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五大误区(心理学家六大心理误区)

人类的心理是种奇妙的东西,明明知道有些事情这么做是不对的,但行为却好像不受控制,依然按照原有的轨迹运行。为什么会这样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误区造成的。生活中常见的认知误区其实非常多,你可能不经意就掉入其中。

今天,来和大家分享六大生活中常见的认知误区。因为只有了解,才是进步的开始。

心理学的五大误区(心理学家六大心理误区)(1)

1、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来源于一个故事。

甲对乙说:"如果我送你一只鸟笼,并且挂在你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乙不以为然地说:"养只鸟多麻烦啊,我是不会去做这种傻事的。"于是,甲就去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挂在乙的家中。接下来,只要有人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乙:"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死了啊?"不管乙怎么解释,客人还是很奇怪,如果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人们开始怀疑乙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乙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这样比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要简单得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这种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

简单说来,鸟笼逻辑其实有点像生活中的一种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势。

比如,当你到了30岁左右还没有结婚,就一定会有人问被说闲话、被催婚;或者,当你婚后几年还没生育,也会被催生,甚至怀疑你的生育能力.......

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思维习惯,或者一些所谓的经验之谈,本质上都是一种认知错觉。虽然绝大部分人会结婚,但并不一定每个人都应该结婚,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很难逃出鸟笼逻辑的局限。

2、权威偏误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实验时他请求一位受试者电击坐在玻璃窗另一侧的一个人,并逐渐增加电压。从15伏开始,然后是30伏、45伏,以此类推,直到几乎致命的450伏。即使受折磨的那个人痛得大喊大叫,浑身颤抖(事实上没有电流,那只是一位演员),受试者想中断实验,但只要这个心理学家平静地说"请继续,实验要求这样做",大多数人都会继续做下去。半数以上的受试者将电压升到了最高——纯粹是在服从权威。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面对权威的意见时,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容易降低,更容易听取或按对方的意见行动。这个心理学现象就叫做权威偏误。

心理学的五大误区(心理学家六大心理误区)(2)

3、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翻译成人话就是指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沉没成本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夫妻之间:西西在跟丈夫结婚一年多后,发现丈夫出轨了,西西伤心欲绝想离婚,但男方事后痛哭流涕,下跪自罚求原谅并保证以后绝不会再犯。西西最后选择了原谅,但事后西西发现他的丈夫依然和之前的情人保持联系,的确是出轨只有"零次"和"N次"的区别。身边人都劝她赶紧分开,但她就是舍不得。她说:"我在他身上花了太多时间、精力,我的青春几乎都给了他。"很显然,西西就是掉进了沉没成本的陷阱。

当你把沉没成本看得太重,就很难下狠心止损,最后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决策,然后导致更大的损失。

4、后视偏差

后视偏差指的是,人们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简单来说,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后诸葛亮"。

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大多是事后诸葛亮,事情发生后总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而实际并非如此。比如以前对某个人的评价并非很贴切,而当这个人作出某种行为之后,他就说:"看,我以前就认为他是这样的人"。

对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如果让一些人预测一场足球比赛谁将获胜,大家猜测A队获胜的概率很高,结果B队胜了,事后让大家回忆自己当初估计哪个队获胜,很多人认为自己当初就认为B队能胜。事件发生前后人们的判断不一致。

任何事,当你知道结果后,再去找证据,再去归因,真的太容易了。因为人在事后的分析,都会高估自己,甚至会不自觉地修订自己的记忆,对自己撒谎。

心理学的五大误区(心理学家六大心理误区)(3)

5、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指人们获得损失时产生的痛苦远大于获得收益时所带来的快乐!

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指的是相同的一样东西,人们失去它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选择。

举个例子:有一次,有一人在回家的路上捡100元钱,显然是别人不小心丢失的。他捡起这张钱心里挺高兴的,就像是从天而降的一笔收入。但是等他回到家,看到活泼可爱的女儿奔出来迎接他,就很快把这捡到100元钱的事情忘到了脑后。之后又有一天,在上班的路上这个人发现他放在外衣口袋里,本来打算加交通卡的100元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他想肯定是刚才在拥挤的车上被人顺手牵羊了。虽然只是掉了100元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损失,但那种懊恼和愤怒却一直萦绕着他。那一天上班他都心情不太好,一直到回到家,还对自己的爱人愤愤不平地讲起这件事。

看到这里请你想一想,对你而言,捡到100元的高兴和丢失100元的痛苦,哪种感情会更加强烈呢?通常,丢失100元的痛苦要大于得到100元的高兴。这种心理,就是损失规避的典型表现,得到的快乐,总是无法弥补失去的痛苦。

心理学的五大误区(心理学家六大心理误区)(4)

6、禁果效应

"禁果"(forbidden fruit)一词来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

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后来人们通常用偷吃"禁果"来比喻少男少女初尝人事。从圣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禁果",其含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禁果效应"也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莎翁的戏剧中,罗密欧出身的蒙太古家族和朱丽叶出身的凯普莱特家族世代为仇,然而却出现了家人越是反对,他们越是相爱,最后双双殉情的结果 。

现实生活通常就是如此,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会引发人们更大的关注和好奇。因为"被禁"的东西,总是让人充满窥探欲望。比如,父母和老师总是告诉孩子不能玩手机,不能看不健康的书籍等,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却驱使着他们去偷偷的玩手机,偷偷的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 可见,"禁果"的魅力寻常人都难以抵挡。

我是凌云,心理科医生

阳光心态,健康生活

关注头条号"科普心理",科普实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