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长城(抗日战争中的血肉长城究竟是什么样子)
【军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血战台儿庄》海报
本次笔者要介绍的是一部老电影——《血战台儿庄》。在这部影片之前,《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电影,是广大影迷们最熟知的抗战电影。而这些影片均是反映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运用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而《血战台儿庄》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则有着里程碑意义,因为它是中国大陆拍摄的第一部讲述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侵华日军的电影。
▲《血战台儿庄》是中国大陆地区的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侵华日军的电影作品,意义重大
1938年3月至4月,李宗仁将军指挥的中国军队于围绕重镇徐州,对企图打通津浦路的侵华日军实施了徐州会战。其中,中国军队在徐州东北门户台儿庄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1986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协助拍摄的《血战台儿庄》在全国上映,不仅在内地及香港播出引起轰动,台湾方面也对该片颇有赞许,从而促进了两岸之间的沟通联系。
之所以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血战台儿庄》,是因为当时指挥台儿庄战役的李宗仁将军是广西人、国民党桂系将领。而拍摄这部规模庞大的抗战题材电影,对于从未拍摄过战争片的广西电影制片厂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所幸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对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血战台儿庄》,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派出了导演杨光远、翟俊杰合作执导该片,八一厂各方面的主创人员也纷纷参与该片摄制。
▲杨光远导演
《血战台儿庄》剧本由田军利和费林军创作,剧本创作得到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以及曾参加台儿庄战役的原国民党军队将领的协助,李宗仁原秘书程思远也出任该片顾问。为支持该片拍摄,经时任解放军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的迟浩田将军协调,济南军区派出部队参加拍摄工作。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江苏省徐州市,河北省怀来县(曾在鸡鸣驿取景)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大力协助该片拍摄。
《血战台儿庄》的演员阵容是很有含金量的。饰演李宗仁将军的是著名演员邵宏来,邵宏来曾在《血战台儿庄》、《开国大典》等影片中多次饰演李宗仁,2017年不幸因病逝世。导演翟俊杰是第一次执导电影,同时他在本片中饰演滕县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川军师长王铭章。饰演蒋介石的是著名特型演员赵恒多,代表作包括《大渡河》、《四渡赤水》、《大决战》等影片,他在《血战台儿庄》中饰演的蒋介石,也是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影视作品中的。
▲左起分别为白崇禧(陈继铭饰)、蒋介石(赵恒多饰)、李宗仁(邵宏来饰)
该片的其他演员,如饰演池峰城师长的江化霖,后来在《大决战》中饰演过国民党军第35军军长郭景云;饰演张自忠将军的初国良,后来在《三国演义》中饰演过吴国大将吕蒙;饰演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的徐永亮,后来在《三国演义》中饰演过谋士贾诩;而饰演日军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的董骥,大家可能不熟悉这个名字,但绝对知道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司徒王朗。
▲张自忠(初国良饰)
▲矶谷廉介(董骥饰),谁能想到饰演该角色的这位演员就是后来闻名网络的"王司徒"
影片中的中国军队,武器和单兵装备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他们的武器普遍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标准配置,包括MP-18冲锋枪、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以及白刃战使用的大刀和挂在胸前的长杆手榴弹(有的士兵会带更多的手榴弹)。士兵们的身上,不仅挂有帆布子弹带和干粮袋,还有卷成长筒状披挂在左肩右肋的军毯。
对比现在的很多抗战影视剧,《血战台儿庄》的道具考究水平是非常好的。片中的中国军队普遍身穿灰棉布军装、头戴英式托尼钢盔,因为参战部队多为来自中国各地的地方军队,且多是西北军,中央军嫡系部队只有汤恩伯的第20军团,但影片中只有少量镜头展现头戴德式钢盔的中央军部队。将官制服也分呢料和灰棉布,而且一些将领佩戴了"中正剑"。
▲台儿庄守军进行巷战,左侧的士兵背负的是绑成背包状的军毯
▲影片中一闪而过的德械中央军部队,德式钢盔瞩目
影片中有着很多还原历史的场景,比如张自忠的第59军强渡沂水河与日军鏖战的场景;增援的中国军队经过浮桥进入台儿庄等。很多场景取材于纪录片《四万万中国人民》。虽然影片是大陆电影厂拍摄的,但是全片提及到中共抗日武装时只有两处,一处是影片开始时,旁白介绍忻口会战时出现的朱德将军率领的第18集团军;另一处是片中李宗仁和白崇禧在运河边讨论战况,提到新四军张云逸支队于南线破袭日军后方,使其北进受到牵制。
在影片中,日军坦克兵驾驶的是八九式中战车,中国守军为阻击敌人坦克,通常要用炸药包或集束手榴弹对其舍身爆破,付出了牺牲。在真实的历史中,日军进攻台儿庄的坦克,其实有很多是被战防炮击毁的,很可惜影片中未能还原这一场景,也许是PAK36战防炮的道具很难还原,亦或许是为了突出表现中国士兵以血肉之躯阻击敌人铁甲的英雄气概。
▲日军坦克部队,如果影片中能增加战防炮打坦克的情节,就比较好了
影片中有日军飞机空袭的画面,为此中国军队曾对大汶口机场进行夜袭,摧毁日军飞机8架。而在最后反击时,出现了中国空军的飞机轰炸日军阵地的镜头。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确实符合历史:1938年4月4日,中国空军为配合第五战区的全线反击,出动27架飞机对台儿庄东北、西北日军阵地进行轰炸。
本片的配乐很有特点,影片开始旁白介绍中日开战形势使用了一段乐曲,熟悉日本乐曲的朋友会知道是旧日本海军的《军舰进行曲》。虽然不清楚为何选用了一首旧日本海军的乐曲,但是这首乐曲还是很应景的,正好用其旋律展现了日军开战初期的长驱直入和嚣张气焰。这段乐曲还用在了日军庆祝所谓"占领台儿庄"的镜头时刻。
用于中国军队的配乐更具有我们的风格。张自忠率第59军开赴临沂时背景音乐用了"三国战将勇"(这个曲子在很多影视剧中出现过,比较早的如《独立大队》,大家更熟悉的是《亮剑》里的暂七师军乐队),雄壮的音乐虽然不长,但是这段乐曲的出现基本上预示了台儿庄战役的开始。当池峰城视察部队,一名士兵举起残破的左手向他报告时,一段悲怆的乐曲响起,不仅使人潸然泪下。
▲相信看到这一段,很多人落泪了
影片中的中国军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有这样的一段镜头:台儿庄的阵地上,一个老兵用日军空投的"投降票"卷烟丝抽,另一个小战士用小木棍逗弄地上的蚂蚁,此刻不知是谁,唱起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老兵之后用树枝皮吹了一首陕北民歌《初一到十五》。当日军坦克来袭时,老兵挂上数颗手榴弹,"爷们,学着点!""孩子,逢年过节,别忘在坟头上烧张纸。"最后毅然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
▲"把手榴弹都给老子拴上"
▲血肉之躯力敌钢铁,致敬
而在孙连仲用大洋动员部队时,带队的军官看了看手中的大洋,随后扔到地上。身后的士兵都将大洋扔掉。军官言道:"长官,眼下咱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干什么。留着这点钱,等抗战胜利后,别忘了,给咱立块碑就行。"随后跑步开进台儿庄。相信很多观众看了这些片段之后,都会有所感悟。这就是中国士兵。他们可能来自东北、西北、中原、南方各地,但守土抗敌之时,生死富贵置之度外,杀敌报国却有决心。
▲"杀敌报国,杀敌报国,杀敌报国"
本片中,众多国民党将领各有风格特点,有的极具风采,有的却是颇受争议。李宗仁运筹帷幄,把控全局;孙连仲力抗强敌,"士兵填光了,军官填进去;军官填光了,老子就来填";池峰城守卫台儿庄,组织敢死队反复争夺阵地;张自忠和庞炳勋,旧仇莫提,共御强敌;王铭章死守滕县,城破时自杀壮烈殉国;韩复榘弃守济南,落得枪决下场;张静波临阵脱逃,但并非惧敌,最后自杀谢罪。就连蒋委员长为王铭章师长主持追悼会,面对日军空袭而面不改色,慷慨激昂,颇具统帅气质。
▲翟俊杰导演饰演了壮烈殉国的川军战将王铭章师长
影片中的肉搏战,就是中国大刀对阵日本刺刀。本片较为客观的展现了中日两军肉搏战的场景,善使大刀的西北军战士面对日军刺刀时并不占优势,有时3人合力才能刺死一名日军。而在日军冲进台儿庄时,出现了1名日军连挑3名中国士兵的场景。的确,大刀对刺刀并不合适,更深层的是中日两军士兵能力的差距。但是中国士兵仍然敢于对敌展开白刃战,视死如归。
影片最后,一队中国士兵冲上台儿庄城楼,被包围的日军退出子弹(拼刺刀前退子弹确实有争议)企图顽抗,但中国士兵不和你多废话,一梭子全撂倒。一名士兵将日本旗杆折断后,将已经破损的旗帜展开,由众人扶着"升起"军旗。"阵地已夺回"。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士兵升起的并非国旗,而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旗。
▲能用枪解决的,谁跟你拼刺刀
▲台儿庄阵地已夺回,我军胜利
《血战台儿庄》的结尾,台儿庄的城墙下,双方士兵尸横遍地,城头上军旗飞扬。这一场景正应了"血肉长城"的意境。台儿庄大捷是中国军队付出重大代价而达成的重大胜利,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对经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以及南京保卫战之后失去首都的中国是一次提振士气和信心的胜利,它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敌决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当然,整个徐州会战最后仍对中方不利,但台儿庄的胜利还是为之后的战事,甚至为武汉保卫战赢得时间。
《血战台儿庄》荣获了1987年的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化妆奖和最佳烟火,并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至今笔者仍认为,《血战台儿庄》是抗战题材电影中最好的作品,即使这部作品问世已经超过30年,即使它的拍摄水平是上世纪80年代的。笔者水平有限,不能更好的介绍这部作品,但是感谢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们,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部好电影。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