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字有哪些(10个日本汉字你能认识几个)
文 | 戴桃疆
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开始席卷神州大地,冻成了狗,无心描述眼下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要是能有一个字描述当下的景象就好了!
有这样的字吗?有!比如:
“凩”这个字读音与“木”相同,如同它的字形,说的就是树木被寒风包裹,掉光叶子的景象。
这个字虽然有中文读音,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和制汉字”,即日本人造出来的中国字。
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颇深,汉字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在熟练使用的基础上,日本人开始根据本土的山川风物结合《六书》里形声与会意两大造字要点自创文字,是为“和制汉字”。
/和制汉字/
由于日本人重语意而忽略声音,导致这些和制汉字一眼能够看出说的是什么,但用日语读起来略显费事。
/绫辻行人/
比如日本名推理作家绫辻行人,名字里的“辻”就是和制汉字:
“辻”汉语读音同“十”,意思是十字路口,走之旁与“十”字的结合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走到十字路口的样子,而名作家的名字似乎就把自己比作是那个走到了十字路口的行人。
日本多灾多难,与天气相关的词汇较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刮风下雨不断,雨滴下落的样子被描述为“雫”,汉语里读作“哪”的字。
▼
不刮风下雨时就是风平浪静的好天气——凪。
▼
汉语读音也与“止”相同。早上天气晴好,碧空万里,叫“朝凪(zhǐ)”,傍晚暮色四合,树息叶静,叫做“夕凪(zhǐ)”。
但如果一直无风无浪,日子太过平静也是让人倍感无聊乏味,想要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凧(yuān)”便应运而生了。
▼
凧读音同“鸢yuān”,意思是用纸、布等制作而成的风筝,日语读音是“那蔲“。
/抓住一只野生萌风筝/
这个字春天才会用到,正月里,只只风筝飘荡在天空,随风起舞,轻盈如同巾帕,乐趣无穷。
凧(yuān)的历史十分古老,这个字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当然也有比凧更加古老的字,比如“叺”。
▼
叺字在汉字中读音同“哧”,没有具体含义,和“哧(chī)”一样是一个语气词。
但这个字在日本却指代一种有形的东西,且从字的外形就能猜出具体是什么东西:物从口入,是个袋子。
成书于“奈良时代”的《日本书纪》中就记载了“叺(chī)”。
/《日本书纪》插画/
叺的日语读音为“卡麻丝”,用坚韧的蒲草编成,作用和外形都很像麻袋,用来装煤炭、肥料等东西。
除了供人娱乐的风筝、用来劳动的袋子,人所穿着的衣物形态也可以通过一个字形象地被描述出来。
比如“裃”,一看就知道这种衣服不同于传统的日本和服。
▼
“裃”,只有一件大衫,而要分上下两件,在日语中读音为“卡咪嘻猫”,汉语发音同“卡”。
/穿“裃”的吃瓜武士/
指日本江户时代武士的礼服,非武士阶层的市民也常模仿武士穿着。
/相比上面的吃瓜武士,这一张真是帅到犯规/
现在在日本,只有那些从事传统曲艺的艺人偶尔在举行祭奠时穿着。
人靠衣装,也靠颜和身段,颜正是美,仪态好也是美,日语中谓之“躾”,汉字读音同“美”,指人的教养和修养。
▼
除了美,人也要劳动。
劳动使人类区别于动物,造字当然也离不开劳动,另一个与劳动息息相关的字是“杢”,把上下结构拆开横过来,就是这个字的意思:木工。
▼
汉字读音与“杰”相同,反而是它的日语发音更能够表达它的含义:木库。
在日语中,杢有时指代做木匠活的工人,或者掌握木工手艺的人,但多数情况下它指的是木头横断面上出现的“工”字花纹。
比起木工,农活也必不可少,以稻米为主要食物的日本人当然也离不开“籾”,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右手持刃对米搞事情,不过不是收割,单指收获后未脱壳的米。
▼
日语发音为“磨米”,暗示着想把米吃到嘴里,还得磨一下才行。
汉字读音同“泥”,不干活不能吃米只能嚼泥。
当然也不是所有场所都可以进行劳作的,比如“杣”就不行,杣日语发音为“搜马”,汉语读音同“绵”,指的是皇室和富人使用的山林,大山上绵延的山林,想要搜索找寻马匹真是困难。
▼
何况这种山林通常封山育林,以备皇室建造住宅庭院等不时之需,轻易不得砍伐,放眼望去,满山是树,郁郁葱葱,十分茂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