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的方式(家织布是怎样诞生的)

纺线的目的,是为了织布人类告别蒙昧的标志是农耕,是有羞耻之心,知道穿衣服而且,夏天一过,北方的冬天是需要衣物御寒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织布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织布的方式(家织布是怎样诞生的)

织布的方式

纺线的目的,是为了织布。

人类告别蒙昧的标志是农耕,是有羞耻之心,知道穿衣服。而且,夏天一过,北方的冬天是需要衣物御寒的。

在北方地区的农村,女孩子一般长到八九岁就开始学纺织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告诉人们,纺织是女人的活。所以,只要不是地里的活特别忙的大麦二秋,各家的纺车都是从早转到晚。

纺出的线在顶杆上成一个陀螺形状,叫纺线锤。纺线锤从顶杆上直接拔下来,缠到专门的落子上。落子就是两个木制的十字架,用四根互相平行、二十厘米左右长的横木连接起来。两个十字架中间有眼,可以把落子穿到一根细铁棍上,以铁棍为轴,右手转动落子,左手握住纺锤,纺锤上的线就可以很快的缠到落子上。落子缠满,一个落子就成为织布机的一根“经线”。

织布机的构造有点复杂。主体是一个长约三米,宽约一米,高约一米半的木头框架。框架的一头有块横板,可以坐人。下边有两个脚踏板,左右脚各踩一块,各自带动框架上两排横木。横木的形状,有点像大号的箅头发的篦子,叫做柱。为什么叫柱?不是很清楚。我们那里的很多方言,跟普通话说法都有区别,很多字词也不能在普通话里找到相对应的。但是这个“柱”,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柱”。长长的经线,从“柱”的上下边分别穿过去,单数的在上边排一排,双数的在下边排成一排,从远处看去,确实有点像是琴上的琴弦。。

当然织布机织布并不是这样简单,还有立起来很高,结构更为复杂的架子。由于自己没有织过布,现在的大多数村庄已经很难见到织布机,所以详细的构造,已经不能说的很清楚了。只是凭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大概知道其工作的原理。每一根经线,在上织布机之前,需要先称好重量,在织布机另一端的一根木头滚子上缠好,保证每根经线一样长,并符合事先确定要织的布的长度。装在织布机上的经线,绕在织布机最远端的一个木架子上绷紧,不能有弯曲也不能有接头,否则织出来的布就会有疙瘩。同样的,纬线也不能有接头,否则布上边也会有疙瘩。至于两根纬线之间是怎样连接好的,我确实说不太清楚,我只知道纬线是装在织布梭里边。织布梭是枣木制作的,像个大的饺子的形状,一般都磨的非常光亮。梭子中间有个钢丝,缠好纬线的芦苇管穿在钢丝上,投梭子的时候,芦苇管转动,纬线被梭子带到另一端。芦苇管是事先缠好线的,线用完了,直接把芦苇管从梭子里拔下来,换上另外一根。

织布的人左脚踩下踏板,两排经线在“柱”的前边上下交叉,形成一个通道。右手把织布梭通过经线交叉形成的通道从右向左投到左手,然后右手拉住柱前边的木架向身体方向运动,将经线交叉处的纬线使劲打一下,可以让让经线交叉处更紧密,防止经纬线之间有空隙。下一个动作,右手把柱向前推,右脚踩下去,“柱”上下的两排经线完成又一次反向的交叉,左手的织布梭投向右手,左手拉着柱向后打一下,然后向前推,继续下一次投梭,踩踏板的动作循环。这样循环往复,前边缠绕经线木滚子越来越细,胸前的布越来越长。身体前边的布稍长一些,胸前有一根横着的圆木,转动圆木可以让织好的布卷在上边,身前的布重新绷紧。脚踩踏板、投织布梭和推拉“柱”动作比较有节奏,形成“哐当--克拉”,然后身体前倾,又“哐当——克拉”,这样的声音,单调重复。日复一日,各家的妇女、女孩基本上把空闲的时间都投入到摇纺车和踩织布机这两个非常枯燥的动作之中去了。

一般人家为了使织出的布好看,做出衣服有型,织布之前要“浆线”。浆线的时候,是小孩子比较高兴的时候,因为——要有好东西吃了。

浆线用的浆,是用麦子面做的。和好的面放在锅里反复漂洗,直到面里边的浆全部洗出来,只剩下面筋。怎么样浆线,说实在的,我没有太关注过,我所关注的是剩下的这面筋。今天的小吃摊上,烤面筋仍然是比较受欢迎的食品,在馒头都难得吃上的年代,虽然没有现在烤的这样味美,也很容易让我们欢呼雀跃,大快朵颐的。

往公家交的织布都是白布,村民家自己用,白布的用处并不是很大,只能做一些被里或者褥子的里面。而做被面、褥子面,或者做衣服,就需要织花布。要想织出有花条纹或者方格的花布,程序比织白布要复杂很多。织布之前,需要将经纬线染成彩色,然后精心计算每种颜色的线所在的位置,以及每一根纬线所用的颜色。这种复杂的计算,计算完了还要对每一种颜色的线进行称重,不是从事织布多年的巧妇,根本就干不了。

不由的又想起织女的故事。上述所说的纺车和织布机,其工作的效率是可以想象的。即使家里的女人终日劳作,还是不能保证所有家庭成员每年都有新衣服穿。而且,这种劳作是从小女孩,一直持续到老太婆,直至做不动才算为止。在这永无休止的劳作下,农村的女人们,除了神话里的人物,还能看得见别的希望吗?男耕女织,在农业时代,是保持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模式。农民,作为社会最底层,却又排在士农工商的第二位,可见其作用之重要。衣食住行,依,也是排在第二位,也说明了织布机在农民家庭里的地位之重要。

当然,这里是华北平原,是种棉花的,所以才会纺线织布。有的地方不种棉花,养蚕抽丝做衣服。既不养蚕又不种棉花的地方是怎样解决穿衣问题的,我不知道,反正所有的人都没有不穿衣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