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75岁病逝后怎么样了(贺子珍75岁病逝后)
1979年6月10日,《新华社》刊登了贺子珍的照片,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对这位坚强的革命女性的赞美不绝于耳。
在照片的下面,《新华社》还发表了关于贺子珍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报道,只是鲜有人知的是,她之所以能当选,是孔从洲全力争取的结果。
孔从洲和贺子珍是儿女亲家,虽说两人很少见面,但孔从洲经常听李敏讲述她的革命经历,所以,一直对这位亲家母很是敬佩。
5年后,贺子珍在上海病逝,孔从洲出于关心还专门为她向中央提出了2个请求,并且在他的努力下,邓小平亲自代表中央作出了批示:同意。
而在贺子珍骨灰抵达北京机场的当天,已经78岁的孔从洲更是亲自到了机场迎接,看着满眼泪水的李敏,他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儿女亲家1959年8月29日,李敏与孔令华的婚礼在中南海颐年堂里隆重举办,婚礼由双方长辈毛主席、孔从洲主持,邓颖超、蔡畅等毛主席好友都参加了婚礼,远在南昌休养的贺子珍也转达了祝贺。
说起孔从洲和贺子珍成为儿女亲家的事,还要从李敏与孔令华的恋爱开始讲起。
1946年5月,时任国民党38军副军长的孔从洲率部起义,几经辗转加入了我党的怀抱,毛主席更是亲自批准他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而后,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也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被送到了石家庄荣臻学校就读,北平解放后,学校迁到了北平,并且改名为了八一学校,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人的子女都在这里上学,刚从苏联归国的李敏便是其中的一个。
就这样,孔令华与李敏成了同学,在长期的交往中,两人逐渐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孔令华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李敏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因为相距不远经常聊天,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毛主席一直很疼爱李敏,他自然察觉到了女儿最近的变化,一天晚上,他把李敏叫到了身边,笑着问道:“小孔的父亲是哪个?做什么工作?”
李敏被问得有些脸红,她知道爸爸知道了自己正在恋爱,低下头,害羞地说道:“爸爸,我没有问,不过我们都是八一学校出来的,他的爸爸应该也是军队的干部吧。再说了,是我俩交往,问他父亲做什么?”
毛主席打趣道:“这不是娇娇也要结婚了嘛,总得了解一下未来亲家的情况。”
于是,李敏便去找了孔令华打听,并且把事情如实地讲给了爸爸。
“噢!原来是孔从洲将军呀,我知道他!”毛主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随后,他就操心起了女儿的婚事,按照原先的安排,结婚日期被定在了1959年的7月份。
只是,由于这时毛主席南下参加了庐山会议,婚礼不得不延期举行,这才改成了前文提到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庐山的时候,毛主席与贺子珍见了面,两人谈了很多,其中就包括女儿的婚事,毛主席说娇娇的婚事还要征得母亲的同意。
贺子珍在了解了孔令华的过去之后,也兴奋地说道:“主席同意,我也同意。”就这样,当毛主席回到北京后,孔令华和李敏的婚礼顺利进行了。
当时,担任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的孔从洲正好到北京开会,毛主席便直接给亲家打了电话,邀请他一起主持孩子们的婚礼,孔从洲很是高兴。
这天,孔从洲和毛主席的表兄王季范一同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看到他们,赶忙走向前去迎接,并且握着孔从洲的手,笑着对在场的宾客介绍道:“这是李敏的公公,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同志。”
婚礼在一片欢欣热闹的氛围下进行,毛主席还和孔从洲喝了几杯,大家都很开心,贺子珍听到女儿的讲述,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这时的贺子珍和孔从洲虽然没有见面,但通过孩子们的转述,两人都对彼此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因为他们都是为了革命最终胜利做出过贡献的同志。
晚年的贺子珍在南昌住了一段时间后,贺子珍因为身体的缘故,又回到了上海养病,当时李敏和孔令华生活在北京,她一个人长年漂泊在外,内心常常感到孤独。
为了能让母亲开心,1963年4月,李敏和孔令华经过商量,决定把六个月大的儿子孔继宁送到外婆的身边,因为夫妻二人实在忙得抽不开身,这件事就叫到了孔令华妹妹孔淑静的手上。
正在家养病的贺子珍看到外孙的到来,别提有多高兴了,她每天抱着孔继宁玩耍,丝毫没有感到疲惫,连精神都明显好了许多。
孔淑静把这一好消息告诉给了大哥,孔令华夫妇同样感到开心,于是,此后多年,孔继宁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辗转,孩子的出现,也让贺子珍的生活充满了欢乐。
1965年夏,孔令华夫妇把贺子珍接到了青岛,孔从洲夫妇也带着孔继宁来了这里,贺子珍与孔从洲见了面,两家人一起游览了青岛的海景,有说有笑。
期间,孔从洲找了一个机会,悄悄地问贺子珍:“孩子们结婚也有几年了,你对令华还满意吗?”
贺子珍笑着回道:“一个女婿半个儿,我对孔令华很满意。”孔从洲同样笑了出来,同样参加过革命,又是儿女亲家,两人有说不尽的话题。
这次青岛之行,贺子珍更加兴奋,然而,长征时为掩护伤员受的伤并没有因此有所缓解,晚年的贺子珍常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孔从洲得知亲家母的情况后,也经常会让儿子带着李敏前去探望。
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政策,社会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身处上海的贺子珍再次燃起了斗志,她也想要为国家做点什么,可此时毛主席已经逝世,她不知道该如何向中央开口。
就在这时,孔从洲主动写信给了邓小平,向他如实阐述了贺子珍的革命功绩,并且希望中央能考虑一下,让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邓小平在了解了情况后,直接批示了同意二字。
当这一喜讯通过李敏转达到贺子珍的耳中时,当远在上海的贺子珍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她的照片时,贺子珍流下了喜悦的泪水,是啊,没有什么比中央认可她更令她高兴了。
那几天,对晚年的贺子珍来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之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她对亲家孔从洲感谢的言语,不过,在她的心里一定会很感激他的帮助。
几天后,贺子珍向上海市委说出了藏在内心多年的心愿:“我想到北京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看看天安门。”
是啊,自从从苏联回国以后,因为种种原因贺子珍始终没能去过北京,最近的时候,也还是差了一步,这对她来说难免是个遗憾。
而作为毛主席曾经的妻子,毛主席逝世时没能亲自前往北京悼念,贺子珍心里更加难受,至于要去看天安门,则更是所有革命者的心愿,因为这里是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实现的地方。
面对着贺子珍真挚地请求,上海市委的领导也很动容,很快,他们就得到了中央的批准,贺子珍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几天后,一架专机带着贺子珍飞往了北京。
孔令华夫妇扶着贺子珍下了飞机,按照中央的安排,贺子珍住进了301医院,康克清、曾志等一些老战友们纷纷来到了这里探望,看到故人犹在,贺子珍心里也很高兴。
随后,等确认贺子珍的身体稳定以后,孔令华和李敏陪同她前往了天安门,望着过往的行人和高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贺子珍发出了感慨。
几天后,她又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见到了分别日久的毛主席,只是这次,一个躺在水晶棺,一个坐在轮椅上,天人永隔。
好几次,贺子珍都几乎要忍不住潸然泪下,但每次她都没有哭出来,到了最难受的时候,她就咬着白手绢,无语凝噎,而她之所以不哭,是害怕工作人员担心她的身体。
在和毛主席的雕像拍完了合照以后,贺子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里,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受到中央的特批,她一直住在301医院养病。
不过,由于习惯了在上海生活,导致来到北京有些水土不服,加上贺子珍也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所以,1981年5月,贺子珍又回到了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在贺子珍到北京生活的一年多时间里,孔从洲总会时不时地向儿子儿媳询问起亲家母的身体情况,还嘱咐他们一定要照顾好她。
两个要求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贺子珍独自生活在湖南路262号,哥哥贺敏学因为身体的缘故也无法时常来看望她,但此时的贺子珍却不再孤独,因为她有了外孙,还完成了多年的心愿,对于现状,她已经非常知足。
1984年4月15日,身处病痛中的李敏总感觉哪里不舒服,给女儿辅导起功课来也是心不在焉,就在这时,一个电话打了过来,听到消息后的李敏脑海中一片空白,原来,贺子珍病危了。
倒在地上的李敏颤颤巍巍地爬了起来,此时,孔令华得知消息后也回到了家中,两人紧急收拾起了东西,往上海奔,希望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出门的时候,孔令华把李敏扶上了汽车。
飞机抵达上海后,孔令华陪同李敏第一时间赶到了华东医院,此时的贺子珍刚刚接受完手术,暂时恢复了神智,看到女儿女婿到来,她微笑着说道:“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了。”
看到母亲轻松的表情,李敏长舒了一口气,只是她不知道的是,此时的贺子珍已经病入膏肓,刚刚所表现出的是最后的坚强,因为她不想让孩子们担心。
四天后,贺子珍因抢救无效病逝,享年75岁,那晚,李敏哭成了泪人,收到噩耗的亲家孔从洲也很伤心。
逝者已矣,眼下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贺子珍的后事,不过,她的葬礼该怎么办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毕竟她曾是毛主席的妻子,毕竟她为革命做出过贡献。
看着一时不知该从哪里下手的孔令华和李敏,孔从洲再次站了出来,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料理好亲家母的后事。
于是,当晚,他连夜给中央提出了两个请求:
第一、希望中央能将贺子珍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骨灰堂;
第二、希望中央同意,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刊登在报纸上;
这是最朴实的请求,中央立刻就表示了同意,不仅如此,邓小平还专门作出批示:“将贺子珍同志的骨灰放在一室,我们都去敬献花圈”,这一举动更加肯定了贺子珍的功绩。
批示的报告送到孔从洲的手里,他由衷得为贺子珍感到高兴,后来,在李敏的护送下,贺子珍的骨灰被专机送到了北京,机场外,早已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人人都为这位伟大的革命女性流下了眼泪。
孔从洲更是不辞辛劳地参加了追悼仪式,而在报纸的报道下,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自发来到了八宝山为贺子珍送行,这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与贺子珍一样,孔从洲虽然曾参加过国民党,但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早在西安事变中,他就为国共合作做出了贡献,起义之后,更是为新中国的炮兵发展呕心沥血。
贺子珍逝世后,晚年的孔从洲一直牢记着当年毛主席的嘱托,一心一意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上,孔从洲再一次站上了天安门城楼,望着由他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方队平稳地驶过了长安大街,他非常自豪。
是的,他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用一生为军队的炮兵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贺子珍一样,都是伟大的人。
1991年6月7日,孔从洲在京逝世,享年85岁。
谨以此文向两位革命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