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寄存处诞生趣闻(行李寄存处诞生趣闻)

《每周评论》是五四运动期间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评论刊物,它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他们也曾经在上面发表过不少重量级文章1919年,该杂志连载了系列文章《欧游记者特别通讯》李大钊的名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曾经引用过其材料,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不小作者在文章中有一段关于行李寄存处的论述,反映了当时火车站的真实情况,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行李寄存处诞生趣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行李寄存处诞生趣闻(行李寄存处诞生趣闻)

行李寄存处诞生趣闻

《每周评论》是五四运动期间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评论刊物,它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他们也曾经在上面发表过不少重量级文章。1919年,该杂志连载了系列文章《欧游记者特别通讯》。李大钊的名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曾经引用过其材料,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不小。作者在文章中有一段关于行李寄存处的论述,反映了当时火车站的真实情况。

《欧游记者特别通讯》发表时署名为“明生”,这显然是一个笔名,有人说这个“明生”就是著名学者、当时的北大教授陶孟和。先不管作者究竟是谁,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此人曾经深度游历过欧洲,坐过欧洲的火车。一般这种在国内外都坐过火车的人,写的游记类作品特别有意思。比如文章中提到了一个细节。作者有一次坐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带了很多行李,搬来搬去很麻烦,于是他托人在天津东站附近找了一个地方,暂时存放自己的行李,“为我四件行李接的竟有三人,我因为他们的劳苦竟费去赏钱三元之多。这一层在外国毫不费事的。车站上向来是有‘储物处’和脚行。每件东西存24小时不过一角。这种省力省钱的法子,在火车站上不能采用,真是可惜”。

你看出来了吧,作者“吐槽”的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火车站非常常见的一个场所——行李寄存处。旅客上车前或者下车后,需要先去办点儿事或者到处逛逛,行李就变成了累赘。如果车站有一个临时寄存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旅客往返携带的不便,这个地方就是行李寄存处。《欧游记者特别通讯》写于1919年左右,可见当时的天津东站还没有行李寄存处,给旅客带来了许多不便。

设置行李寄存处看似是个小问题,但是对旅客出行非常重要,当时不少人建议效法外国在车站设立该场所。20世纪初,大名鼎鼎的铁路工程专家华南圭在《条陈铁路改良策》中建议效法欧日,设置存贮行李之房,既为铁路创收,又便利了旅客,“此制宜由交通部强迫各铁路一律办理”。

最早开办行李寄存处的是沪宁铁路,时间就是20世纪初,此后各条铁路也陆续开办。比如,京绥铁路1936年规定了旅客存储行李办法,指定西直门、南口、青龙桥、张家口、大同、绥远、包头7座车站代办存储行李业务,每件行李一天收费一角。

这条信息很有意思,一般来说,行李寄存处只有一些大点儿的车站才需要,京绥铁路指定的也都是较大的车站。但需要注意的是青龙桥站,这个站规模很小,设站的初衷并非完全是为了客运,更多的是技术因素。因此,车站初建时级别很低,只是个三等站。此后,随着长城旅游的不断升温,青龙桥站客流大增,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后来被改定为大站,开设行李寄存业务理所当然。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京绥铁路使用的措词是“旅客存储行李办法”,而不是“存储行李处”,这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特别设立专门的行李存储处所,而是归行李房或问讯处代办。我们知道,行李房是专门办理行李托运的地方,寄存行李原本并不归它管。问讯处的设立也比较晚,1936年8月1日,铁道部颁布《国营铁路问讯处办事规则》,规定各铁路大站应设立问讯处,职责是答复客商咨询,预定包房、卧车床位,发售时刻表、价目表等,“代客储存行李”也是其职能之一。

总之,当年的火车站虽然有了行李寄存办法,但一般是没有专门处所的。不过,也有一些车站将这项服务出租给社会商人经营,铁路按年收取租金,这样就有专门的场所了。一些车站甚至还有自动寄存柜,其样式和现在差不多,也是将一个大柜子分隔成很多小箱,每个小箱都有独立的锁。旅客存包时,先找一空箱,放入物品,关门,投币一角,钥匙就可以拔出来了,取包时,再拿钥匙开门就行。这个设备的关键是只有投币才能拔钥匙,非常先进。

来源:中国铁路总公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