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1)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2)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3)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4)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

“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在这个小村庄里,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

品读《梁家河》,追寻领袖为民初心!纪实文学《梁家河》自5月2日公开发行以来深受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喜爱,为进一步在全市掀起学习《梁家河》的热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梁家河”这个小山村汲取“大学问”,引领韩城追赶超越,让梁家河精神光耀韩原大地。从今天起,韩城广播电视台推出《诵读<梁家河>》专栏,由广播电视台资深播音员为大家深情诵读《梁家河》篇章,欢迎收听收看,积极转载。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5)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6)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7)

泪别梁家河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8)

1969年年底,跟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当兵走了。其后,不断有知青离开。

返城的闸门打开了。1971年,国家开始在知青中招工、招干、招生、征兵。每年有千余名知青通过这些方式离开了延安。到1976年年末,留在延安的北京知青只剩下918人。

1973年,试图叩开返城的大门,他希望上大学读书深造,毕竟读书是他最大的愿望。

这年,和武晖一同去县里参加了考试,选择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当时录取的方式是考试加推荐,家庭成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遭到了清华大学的拒绝- 他是“黑帮子弟”。武晖的大学梦也破灭了,他只考上了延安师范学校。这个受北京知青影响,一心想走出梁家河去大城市看看外面世界的农村青年,一度非常灰心,好几个月才缓过劲儿来。

1974年,雷平生考取了延安大学,梁家河的北京知青就只剩下一个人了。

1975年,清华大学分配给延安两个名额,全部给了延川。再次有了报考的机会,他三个志愿全填写了清华大学。

“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他认定清华大学了。县里将报了,上去,但是一触及敏感的政治审查,延安地区负责招生的人犹豫了,清华大学招生的人也犹豫了。

这时,习仲勋下放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出具的一份证明,冲开了那道看起来似乎难以跨越的“政审关”_“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

再没有争议了,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开学的日子近了,可依然在忙大队里的事。一天,石春阳来找,与他谈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人选问题。

“随娃,我要上大学走了,支书谁当?

“这个事难说,大家选谁是谁。”

“你可以当。”

“我不行,当不了。

“你咋当不了?我以前也没当过,现在不是当得挺好吗?”

“我怕我当不好。”

“你还没当,咋就知道当不好?

显然,石春阳是心里的合适人选。

几天后,召集党员开会。会议快结束时,他说:“我快走了,下一任支书谁来当,咱们得选。我推荐随娃当。”

接着是投票,每人发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大家都写的是

“随娃”。

石春阳说:“这个结果, 其实不是因为我有多好,而是我们村里人信任近平。他推荐了我,大家才选我。”

离开梁家河的前一天晚上,召集社员开了个座谈会。石春阳至今还记得他说的话。

“我来咱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地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人社会,人团、人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十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 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他把头转向石春阳,说:“随娃,梁家河以后要发展,你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你是年轻人,当支书以后,要多动脑子,多思考问题,还要多联系群众,这样工作才能做好,支书才能当好。如果处理问题不考虑群众的感受,支书也当不好。”

1975年10月7日是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直到深夜, 第二天早上起得较晚。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一-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

人群里也有人忍不住哭了起来。一位老婆婆拉着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可别忘了我们呀...."

流着泪说:“你们对我这么好, 我不走了,就在这儿扎根一辈子!”

“你快走,你上了清华大学,以后我们有条件去北京,就有人管饭了。”一位“小伙伴”向他吼叫。

这天,村子里的人都没有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队为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梁玉明、石春阳、张卫庞、吕侯生等12个人步行40多里,和一起来到延川县城。

晚上,大家住在吕侯生的三伯吕能胜在县百货公同的宿舍里。

10月8日,他们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纪念照,其中很多人都是第次照相。照相花了5元5角钱,大家凑齐了这笔费用,坚持不让出。照片中,坐在前排当中,脸庞瘦削,外衣的扣子丝不苟地扣着。

梁玉明一直把送到了延安,送他搭上了南下的客车.....

走了,带着对梁家河深深的牵挂。

多年以后,他对梁家河这片土地做了深情的回望一

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在他看来,梁家河是-所学校,他在这里收获很多。他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在他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 我迷惘、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他说:“当年, 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9)

诵读者

韩城广播电视台播音员 贺兴

梁家河朗读(诵读梁家河泪别梁家河)(10)

编辑: 王格格 刘妍| 图片:冯瑶 孙皓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