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发明家发明了哪些东西(是谁将一本当时技术工艺的天工开物吹嘘成了古代科学神书)
如果想了解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就要先看看它的一些内容:
上篇·乃粒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稻工: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或秋旱无水及怠农春耕,则收获损薄也。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释化也。
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扛悬耜,项背相望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水牛力倍于黄。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凡牛春前力耕汗出,切忌雨点,将雨则疾驱入室。候过谷雨,则任从风雨不惧也。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俗名挞禾。)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菵草之类,遇耔而屈折。而ㄗ、稗与荼、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耘者苦在腰手,辨在两眸。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铚刈”矣。
我们在这里看到有什么技术创新的影子吗?这里既没有发明新的工具提高生产力,更有没有创造出机械化耕作减轻农民大的劳动强度,只是记录当时农民的种植水稻的过程而已。再往下看
上篇·乃服
宋子曰:人为万物之灵,五官百体,赅而存焉。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衤豆褐、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裘褐、丝绵。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孙机杼,传巧人间。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矣。
病症:凡蚕卵中受病,已详前款。出后湿热积压,妨忌在人。初眠腾时,用漆合者不可盖掩逼出气水。凡蚕将病,则脑上放光,通身黄色,头渐大而尾渐小;并及眠之时,游走不眠,食叶又不多者,皆病作也。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凡蚕强美者必眠叶面,压在下者或力弱或性懒,作茧亦薄。其作茧不知收法,妄吐丝成阔窝者,乃蠢蚕,非懒蚕也。
由于丝绸的华贵,一直受到西方上层社会的追捧,所以在明朝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时,他们不都是抱着友好的态度来到中国,这里混杂着很多的商业间谍,他们偷取各种当时中国的各种技术,包括了蚕种,他们将蚕种带回到了欧洲,可是他们养蚕的技术尤其养殖过程中的疾病,而这位宋老先生在书中将所有,困扰西方人的技术问题和盘而出,这让那些西方人在梦里都能笑醒。
中篇·冶铸
宋子曰:首山之采,肇自轩辕,源流远矣哉。九牧贡金,用襄禹鼎,从此火金功用日异而月新矣。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犹是焉。精粗巨细之间,但见钝者司舂,利者司垦,薄其身以媒合水火而百姓繁,虚其腹以振荡空灵而八音起。愿者肖仙梵之身,而尘凡有至象。巧者夺上清之魄,而海宇遍流泉,即屈指唱筹,岂能悉数!要之,人力不至于此。
鼎:凡铸鼎,唐虞以前不可考。唯禹铸九鼎,则因九州贡赋壤则已成,入贡方物岁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贡业已成书。恐后世人君增赋重敛,后代侯国冒贡奇淫,后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铸之于鼎。不如书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为铸也。年代久远,末学寡闻,如珠、暨鱼、狐狸、织皮之类皆其刻画于鼎上者,或漫灭改形未可知,陋者遂以为怪物。故《春秋传》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说也。此鼎入秦始亡。而春秋时郜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国自造,即有刻画必失禹贡初旨。此但存名为古物,后世图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复铸鼎,特并志之。
这一篇中记载的鼎、钟、釜、铜像、铜镜、炮、铜钱大的生产工艺,小编是学机械的,多多少少懂一点冶金技术,在这里同样也没有看出来,创新技术的存在,只是作者老老实实的记录了当时劳动者在工作时的工艺流程,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作者宋应星提出对工艺的改造和创新。
中篇·锤锻
宋子曰: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亻垂安所施其巧哉?五兵之内,六乐之中,微钳锤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矣。同出洪炉烈火,大小殊形。重千钧者系巨舰于狂渊。轻一羽者透绣纹于章服。使冶铸鼎之巧,束手而让神功焉。莫邪、干将,双龙飞跃,毋其说亦有征焉者乎?
治铁: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有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
锤锻,我们现在叫做锻造,锻造是一种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锻压(锻造与冲压)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锻造能消除金属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铸态疏松等缺陷,优化微观组织结构,同时由于保存了完整的金属流线,锻件的机械性能一般优于同样材料的铸件。相关机械中负载高、工作条件严峻的重要零件,除形状较简单的可用轧制的板材、型材或焊接件外,多采用锻件。
可是古时候没有现在的锻压机械,所以只能是对金属坯料反复加热使用锤子进行打击,宋老先生在书中有没有提出对技术的改进?有没有发明机械设备使
“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这句话最是耐人琢磨的,西番就是欧洲西洋,由于当时欧洲没有掌握炼铁技术,所以一直采用锤锻方法,当时锻铁的好处是硬性大,缺点是脆性差,力量过大的磕碰就容易折断,这也是我们常看西方古代士兵为什么只佩戴短剑也不是长剑的原因,而中国早在汉朝就掌握了高炉炼铁法,在中国西汉时期就可以炼出球墨铸铁,而现代的球墨铸铁则是在1947年才在国外研制成功,而我们“大科学家”宋老先生如实的记载了当时我们领先的世界的冶炼技术工艺流程,让西方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他们几千年都解决不了的技术难关,这就是西方人为什么如此的吹捧宋老先生为“伟大的科学家”的原因。
就是这样一本详细记载当时劳动人民的在日常劳作中的工艺流程,今天却无数人捧成了神书,稍微懂一点技术的人都能看懂书中的内容,不知道你们看过这本书没有?你们懂不懂什么是科学技术?什么是生产工艺?
而就是这么一本书,彻底改变西方世界的发展速度,大量的西方科学家们通过该书详细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先进技术,参与到了西方新技术的发展之中,让欧洲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短短的时间内,追赶超越的中国,就算是在西方也只是将它称为“工艺百科全书”,远远没有被冠上科学著作,而是我们一些自娱自乐地将其标上了“科学著作”,什么是科学?是技术发展和创新,但书中既没有新技术也没有宋老先生的新观点,书中所记录无非就是当时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在实际生产中的流程,就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谈不上科学发展,就是到了清朝劳动者们在生产过程中还是采用这些工艺,并没有因为该书失传也影响了生产和制造。
对于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对于西方可以说是改变历史的“伟大”著作,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本书真的是算是“科学”巨作吗?它的出现,却让西方国家毫不费力唾手得到了当时的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天工开物》对于中国来说是对?还是错?只是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不知道是怎么看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