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童颜(隶变的童颜)

隶变的童颜,青川木牍、天水秦简。

判断一种字体的演变,并不能只根据一件作品中一二少量的信号,而应根据相当信息量的字形的发生;而且不能只凭一件孤立的作品,至少应有若干作品同时出现,方能说明一种现象的初步性质。隶变的童颜,以青川木牍最为显著。

消失的童颜(隶变的童颜)(1)

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是1980年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木牍,墨书,只三行,共119字,书写的时间是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此牍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隶书迹。木牍的字体是由大篆直接变化而来的新体,因此,形态还比较原始,少量的字与大篆形体上相近。

消失的童颜(隶变的童颜)(2)

青川木牍

但大多数字已有了新的面目。这些新面目主要表现为:对篆书的许多笔画作了大胆的省略或合并,凡从水的字,如“波”“津”等均简为三点水,这已是正规的隶书形态;横画平直的形态已露端倪;用笔基本为“逆入平出”,大多数字形已出现隶书的笔势、笔顺和笔画的连接方式;笔画的转弯处,虽还留有篆书圆转的形态,但已有方笔出现,一些字的结体已趋方扁;章法上布白疏朗,而不是大篆的错综参差。这是一种介于篆隶之间的新体,或者说是古隶,因此值得高度重视。

消失的童颜(隶变的童颜)(3)

青川木牍

属于隶变初期的简帛书,还有战国中期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以及天水放马滩秦简等。子弹库楚帛书虽是大篆风貌,却写得轻松、自然。

消失的童颜(隶变的童颜)(4)

楚帛书

横画起笔先作重点,然后行笔作圆弧状,收笔稍下垂,有时略带横钩,富装饰味,这是楚书书风的残余。结体方正略扁,“行”“用”等字明显带有开张的隶势。章法疏朗,字之间行距匀称。线条富弹性,且有粗细变化。这些都是隶变的征兆。饶宗颐说:“楚帛书用笔圆浑,无所谓悬针,起讫重轻,藏锋抽顿,风力危峭,于此可悟隶势写法之祖。”这切中了初期古隶书的用笔特点。

消失的童颜(隶变的童颜)(5)

楚帛书残片(右)及临摹图(左)

天水秦简成册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前,已是战国晚期,距离青川木牍已有70余年的时间。天水秦简的文字,还存在很多与大篆写法相同的现象,有些字的笔画还很繁琐,有些笔画少的字,如“方”、“亡”、“犬”,其结体造型几乎与大篆没有什么区别。但省减、合并、简化的成分已增多,很多偏旁已是草体的写法。

消失的童颜(隶变的童颜)(6)

天水秦简

横竖交叉的笔画处理,明显断开,简短斩截的隶书笔触也较醒目,横画的排迭已多带隶意。从用笔的特征看,头粗尾细的蝌蚪文古文笔法依然存在,辅以侧锋,书写漫不经心,既有草篆的飘逸,又有秦隶的古朴厚重。与青川木牍不同的是,一些字出现了特别夸张的笔意,如“可”“成”字,姿态翩翩,抒情味很强,这表明大篆的草化和简化已进一步加强,大篆字形的破坏也在加强,线条交接的方式进一步向隶书转化。

消失的童颜(隶变的童颜)(7)

天水秦简

当然,由于处在隶变的初级阶段,字体结构方式不够成熟,字形很不统一,同一个字往往有不同的写法,同一字的偏旁也作不同的处理。各种约定俗成的写法表明隶体的不定型和多变,如何简化、如何造型、如何用笔都处在摸索的阶段。但天水秦简已从大篆的形态中解放出来,具有隶书初期的形态特征。(图片来自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