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屯组合的字有哪些(屯及以屯)
“屯”的甲骨文为象形字,其上为“一”,代表大地;下部是“屮”,为草芽之象形。象植物发芽时根部屈曲拱出地面之形,其本义为植物艰难拱出地面。
“屯”的甲骨文
种子破土而出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所以引申为艰难、危难,《说文》:“屯,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唐刘禹锡《子刘子自传》:“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用的就是本义。种子萌发的嫩芽在钻出地面之前,遇到坚硬土壤的阻挡,要有一个聚力和蓄力的过程,就像洄游的鱼在穿越瀑布之前要在水潭里休息一下一样,所以又进一步引申为聚集、蓄积,《广雅•释诂三》:“屯,聚也。”《楚辞•离骚》:“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后“屯”又作驻守讲,如屯兵。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种地,这种措施叫“屯田”,也可称为“屯垦”“军屯”。由此引申,人聚居的村落也可称为“屯”,相当于黄县话里的“疃”。东北称“屯”的村子比较多,如皇姑屯,张作霖就是在这里被日本人炸死的。村落之义后来另加义符“阝”(右耳表城邑)写作“邨”来表示,读作cūn,邓拓就曾以“马南邨”为笔名写过一本《燕山夜话》。后规范字形写作“村”,从木寸声,但我觉得还是“邨”字比较恰当,从阝从屯,屯为声符,也兼表义,“村”则没有内在的义理可讲。《说文》有“邨”无“村”:“邨,地名。从邑屯声。”徐铉奉旨校注《说文》:“臣铉等曰:‘今俗作村,非是。’”作为俗字的“村”比“邨”的笔画也不少,不知为何要选用它。
凡从“屯”取义的字皆与艰难、积聚等义有关。
“囤”一个读音读dùn,“囗”,《说文》释为“回也。象回帀之形”,有围绕义,“屯”有积聚义,二者合在一起,意为盛放粮食的圆柱形器具,通常用竹篾、荆条等材料编成,如果粮食较多,还可以在上面绞上一圈圈用席篾编的“绞儿”(也有的囤子是直接用绞儿围成,这多是用于临时储存)。
粮囤
黄县话形容粮食丰收,会说“大囤儿满,小囤儿尖”。有一句俗语叫“能跟囤儿尖上省,别跟囤儿底下省”,意思是过日子要提早打算,不能粮食快吃完了才想起节俭持家。“囤”读tún时,义为贮积、储存,常用作动词,所囤之物一般为粮食、货品等物资,如囤粮、囤积居奇。有人把“屯兵”写成“囤兵”,这是错误的,因为士兵是不能装在囤子里的。可能是受“囤”影响,很多从“屯”的字所体现出的外形也是圆而粗短,“鲀”就是其中之一。
河豚
“河豚”(黄县话称为“鯅鲅”,“豚”为小猪,鲀科鱼类多数洄游,常在河口捉到,且其鼓胀后的体形似“豚”,故得此名),是鲀科鱼类的俗称,腹有气囊,能吸气吸水膨胀,故也称“吹肚鱼”。学名为“鲀”,也与体形有关,鲀科鱼类有上百种,就没有一个体形苗条纤细的,全部是粗短胖。
剥皮鱼
绿鳍马面鲀(黄县话称为“剥皮鱼”)属鲀形目革鲀科,与河豚是同目不同科的远亲,长得就像块板砖样儿嘞。
馄饨
“馄饨”是用薄面片包馅儿的面食,馅儿是积聚在一起的,《食物志》:“馄饨,或作餫饨。餫饨,象其圜形。”“坉”用草袋装土筑墙或堵水,即聚土填塞的意思,评书里时常听到的一句套话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这里用“坉”才是正解。在黄县话里经常用到“坉”,比如:你自己挖嘞坑你自己坉上。打水井没找好水脉,打不出水来,就得坉井,把挖出的泥回填井里。煤矿挖煤后废弃的矿井,得回填,用黄县话说就是“坉死”,不然地表会塌陷。下雨后土路上会有水湾儿,得铲些土来,把水湾儿坉平。
“扽”指一头固定而另一头用力,把线、绳等猛地一拉,如把衣服上的线头扽下来,在拉之前是要有一个蓄力的停顿。
王砘
“砘”是用大块石头鑱成的,光砘用于把松土压实,如磙场院,或播种后用以镇压,王砘可用于谷子、大豆、豇豆等的磙压脱粒。“砘”也是受“囤”影响体现外形特点的字。在黄县话里,截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的长条状石头称为“石条”,是在石头坑里解出来的,可以做柱子搭葡萄架儿,也可以做石檩椽盖平台。截面是圆形的长条状石头称为“石头柱儿”,而“石砘儿”截面也是圆形的,但短而粗胖。“炖”是用文火把锅中带汤食物慢慢煮熟煨烂,过程比较迟缓,不像爆炒那样迅捷。过去油金贵,很少煎蛋吃,一般都是碗里打两个鸡蛋,滴两滴油,熥饽饽的时候把碗坐在箅子上隔水蒸熟,黄县话称为“熥俩儿鸡蛋吃”,烹饪学上称为“炖蛋”。
蛤蜊炖蛋
鸡蛋加水颤出来隔水蒸,黄县话称作“熥鸡蛋羹”,上海人称为“炖水蛋”,里面放上蛤蜊就是粤菜里著名的“蛤蜊炖蛋”,日本人加入瘦肉、香菇或小海鲜,便唤做“茶碗蒸”。
茶碗蒸
我小时候家里偶尔做顿大米干饭改善生活,那时没有电饭锅,也没有煤气灶,用的是烧柴的大锅,火候不好掌握,搞不好就糊锅底了,比较稳妥的办法是把淘好的米放在盆里,加少量水,坐锅里蒸熟,这种做法称为“隔水炖”。“钝”指刀刃不快,切割艰难,如“钝刀儿割肉”。由此引申,脑子转起来费劲,可称为“愚钝”“迟钝”。“混沌”指宇宙形成时的模糊一团,引申指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反正就是浑然的一团。又写作“浑沌”,《庄子·应帝王》讲了一个故事:中央之帝为浑沌,热情款待来访的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二帝过意不去,思谋报答浑沌:“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说文》:“顿,下首也。从页屯声。”“页”为人头,“屯”为声符亦兼表义,有迟留不进义,“顿”的本义就是磕头,如顿首,磕头有一个从运动到停顿的过程,所以又引申为稍停、停留,如顿笔、顿兵于坚城之下。每一次停顿都是一个时间节点,后引申为量词,吃喝、斥责、劝说、打骂等间歇性的行为都可用到“顿”,比如:他叫我说儿一顿。
“迍(zhūn)”,形容行动迟缓,“迍”从辶从屯,“辶”同“辵”,用作偏旁时多与行走有关,“屯”有停留不前义,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滚绣球”:“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也用来形容困顿不得志,晋左思《咏史》之七:“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肫(zhūn)”指鸟类的胃,如鸡肫,用黄县话讲就是“鸡嗉儿”“鸡布腮”“鸡荷包”。“肫”的构词方式与“饨”“沌”相似,只不过“饨”是用面皮包着馅料,“肫”是用肉皮包着未消化的食物。顺带说一下“饨”的读音问题,馄饨普通话读作húntun,黄县话读为húnden,广东人称馄饨为“云吞”,广东著名小吃“云吞面”就是用馄饨和竹升面一起煮制的。馄饨是唐宋时传入广东的,而粤语里中古音保存较好,曾有语言学家说过,如果用粤语读唐诗,读音是与唐代最接近的,“吞”“饨”同音,看来“饨”读作tun是对的。那么黄县话“饨”为什么会读作den?这是因为在轻声音节中,声母由送气音t变读为不送气音d的现象并不鲜见,如“翻跟头”有的方言读作读作“翻跟斗”,黄县话里“饨”的读法也属于这种情况。黄县话中无dun音,统读为den,“炖”“砘”“钝”“蹲”都是这么读的。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