。

登西岳之巅游记(游记两次陇上行)(3)

司机给每个乘客卖完车票,回到驾驶座上,公交车拐出站前广场上公路上行驶,车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和大道两旁整齐的白杨树,其它地方就是漆黑的戈壁滩了。汽车在一个十字路口转弯停了下来,酒泉钢铁公司招待所到了。只见一幢白色大厦(好像是一幢6层大楼),孤独地竖立在戈壁滩上,显得格外高大。

这是当年嘉峪关市最大的豪华宾馆了。里面是个大筒子楼,那时没有标准间,都是4-6人间,每层楼有一个装着长排水笼头的洗脸间和大公共卫生间,每两层有一个大洗澡间。大楼的后面是食堂,一层是普通食堂,住招待所的客人大多数在这里吃饭,一日两餐大锅份饭;二层是包间,用于接待外来的领导。

那时的嘉峪关市规模很小,主要是酒泉钢铁公司在这里,国家考虑到职工的生活供应而设立为市。整个城市没有几幢楼房,井字型的马路使公司生活区整齐划一,一排排整齐的干打垒土平房被道路分隔成一个个小区,在中心区有百货商店、职工食堂、邮局、银行等设施,全都是平房,只是房间高大一些。

楼房一般是四层,离招待所不远处是公司办公大楼,远处还有十几幢单身宿舍楼。路旁的白杨树是城市的主要绿化,还有一条不长的老街道,就是这座城市的主要商业街了。在街道的两头各有一家饭馆,因为“酒钢”的技术骨干都来自“首钢”、“上钢”、“本钢”,所以这两家饭店一家是北京风味,一家是上海风味。

还有一家面馆,只卖大饼和拌面。老街道应该是嘉峪关的旧城,铺面与家属区不同,房顶都是用草和泥搅拌后抹得平顶,(甘肃大部分平房都是泥顶,因为这里长年干旱少雨,这种泥顶足可抵挡那少得可怜的雨水)。城市周边就是戈壁滩了,地面上没有什么植物,只有一种称为“骆驼刺”的低矮植物。

登西岳之巅游记(游记两次陇上行)(4)

▲嘉峪关城楼(远眺)

戈壁滩上的风特别大,刮起来真是飞砂走石,那些干枯的“骆驼刺”会被风吹得满地乱滚成球形。嘉峪关市内只有一趟公共汽车,基本上是一小时一班,平时只开火车站到酒钢厂大门,周日会绕行嘉峪关城楼。

另外嘉峪关市还有几条通往其它市、县的长途公交线路,酒泉、玉门、张掖都可到达,而且车程大多是两、三个小时。只是车况一般,速度不快,道路都是砂石路,有些颠波,尘土较大。如果没有这些长途车,周边的城市还真去不了。

嘉峪关市周围的几座城市中,要数玉门条件最好,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贯通全市,道路两旁三、四层楼的建筑比比皆是,商店内各色商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算是丰富了。那时是石油工人和钢铁工人最吃香的年代,玉门市的商品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北京、上海的商品,很多在其它城市凭票或工业卷供应的东西,在玉门全是敞开供应。

玉门市内的公交车也是免费的,车上的人很少,大多数穿的工作服,几乎没有外来人,公交车也就成了“通勤车”,招手即停,不用买票。

酒泉是个地级市,街道不宽,两旁全是老旧的平房,没有什么像样的店铺,商品种类也不齐全。满街的行人几乎清一色的黑色棉袄棉裤,白色小帽(这里是回民和裕固族的聚集地)。看得出这里比较贫穷,人们都在为温饱而奔波。

张掖当时是酒泉地区下属的一个县,街道狭窄的城里没有公交车,县城也确实不大。西门外有一片空场,一间既是票房、又是司机休息室的小屋,就是长途汽车站的全部建筑。等车的人们为了避风,全都站在那间小屋的墙边上等待班车。

登西岳之巅游记(游记两次陇上行)(5)

▲七彩丹霞地貌

那时没有去七彩丹霞的公交,当地人好像都不知道,在那寸草不生、几乎是无人区的群山之中,还有那么壮观美丽的丹霞地貌。

星期天的早上,住在招待所的人们相约着去城楼玩。嘉峪关城楼那时是当地唯一的景点,来这里出差的人是一定要去看看万里长城西大门的。公交车大约一个小时一班,也不知什么时候能来,好在这里离城楼也就5-6公里,大家决定走着去。

大约距城楼还有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些住房和已开垦的土地,其中有一个四面有房的大院子,是嘉峪关公社所在地,我们从招待所的窗户就可以看到这里的房子,只是不知是做什么用的。有位老汉听说我们要去嘉峪关城楼,就自告奋勇地推了自行车,和我们一起朝城楼走去。

通过对话才知道,原来他是当地文管所专门负责看管、打扫城楼的工作人员。那时嘉峪关城楼每周只有周日开放,参观的人很少,一天不足百人。那位老汉落锁开门后,骑上自行车就回公社大院自己的房间烤火去了,整座城楼任由我们自行参观。

登西岳之巅游记(游记两次陇上行)(6)

▲如今嘉峪关景区全貌

那时的嘉峪关城楼四周都是戈壁、黄沙。从关内这边的大门进入,走到出关的大门外,竟然呈现出两种景象。关内是茫茫戈壁,关外却是大漠黄沙。

正所谓: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回头望,戈壁滩,向前看,沙漫漫。那时的嘉峪关城楼周边只有戈壁、沙漠。一座雄伟的城楼巍然屹立在这戈壁沙漠之中,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文字整理: 尤兴益

编辑:毛 秘《白浪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