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词描写秋景(刘禹锡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的《秋词》共两首,这是第二首。两首诗的主题有所不同,第一首是赞秋气,以彰显精神;第二首是咏秋色,以自比情操。
山枫说文化与历史为你细细解读这首诗。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远山变得明亮,流水变得清澈,夜晚时候降下寒霜;远处几棵树的叶子或深红或浅黄。
诗人总是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准确的洞察四季的轮回,自然的变化,写入诗句之中。为什么“山明”?因为已经到了“夜来霜”的深秋时刻了。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农历九月份,公历十月二十四日前后。这个时节,山中树木枝叶凋零,所以远远望去山才变得明亮起来,而春夏之季山是翠绿或墨绿色的。为什么“水净”?因为秋季的天空澄澈蔚蓝,山中流出的泉水、河流映着空灵的天色,自然显得纯净冷冽,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第一句写的是远山之景,第二句写的是近处树林的景色。因为离得近,所以才能看清楚树叶的颜色。农历九、十月份的朗州(湖南常德)树叶虽然凋落许多,但不至于完全掉光,这些仍坚守枝头的树叶变作红、黄色,映照在秋日的阳光之下,让人目眩神驰,此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我们解读古诗绕不开的一个成语就是“诗情画意”,刘禹锡这一联诗,十四个字,纯以白描手法写尽秋色之美,鲜明生动,令人陶醉。如果按照这两句诗中的景物画下来,那就是一幅意境优美,清新绚烂的“山中秋色图”。
我们初学写作文的时候,绞尽脑汁也要写一些排山倒海的排比句、华美辞藻的修辞句来增加文采,自以为那是极好的文章。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才明白,语到极致是平常,没有技巧才是最高的技巧,如同太极剑法,重在剑意,不在剑招(金庸《倚天屠龙记》),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很显然,诗豪刘禹锡先生是个中高手。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试上高楼一望,清爽的凉意透入骨髓,哪里像艳丽的春色使人轻狂。
这首诗的情感色彩是一种淡淡的清冷之色,从前两句描绘的景物可以隐约感觉到一种凉意;后两句再进一步点破,在思想上是一种反思。请注意,作者在这里赞秋贬春,并非是不喜欢春天,而是为了通过春秋两季的对比,展现自己的节操故意这么说。“清入骨”,并非只是清冷,而是有清高,清白之意。
深秋凉意入骨,景物疏朗分明,这种清冷可让人心灵沉静下来,冲淡平和,思考得失;春天暖风袭人,春色浓艳热烈,让人如痴如狂。诗人将秋天写得高洁而端庄,象征君子风骨。
第四句的“嗾”字是值得细细玩的一个生僻字,这个字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使狗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其二是唆使。为不什么不直接说“岂如春色使人狂”?就是为了再带上指使狗这个含义,将那些排挤打击他们的人暗喻为追求浮华的轻狂小人。
公元805年,刘禹锡积极参与了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这场改革只持续了100多天就全面惨败。王叔文被先贬后杀,王伾被贬,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8个人都被贬到偏远州郡当司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当时刘禹锡三十四岁,正值壮年,在唐朝中央政府出任判度支盐铁案一职,应该相当于现在财政部的司局级官员,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正梦想大展宏图之际,变法失败,被政敌一个窝心脚踹到了偏远的朗州当了个有名无权的司马。唐朝贬官当的这个“司马”,约相当于现在地级市政府挂名秘书长。这种打击无疑是极为沉重的,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时候,泪如雨下“青衫湿”。
然而,刘禹锡“诗豪”之名毕竟不是盖的,他深深懂得古来悲秋之人大多是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所以只看到秋天的萧条肃杀,清冷寂寥。他不能接受这种悲观失望的灰色情绪,不肯人云亦云,所以才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借以展示自己坚韧不屈的斗志,清白高洁的情操,这种百折不挠的高尚品格,向来为后人所称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