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踊贵屨践四则小故事)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桃之夭夭

踊贵屨践

前539年,齐景公派大夫晏婴出使齐国。趁着晏婴不在国内,齐景公让人将晏府拆了重建。等晏子过了几个月回到家中,发现房子已经焕然一新,并且扩大了许多,因为齐侯把紧挨着晏府的百姓房子一并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晏子一直居住在齐都闹市当中,房子是祖传的,又小又旧,与他上大夫的身份不相称,齐侯早就想为他换个大点的房子。齐侯曾经劝他说:"先生的房子靠近闹市,地势低,既潮湿又嘈杂,不适合居住,我为先生把房子建在地势高一些地方去吧。"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踊贵屨践四则小故事)(1)

晏子推辞道:"国君的先臣(指晏子的先代)就居住在这里,我的德行功业尚且不足以继承先人,能够住在这里已经够奢侈了。何况住处靠近市场,想要买点什么东西也很方便,这正是为臣的便利,就不要麻烦里旅了。" "里旅"也称"司里",是掌握大夫家宅建造的官员。齐侯笑着问道:"先生住地靠近市场,那么请问先生识得市场上货品的贵贱么?"晏子回答说:"为臣既以靠近市场为便利,当然晓得物品之贵贱了。"齐侯接着问道:"那么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晏子正色答道:"踊贵,屨贱。"

所谓踊,是指假足或者下肢残疾人所用的拐杖之类的东西;屨是鞋子,用麻、葛之类材料制作而成。晏子以此暗讽齐侯尚酷刑,被砍脚的人多了,以致贩卖假肢竟然成了市场热门生意。齐景公闻言悚然,于是下令减省刑罚。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踊贵屨践四则小故事)(2)

君子评论此事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意思是心地善良之人所说的话能够产生广大的利益,晏子一句话就让齐侯减少了许多刑罚。《诗经》说"君子心怀仁义,祸乱因此平息",说的就是晏子的德行吧。

当晏子完成出使任务返回齐国,看到自己的住宅已经焕然一新,他的反应是先去齐侯那里拜谢君恩,然后立即安排人将扩建部分予以拆除,按照原样建好邻舍,将百姓迁回原地安居。晏子说:"俗话说'选择什么样的住宅并不重要,选择什么的邻居才重要。'君子不做不合于礼的事,小人不做不祥的事,自古皆然,我敢违背吗?"齐景公不同意晏子恢复旧宅原貌,晏子请出齐国最有实力也最善于收买百姓人心的陈桓子(陈氏亦称田氏,最终取代姜姓成为齐侯,这是后话。)出面,这才说服齐侯。

宣子有环

王国维说,上古玉环不是由一块玉制成,而由三片组成,每片上宽下窄,两边各有一孔,用绳子或别的什么东西连结,用今天的话描述就是由三片扇形的玉片组成一个圆形。晋国正卿韩起(韩宣子)就有这么一副玉环,不过缺了一片。而缺失的那片,据说流转到了郑国商人的手中。

前526年,韩宣子访问郑国。公事既毕,他想起自己那副残缺不全的玉环,就向郑定公提出请求,希望郑国能够为他取得那片玉。不料,韩宣子的请求被郑国执政大夫子产直接回绝了。子产说:"这不是官府所保管的器物,郑君对此一无所知。"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踊贵屨践四则小故事)(3)

郑国大夫子大叔、子羽劝子产说:"韩子(即韩起)此行没有提出什么个人需求,晋国也不是我们所能背叛的,对待晋国和韩起我们都不能怠慢。如果有人从中挑拨,晋国借机发怒,到时将悔之莫及。与其得罪大国,不如帮他把那块玉找来。"

子产说:"我不是轻视晋国或者心存背叛,我是想着能够始终事奉盟主,以忠信计,这才不给他。我听说君子不以缺少财贿为患,而以缺乏好的名声为患。我也听说国家不以不能事奉大国、安抚小国为患,而以缺乏礼仪不能安定其地位为患。大国的这些人对小国下令,如果都要得到满足,该如何供给?这次给了而下次不给,罪行只会更大。大国提出的要求,如果不合理就应当驳回,否则将无以满足。郑国如果成了晋国的边邑,也就不成为一个国家了。韩起奉君命出访,却为自己求玉,贪图过分了,难道不是罪过?我拿出一块玉,国家失去地位,韩子获得贪名,这又有什么用?况且我用这块玉换来这些罪行,不也是因小失大吗?"

韩宣子见个人诉求无法通过官方渠道实现,就自己去找郑国商人谈妥了买卖。也许这笔交易有强买强卖的成分在内,郑国商人说:"此事必须禀报君大夫。"韩宣子便对子产说:"那天我提出对这块玉的请求,您认为不妥,我于是不敢再提。今天我在商人那里买到了这块玉,商人说这件事必须上报,我因此请求您批准这次交易。"

子产说:"当年郑国先君桓公与商人先祖随西周一道东迁,合作开垦眼前这片土地,彼此世世代代都有盟誓,相互信任。盟辞说:'你不背叛,我不强买,不乞要,不强夺。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物,我不打听过问。'凭借这誓词,双方因而能够相互保全以至于今天。如今先生以两国友好而来,却要我国强夺商人手中宝物,这是教唆背叛盟约,怕是不行吧!先生得到宝玉,却因此失去诸侯,必不至于如此行事。如果大国有令,小国供应无数,郑国因此而变成晋国的边邑,这也是郑国所不愿为的。我如果下令献玉,还真不知这样做有什么道理与好处。"

子产的行事风格历来态度鲜明,明智果断,从不拖泥带水。而韩起也是一位明智老练的政治家,见子产如此态度明朗,也就顺势而下,将玉还给了商人,并且表态说:"韩起虽不聪敏,亦不敢因求玉而获两项罪过。"

韩起完成访郑任务,临行前特意私下拜访子产,并且赠以美玉和良马。韩起说:"先生命我放弃那块玉环,是赐我以金玉良言,免我于死罪,我怎敢不以礼相谢!"

莒子奔纪鄣

1、奔

前523年秋,齐国大夫高发率军讨伐莒国。齐是大国、强国,莒是小国,打不赢只好跑。莒子庚舆跑到纪鄣(莒邑,大概在今江苏赣榆),齐国派大夫孙书追着打,将纪鄣围了起来。

早些年间,莒国有一位妇人,她的丈夫被莒子所杀,自己成了寡妇,年老之后寄居于纪鄣。老妇有心,她按照纪鄣城墙的高度纺了一条绳子然后偷偷藏了起来。当齐国大夫孙书率军围城之时,老妇将绳子一端系在城头,另一端抛下城外。外面的人看见之后报告孙书,孙书派人趁着夜色攀缘而上,有六十余人登上了纪鄣城墙,然后绳子断了。城下的齐军擂鼓呐喊,已经登城的六十人也随之呐喊。一时之间声动纪鄣内外,仿佛齐军已破城而入。莒子惊惧之下,急匆匆开启西城门仓皇逃去,纪鄣随即被齐军占领。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踊贵屨践四则小故事)(4)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2、好剑而亡

莒子庚舆生性残暴,爱好宝剑。每当铸成一柄剑,庚舆便拿活人来试剑,国人因此深以为患。庚舆不自量力背叛齐国,莒国贵族乌存于是率国人驱逐国君。庚舆无奈,只得出国流亡。庚舆将要出城的时候,听说乌存执殳立于道旁,害怕会死于乌存之手。莒大夫苑羊牧之说:"国君尽管放心通过!乌存以其驱逐国君的勇气而获得的名声已经足够了,何必再以弑君闻名?"庚舆于是流亡鲁国。齐国随后立郊公为莒国新君。

龙斗关我屁事

前523年,郑国发大水,有人在城外洧渊(洧水所积而成的潭,洧水今名双洎河)见到有龙在水中争斗。国人请求为此举行祭祀以禳灾祈福,郑国执政大夫子产表示反对,他说:"人若是争斗,龙不会关注;龙斗,人为什么要去关注?那里是龙的住地,前去祭祀,它们也不会离开。我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郑人于是取消了祭祀。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踊贵屨践四则小故事)(5)

可见至少到春秋时期,龙也只是一种灵异动物而已,并不具有特殊地位。

书接上文:楚灵王之死 | 左传拾趣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