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文物(文物话牛)
哞~牛尊祝大家牛年行大运~
摄影:史杨克
当清晨的微风不再凛冽,伴随着腊梅的阵阵清香,2021年已悄然而至。当翻开一本新的日历,看到“牛”年到来的时候,和牛有关的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现今社会人们与牛的联系看似只有通过食物了——牛排、牛肉干、牛肉火锅、土豆炖牛腩这些美食。而那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牛,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了。
在农耕时代,牛的重要性远超你的想象。它不仅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还是古人祭祀的“六畜”之一。以牛为偏旁部首的汉字约有三百个,以牛为主角衍生的成语、歇后语可谓多如牛毛。大家从小就对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定非常熟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说的就是他们。其中的“牵牛”即牛宿,是二十八星宿之一,这说明牛已经“进军”天文学领域了。
那么在我国,牛在生活中都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这些文物会告诉你一些答案。
01
我们一般所说的牛,在生物分类上指的是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反刍亚目洞角科牛亚科下的一类动物,包括黄牛(普通牛)、水牛、瘤牛、野牛、牦牛等数十种。
对于“牛”,古人特别重视,牛是最早被人类驯服的牲畜,被称为“六畜之首”。
在商周时期,占卜之风日渐盛行。占卜源于原始社会万物有灵的自然信仰。占卜的对象除了自然神以外,还有被神化的先公先王。占卜的内容无所不包,大到征伐、祭祀等国家大事,小到天气、田猎等生活琐事,可谓是“每事必卜”。占卜由专职的“贞人”负责,多选用龟的腹甲和牛羊的肩胛骨进行。
卜骨 先周 陕西武功郑家坡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摄影:史杨克
占卜时,贞人先将所问之事向神灵祷告,然后将艾草捻成绒条,点燃后在事先凿好圆坑的甲骨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会出现裂纹。贞人根据裂纹的粗细、长短、方向和曲直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最后将占卜的时间、所问事项和结果等都刻在卜骨上,于是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成形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在商代已经成熟,西周普遍运用,成为我们了解当时历史珍贵的文字资料。
02
西周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并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古人的观念里,国家的大事主要就两件:一是祭祀,一是战争。祭祀活动是一个国家内政的核心,是凝聚统治阶层意志的最主要的精神力量源泉;而战争则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决定了统治阶层的整体命运。
牛尊 西周 1967年岐山贺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古今中外,关于牛的趣闻轶事颇多。很多的时候,牛还被认为是最具有灵性的动物,可以通神。故此,古代重大祭祀仪式上,牛就成了“牺牲品”,且有严格规定。
尊在西周是一种重要的酒器。一类是体呈筒状,或圆或方,这是尊的主要形式;另一类是体内中空的动物造型,被称为鸟兽尊。牛尊属于后一类。牛尊为牛形,牛躯体浑圆,四肢粗壮有力,以牛嘴为流,牛腹盛酒,牛尾作把。上面盖钮为立虎形象,盖与器以子母扣相连。既美观又实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03
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对农业增产关系至大。从两汉史料记载可知,凡引进牛耕和犁耕的地区都是田畴垦辟,百姓丰足。汉代牛耕,一般是二牛牵一犁。西汉赵过行代田法,是“用耦犁,二牛三人”。东汉崔寔所提到的辽东牛耕也是“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崔寔‧政论》,见《全后汉文》)。
“二牛抬杠”式牛耕画像石(陕西米脂官庄村出土)
“一牛挽犁”式牛耕画像石 陕西绥德王得元墓出土
玉雕卧牛 西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72年陕西省蒲城县贾曲乡汉代遗址出土
玉雕卧牛是在一整块呈黑色的玉料上,采用圆雕的技法琢制而成。卧牛微拾头,表情安恬宁静,四腿蜷曲,似在小憩,又似欲起,具有十分强烈的写实感。卧牛身上有细若发丝的刻字,似为工匠之名。
圆雕玉作品,先秦时代发现极少,安阳妇好墓出土二件跽坐玉人和玉象等虽具有圆雕的因素,但内容形式带有很大的宗教色彩和抽象性;陕西宝鸡西周墓出土的圆雕玉牛,造型拙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的圆雕玉马,代表了战国时代圆雕玉器的艺术水平。到了西汉时期,以各种动物纹为题材的浮雕和圆雕作品才较多地出现。
这件玉牛代表了汉代圆雕工艺的高超水平。工匠们抓住了卧牛的动态特点,用流畅简洁的线条表现四肢的动态,静中有动。通过对牛的嘴、眼神的细部刻画,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牛安然的神态和温顺的习性。
04
唐代的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大量畜养牛、驴、骡和羊等。牛不仅对于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交通运输一样重要。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其中“三”并不是只有三种颜色,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唐三彩是以黄、绿、蓝、褐等颜色为主要釉色 焙烧而成的陶制品。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助溶剂 铅釉的流动,使各色呈现出浓淡层次、交流融合,形成错综复杂、绚丽多彩的色釉。唐三彩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唐三彩出土,但以西安和洛阳两地出土最多。西安地区唐三彩多发现于唐代贵族的墓葬中,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唐会要》载:“比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动。破产倾资。风俗流行。下兼士庶。若无禁制。奢侈日增。望请王公以下送葬明器。皆依令式。并陈于墓所。不得衢路舁行。”可见唐三彩厚葬之风的盛行程度。
三彩牛车 1960年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套牛车施翠绿色釉,釉色晶莹。车厢为长方形,前有帘,顶为半圆形篷盖。牛肥壮,足短而粗,双角直立,神态自然生动。
唐人除乘马车外,亦习用牛车,如唐李寿墓、阿史那忠墓、李震墓壁画中都有牛车图,文献中亦不乏朝官、妇女使用犊车的记载。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组西安东郊郭家滩国棉四厂M50等唐代墓葬出土的的十二生肖俑。十二件生肖俑均为兽首人身,着敞领宽袖袍服,表面涂红彩,拱手站立,显得文质彬彬。十二生肖的面部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生肖俑的头部虽然保留动物的形象,但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比如牛俑,头高高昂起,双眼圆睁,尖耳竖起,非常憨态可掬。
十二生肖陶俑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西安东郊郭家滩国棉四厂M50等唐墓出土
十二生肖是古代占星象用的十二种动物,用来记星象、记日和记年;同时还用来表示人的生肖,据考古发现,北魏时已经有了十二生肖俑随葬的风俗,一般从鼠开始,以猪为终,按顺时针方向,每个方向各三个,放置在墓室的四角,起到镇墓的作用。
十二生肖陶俑 牛俑
摄影:史杨克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和牛有关的诗歌吧
牧牛词
明 高启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题竹石牧牛
宋 黄庭坚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牧童词
唐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自古以来,在与牛的接触中,我们的祖先不断加深了对牛文化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理念。在一代代匠人的指尖和心中,这些“牛”文物换发着璀璨浪漫的光芒,并影响深远。我国是世界上驯服并饲养牛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于牛的钟爱从古延续至今。新时代新思想,我们可以试着思考牛的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的新意义。我们需要具备牛精神,勤劳之余甘于奉献,传承古人的记忆、理念、智慧。这正是实现中国梦,每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陕西历史博物馆,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