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实现德育的什么图(藏在游戏里的德育)
儿童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社会共识,德育的首要位置也凸显了儿童道德启蒙的重要意义日常生活中,家长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同伴交往的过程、寓言童话的耳濡目染,都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影响着儿童的道德发展游戏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也潜藏着许多有关儿童德育的教育契机,若运用得当则可以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成效,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游戏是实现德育的什么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游戏是实现德育的什么图
儿童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社会共识,德育的首要位置也凸显了儿童道德启蒙的重要意义。日常生活中,家长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同伴交往的过程、寓言童话的耳濡目染,都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影响着儿童的道德发展。游戏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也潜藏着许多有关儿童德育的教育契机,若运用得当则可以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成效。
游戏与道德教育并不“矛盾”
游戏的娱乐性与道德的严肃性在常人眼中往往是一对矛盾,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对于儿童而言,道德的萌发和形成需要接触关涉道德的具体事件与问题。游戏不仅规避了传统德育中的硬性灌输和控制,还能帮助儿童在自主探索中收获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道德观念的形成方面,不同的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生动素材。在道德行为的养成方面,游戏则给予了儿童许多实践机会。
在大众的认知范畴中,道德教育一直有着“克己复礼”的思维传统。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果认为道德即严肃、制约、禁欲则未免过于拘泥。实际上,游戏的形式恰好是儿童德育的“润滑剂”。传统道德教育中经常要以“榜样”“典型”作为素材,无论是儿童的谦让有礼,还是儿童的调皮捣蛋,教师往往都是以奖惩分明作为道德教育的标尺,也在儿童心中埋下了趋利避害的种子。一旦教师控制不好赏罚的尺度,就很有可能造成儿童道德认知的混乱,让儿童的一言一行演化成了讨好教师的工具。
游戏则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形式,在儿童的玩闹间化为一道连接道德与成长的桥梁。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成熟,自制力与自控力都有待提升,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也更加放松和真实,更容易让教师发现其存在的道德问题。另外,儿童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合规矩的越轨行为,如违背游戏规则、与同伴争夺游戏材料等。其实,这都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机会。儿童对游戏中发生的事件印象更加深刻,在游戏的环境下教师若能够结合具体的事件对儿童进行道德层面的引导,则会更容易让儿童接受和理解。
如果教师经常将游戏与道德摆在对立的位置,或是单纯放大游戏的娱乐性,或是仅仅强调道德的规训性,就会导致游戏与德育的断层,从而掩盖了游戏重要的德育功能。
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知情意行”
首先,游戏规则有助于儿童提升道德认知。规则是游戏的内核与灵魂,在各类游戏活动中都存在规则的影子。小时候常玩的“跳格子”“丢手绢”等游戏,都让儿童在愉悦的玩乐中体会到了规则的价值。在很多游戏中,规则都是一种无形的规范,让儿童懂得在集体生活中去“自我中心”。无论是游戏顺序、主导权,还是游戏资源,都应该依照合理的规则进行轮换和分配。在彼此的协作和尊重中,儿童能够感知到一种无形的规范力量伴随着他们的游戏,但是这种力量丝毫没有破坏游戏的乐趣,反而让游戏开展得更加融洽顺畅。
其次,游戏互动有助于儿童培育道德情感。游戏时的儿童仿佛置身于一个小社会,儿童在游戏中的合作与冲突行为不断形塑着儿童的思维,这一过程利于其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在游戏中,因为儿童有了更多的自由,他们自主自发的合作会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行为,在面临道德冲突时也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游戏中的儿童拥有更多的共同话语,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更加懂得团结的力量,从而避免因为个人的不当行为影响集体的形象和利益。在频繁的交流中,儿童需要亲自实验、换位思考,因而其道德情感也会愈加完善。
再其次,游戏目标有助于儿童树立道德意志。游戏目标的设定会让儿童的活动更具有目的性,也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并促使儿童在实现目标之前设计一套可行的计划。儿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在游戏中的挫折往往会让儿童“越挫越勇”,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的经历就是儿童道德意志的养料。与此同时,在幼儿园的各类游戏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竞争与比拼的环节,这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参与感,还能让儿童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在对集体负责、为他人负责的过程中磨砺自身的道德意志。
最后,游戏环境有助于儿童强化道德行为。游戏是儿童在幼儿园环境中边做边学的最佳形式,游戏所营造的场景再现和角色模仿都有助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塑造。游戏环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让儿童获得真实深刻的道德体验。秩序感与自主感的并存是游戏吸引儿童的魅力源泉,既不必紧张过度,也不能肆意妄为,这种张弛有度的行为模式与道德行为的养成不谋而合。例如,儿童对某一类玩具材料的分享也可以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对其他事物的分享,从而帮助儿童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
将游戏贯穿于道德教育过程中
要想让儿童的道德在游戏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则必须要汲取游戏中的有益成分,让游戏贯穿儿童道德培养的“全方位”。教师要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将良好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儿童的道德发展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游戏精神帮助儿童将道德内化于心。为了游戏能够进行得公正顺畅,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儿童进行游戏时充当规则的“提示牌”和“守卫者”。儿童在刚刚开展游戏时难免会对规则有些模糊,甚至有时会出现忘记和刻意违反的情况,这时教师绝不能放任儿童自行解决,否则就可能让一系列的规则被胡乱篡改,进而造成游戏的混乱。因此,教师要以刚柔并济的方式强化游戏精神中的规则意识。为了葆有游戏精神中的超功利性,教师还需要注重评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师在进行游戏评价时不能仅仅注重游戏中儿童的精彩表现,还要注重其行为的道德考量。
游戏实践帮助儿童将道德外化于行。游戏活动往往采取儿童集体参与的方式进行,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中总会遇到很多需要进行道德判断和采取对应道德行为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懂得结合不同游戏类型的特点,尽可能让儿童在游戏中展现出最真实的道德面貌。教师要悉心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行,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儿童进行游戏时可以视情况和需要将自己定位成“协调者”或“裁判员”,在维护游戏规则的同时,可以通过更新目标、增添材料、设计故事、拓展内容等途径,助推游戏的顺利进行,让儿童拥有更多在游戏中发展道德的机会。
总而言之,游戏不仅是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方式,还是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教师应重视儿童游戏,巧妙把握游戏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让游戏精神的涌动和游戏活动的涵养共促儿童的道德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