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王朝发展(大周王朝的崛起)

大周王朝发展(大周王朝的崛起)(1)

今天的文章,我们要将时间往前追溯,追溯到纣王时代之前。在那个时候,中国的西方一个大国渐渐地崛起,它的势力成平方式的增长,最后连商王室都难以控制,到商纣王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已经在它的实际控制之下,这个国家就是大周,也就是西周王朝的前身。 周国的崛起绝非偶然,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让它占全了。

我在《三朝女眷》一篇里曾经给大家介绍过帝喾的元妃姜嫄受感而孕生了个儿子叫弃,大名叫后稷(注释1),后稷就是周的祖先。翻看《史记》等史书,我总结了一下周朝建立之前,大周王室的政权接替过程,后稷(周始祖,西伯)—不窋(zhuo,二声)—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毁渝)—公非(公卯)—高圉(yu,三声)—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古公亶(dan,三声)父—季历—周文王姬昌。

这里边大多数人是跑龙套的,我们今天只注意这个世系关系的最后三位就可以了。周朝的兴起实际是从古公亶父开始的,当时周部落受到了外夷的侵略,百姓都愿意跟随亶父反抗侵略,但是这位兴周的老君,做了一个很奇怪的决定,不打,我们走人,搬到安全的地方去。

大周王朝发展(大周王朝的崛起)(2)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史记.周本纪》)这不仅仅证明古公亶父是一个心地良善的人,还充分的说明在他的意识中,存在着一个观念-----靠杀人是不会赢得威信的。这个观念是周王朝与商王朝在理念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周王朝渐渐赢得了人心,而商王朝那种以战争的方式征服对手的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周部落并没有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它选择了忍让。在亶父的率领下,周部落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到了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岐。没想到岐真的是周部落的福地,百姓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周部落迅速的兴旺起来。《诗经•大雅•绵》对这段故事有了一个很好的记载:

丈夫:古公亶父儿子:季历太姜是一位贤惠的妻子,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国语》的注释上说:“齐、许、申、吕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太姜之家。太姜,太王之妃,王季之母。”《烈女传》上记载:“大姜者,王季之母,有台(邰)氏之女。”从上述两条记载来看,太姜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千金小姐,她是有台氏(超级部落之一)的公主,后来齐、许、申、吕四国的君王都得称她一声姑太奶奶。关于太姜这位女性,在周国的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她实际是一位进入了周国政治核心的女人。《烈女传》上有一句话可以证明这一点:“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前边说过的周朝大迁徙运动,实际上是太姜给亶父下的决心。这个“与”字并不是跟随的意思,而是一起参与策划的意思。这么重大的事件亶父要与太姜商量筹划,才敢下决定。可见太姜在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分量。不过,其他的记载中,太姜在大迁徙中的角色只是个陪衬。《诗经•大雅•绵》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注释2)。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翻译一下,意思是这样的,古公亶父,早晨赶着他的马,顺着西水岸,来到歧山下。和他的姜氏夫人,来找地方重安家。中国的历史是有传统的,其中一个传统就是不会把过多参政权分配给女人,在很多人眼里,女人只配跟在男人屁股后面跑。我郑重的告诉这些人这是不对的,女人的历史实际是被男人无情地抹去的。太姜在政治上的功绩估计就是这样被无情的抹去了。正史记载,太姜的主要贡献是教育王子,《史记》上对他的评价很简单,说她是“贤妇人”。就这么个评价还是和她的儿媳妇,两个人算在一起说的,《史记》原文是“皆贤妇人”。《列女传》对太姜的事迹说得具体了一点,“太姜有色而贞顺,率导诸子,至于成童,靡有过失。”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漂亮妈妈太姜是个典型的“教育型”的母亲,对于他的孩子,她起到了“率导”作用。注意这个词“率导”,不是简单的粗暴的教育方式,而是首先做表率告诉孩子们要怎么做,然后在循循善诱的教导。教育的成果很突出,太姜的孩子成年后没有变成纨绔子弟,而是大有作为。想起尤浩然小朋友演的一个公益广告,他给妈妈端了一盆洗脚水,是因为妈妈给奶奶端了一盆洗脚水。

大周王朝发展(大周王朝的崛起)(3)

这种教育方式是很值得现在的母亲们学习的。 因为母亲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第二位:大任丈夫:季历儿子:姬昌继承古公亶父王位的人是太姜的儿子季历(季历并不是长子,他还有两个哥哥,太伯、仲雍,这两个人的故事后边讲),也就是后来的王季。王季是个彻头彻尾的“乖儿子”,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史记》上的一句话,“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在他统治期间,周的公众形象非常好,王季不仅使周国在内政上更上一层楼,在外交上周国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获得了很多国家的支持。王季的老婆叫大任,大任就是周文王的母亲,最早知道这个人,是看到了一幅叫《清焦秉贞绘葛覃(tan,二声)亲采图》(注释3)的画,这幅画上说的是西周文王之母大任,勤俭仁厚葛覃亲采的故事。画家绘此画册就是借她们的懿德来宣传封建的伦理纲常,给宫廷里的妃嫔们竖立行为楷模。《烈女传》说大任天性非常的稳重:“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大任不像太姜是“大家闺秀”,而是一个“小家碧玉”。《诗经.大雅.大明》是这样说的: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毛诗》(注释4)中解释说:“挚国中女曰大任,从殷商之畿内,嫁为妇於周之京,配王季,而与之共行仁义之德,同志意也。”大家请注意这句话,“共行仁义之德,同志意也”。从这句话中我推测出这样一个结论,周国的王子选新娘,家世出身很可能是第二位的,男女双方是否有着共同的理想才是第一位的。挚国在那时候应该是西周周边的一个小国,但是小国的大任也一样有着和她的婆婆太姜相似的美德。那就是善良,贤明和博爱。大任和丈夫一起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可谓是难能可贵。

大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大任的身份问题,《诗经》上说:“曰嫔于京”。很多人根据现代汉语的解释,认为大任是周王室的一个侧妃。实际不是这样的。《周礼.下曲礼》上说:“生曰妻,死曰嫔。”,“立九嫔之官,妇人有德之称。妻死,其夫以美号名之,故称嫔也。若非夫于妻,傍称女妇有德,虽生亦曰嫔。”“京”在这里是是“大”的意思,在上古时代只有品格很高尚的女人死后,才能被称为嫔。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道德很高尚的女人。今天的题目是“母亲”,所以大任的主要功劳还是教育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大任比太姜做的更好,因为大任已经认识到了“胎教”的重要性。《烈女传》上是这样说的:“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大周王朝发展(大周王朝的崛起)(4)

大任就是以这样的标准去生儿子的,果然生下来的儿子端端正正,而且是个大圣贤。当然可以告诉大家,大任虽然很重视胎教,但绝不是中国胎教第一人。创造中国最早胎教记录的是另一个女人,很遗憾她并没有留下名字。这个女子年代不可考了,《烈女传》上记载是这样的:“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这段记载和我们今天医学上的胎教分析已经极其相似,我还记得吕丽萍和冯巩演过一个小品,就说的关于胎教的事,小品里所说的胎教的趣事在这段记载里几乎都有记载。可见古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十分重视了。总之现在有孕的妈妈们大可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保你生出来个白白胖胖的好宝宝。当然只有胎教是不够的,文王之所以这么贤明绝对是因为母亲大任的严格教育。《毛诗正义》:“大任既嫁于周,今有身而怀孕矣。至终月而生文王。维此文王,既生长之後,小心而恭慎翼翼然,明事上天之道,既维恭慎而明事上天,述行此道,思得多福,其德不有所违。以此之故,受得四方之国来归附之。言文王有德,亦由于父母。”上面这些话,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品行好坏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换句话说,孩子要管教,不能过分的溺爱。我老娘对我的教育一向是大棒政策,但是我并不记恨她,而且到现在我都感谢她能够那样的管教我。

第三位:太姒

大周王朝发展(大周王朝的崛起)(5)

丈夫:文王姬昌儿子:武王姬发周王室的第三位伟大的母亲是文王的妻子太(大)姒,也就是武王姬发的母亲。文王不用介绍了,无论是小说还是正史都记录的差不多,大圣贤。我刚才说过,据我推测周王室选择配偶的首要标准,就是要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仁政方针相对应。姬昌选老婆太姒也不例外。太姒这位女性可是大有来头,她是大禹的后代有莘姒氏之女。太姒与文王的结合颇有点浪漫色彩,可谓“天作之合”。《毛诗正义》上说:“文王闻大姒之贤,则美之曰:大邦有子女可以为妃。乃求昏。”传说太姒在没嫁给文王之前就非常了解民间的疾苦,并且亲自慰问百姓,有病的施药,少吃的施粮,深得百姓爱戴(想起了戴安娜王妃)。文王得知此事,异常兴奋,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的女子,她的作为和自己母亲的品行多像啊,姬昌认定太姒一定能成为自己的贤内助,于是便向太姒求了婚。当然求婚前,文王也不忘算上一卦,大家别怀疑,这不是电视剧的情节,《毛诗》上说:“既使问名,还则卜之。又知大姒之贤,尊之如天之有女弟。”八字合适,志趣相投,两个人的结合变得顺理成章了。文王即位后,封太姒做了正妃。文王为了迎娶太姒,“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烈女传》和《诗经》中都有记载),迎娶新娘子的传统据说就是从这来的。文王和他的爸爸、爷爷一样幸运娶到了一个好妻子,《烈女传》上说:“及入,大姒思媚大姜、大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大姒号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家里的事我操办,你就不用管了,文王抛开了一切杂念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当然他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推翻商朝的统治。历史再一次证明,任何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文王和太姒的辛苦付出为他们的儿子姬发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为其伐纣铺平了所有的道路。史料上并没有单独对太姒教导武王的事迹,进行细致的记述。但是,武王的素质大家是看到的了,他眼光很敏锐,选定了进攻商王朝的最佳时机,一举推翻了商朝,确立了周王朝的统治地位,他瞬间改变了历史,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的不朽地位。姬发这样优秀青年的成长过程是和太姒的良好教育分不开的。而且除了品德和胎教之外,估计太姒又对武王有了新的教育模式,那就是谋略教育。在我看来大周王朝的这三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是在与时俱进的,这是一种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时期的全方位的教育。在太姒这里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可能已经得到了一次升华,无论从品德到知识,再到处事的哲学和治国的方略,三位母亲继承并发展着周王室的教育模式,使周王室的教育体制趋于成熟。所以后面才又相继出现了周朝的两代明君。当然,姬昌和太姒不只武王一个儿子。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这个说法在正史中没有,但是可以肯定这个说法并不是传说,它和太姒有着莫大的联系。“百子的传说”是由于《诗•大雅•思齐》中的一句话引起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这样:“太姒美誉能继承,生了很多男孩,家门兴旺。”“百斯男”是比喻人丁兴旺的意思,并不是说太姒和文王生了一百个儿子。这只是一个后世人们对文字理解上的误会。实际上太姒有史可查的儿子有十个。《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从这条记载上来看,文王和太姒的生育能力真的很强,文王应该不只是一个女人,如果照这个生育速度推算的话,文王即便没有一百个儿子也差不了多少。

对于太姒的身份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插曲。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提出了“帝乙归妹”的观点,说太姒并不是文王的正妃,文王的正妃应该是纣王的父亲帝乙的女儿,也就是纣王的姐姐或妹妹。这个说法来源于《易经》之《泰》和《归妹》两卦的六五爻辞都曾提到“帝乙归妹”一语,其中的“妹”是指“少女”,“归妹”即嫁女之意。为什么这桩婚姻会跟文王联系起来呢?顾先生主要的依据是《诗经•大雅•大明》中的一段:“大邦有子,□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顾先生将诗中的“天之妹”与《易经》“帝乙归妹”联系起来,将“大邦有子”同《尚书• 周书》习称殷国为“大邦”的记载联系起来。认为诗经中的“天之妹”就是帝乙的女儿。

大周王朝发展(大周王朝的崛起)(6)

旁证是《诗经.大明》中的一句:“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顾颉刚先生说:“缵者,继也。大姒若为文王的元配,为什么要说继?”所以顾先生得出结论,文王姬昌的正妃并不是太姒,而是帝乙的女儿。

我觉得我的学识还不足以解释“帝乙归妹”的疑问,但是我个人认为顾先生说的有待探讨,首先说大邦就是指殷商吗?难道大禹的后代有莘部落会是一个小国家吗?大邦也很有可能指的是有莘部落啊。还有,“□天之妹”我现在仍然无法理解它的意思,因为在“□天之妹”前边还有一个字是很难辨别的,这个字我根本不认识。对不起大家我也不太会五笔字型,打不出那个字来。所以我无法把握“天之妹”这个词的意思。对于“缵”这个字我认识,《说文》里说:“缵者,继也。”这个继我觉得不是侧氏的意思,而是继承的意思,是说太姒继承了太姜,和婆婆大任的贤惠的意思。所以我个人认为,太姒是文王的正妃,这点没有问题。至于帝乙的女儿是否嫁给了文王,就现在的证据我觉得还不能下结论。但是就我刚才下的那个周朝择偶的主要标准的结论看,商朝的公主应该是不符合周王室择偶的标准的,因为我们来看一看纣王的表现就不难判定,商王室的子女们都有着“尚武”的基因。他们的骨子里多多少少留着先辈“武丁”的血,这与周朝的施政方针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文王不可能娶帝乙的女儿,她的正妃肯定是太姒。专家的意见我一向是尊重的,但是我尊重专家的方法就是质疑专家的学说。

大周王朝发展(大周王朝的崛起)(7)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大胡子二零/文

大胡子二零,原名尹剑翔,著名历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稗官女史》系列、《青铜时代的妖娆》、《他们曾经这样狠》、《曹魏乱世智囊团》,长篇悬疑小说《鉴宝》、《绝望的密室》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