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亿蝗虫是怎么回事(4000亿蝗虫怎么冒出来的)
2014年马达加斯加蝗灾期间,蝗虫在伊萨洛国家公园附近的一棵枯树上蜂拥盘旋。
摄影:INGO ARNDT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球预警,希望全世界高度戒备正在肆虐的蝗灾,本次蝗灾始于东非,目前已渡过红海进入欧亚,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
沙漠蝗虫,
全球最具毁灭力的迁徙性害虫,
每天可移动150公里;
每只蝗虫每天吃两克粮食,
1平方公里的蝗虫群,
一天能吃掉3.5万人口粮。
而诸如鸡鸭等家禽或鸟类,
是否会“出面”扼制危局呢?
先来看看4000亿蝗虫是怎么出来的吧——
这次蝗灾的元凶是什么?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虫,它们原本生活在非洲及中东地区的干旱栖息地,但如果降水突然增多,它们便会随之爆发式增长。而过去18个月里,非洲东部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湿润天气格外格外的长,外加几次罕见气旋风暴,成为这次蝗灾泛滥的元凶。
1994年毛里塔尼亚蝗灾暴发期间,一只沙漠蝗虫正在产卵。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摄影:Christiaan Kooyman
为什么这次蝗灾这么猛烈?
最近蝗灾的猛烈程度,与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相关。
(*印度洋偶极子,是热带印度洋上重要年际尺度的海气耦合现象,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印度洋偶极子出现极端相位,导致海洋温度变化异常明显,这甚至与澳大利亚东部肆虐的山火也有关联。不幸的是,一些专家称,这可能只是更多灾害的开端。因为,升温的海面助力风暴生成,像这类造成横跨大洋灾害的洋流模式下,气候变化将导致很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态出现。
沙漠蝗虫危机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
2018年5月,气旋Mekunu从阿拉伯半岛南部一片广阔而无人的荒漠经过,雨水短暂填满沙丘之间的地带,实现大旱之前短暂的水草丰茂,因此蝗虫在这里自由自在繁殖,又在出生后饥饿难耐,这是第一波;
2018年5月18日,气旋风暴Mekunu登陆非洲东海岸。这可能是导致非洲东部产生蝗灾的众多气旋风暴之一。
供图:NASA WORLDVIEW
2018年10月,气旋Luban从阿拉伯海中部生成,向西行进,在靠近也门与阿曼边境的区域降雨,蝗虫在这里又自由自在繁殖了,这是第二波;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沙漠蝗虫寿命3个月,
如果在温湿的适宜条件下,
后代数量是前一代的20倍。
经过数代疯狂繁殖,
肆虐阿拉伯沙漠的蝗虫——
数量比原本增加约8000倍!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019年夏季,大规模的蝗虫已经跨过红海和亚丁湾,进入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并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成功繁殖一波。事已至此,本来不会继续发展了吧?——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去年10月,非洲东部经历了几场异常广泛又猛烈的秋雨。直至12月,又来了一场罕见的季末气旋风暴登陆索马里。这些事件导致蝗虫再次迎来一波繁殖大潮。
无数沙漠蝗虫从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涌入肯尼亚,而前两国已经有二十几年未曾经历如此规模的蝗灾。
摄影:BEN CURTIS, AP
截至去年12月底,首批蝗虫抵达肯尼亚并迅速横扫;截至1月份,该国经历70年来最严重蝗灾;
2月9日,蝗虫开始入侵乌干达东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地区。
(点击上图以看清蝗灾蔓延轨迹)
最坏情况可能即将到来
肯尼亚蝗灾遮天蔽日
图片来源:www.fao.org
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高级蝗灾预测专家Keith Cressman担心,到今年6月,沙漠蝗虫的数量将继续增至现在的400倍。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的1300万人,现在正经历“严重的粮食短缺”,另有2000万人正处于严重粮食短缺边缘。
影片《1942》海报
非同寻常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叠加,
连续缔造蝗虫繁殖的“天堂”,
共同促使这次蝗灾爆发。
图为1997年11月发生印度洋偶极子,印度洋西侧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近印尼的海面温度明显比正常低了约摄氏4度,引致印度洋的东侧和西侧皆出现极端天气。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令人吃惊的风暴强度,与印度洋偶极子密切相关,印度洋偶极子呈正相位,并在2019年秋季,一路冲上1870年至今第二高的相位。
据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气候科学家蔡文炬(Wenju Cai)称,在碳排放最坏的情况下,极端正相位的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发生频率,将在本世纪末增长近三倍。
摄影:MICHELE MARTINELLI
即便全球温度只上升1.5摄氏度(下个10年即可达到),极端正相位的“印度洋偶极子事件”仍可能翻倍。
联合国粮农组织召集国际社会,筹集7600万美元用于害虫防控,保护受蝗灾侵害的五个国家农牧民。蝗灾预测专家Keith Cressman担心这些钱在未来可能远远不够,随着蝗虫继续增殖,救援需求也将激增,尤其是需要尽早采取更激进的控制措施。
摄影:MICHELE MARTINELLI
Cressman说:
“从根本上讲,
采取行动的最佳时机在‘昨天’。”
鸡鸭有可能“出面”调停吗?
全世界蝗虫的种类超过1万种,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的约有500 种。在种类众多的蝗虫中,沙漠蝗(Schistocercagregaria)和飞蝗(Locusta migratoria)是最重要的农业害虫,它们均是爆发性、迁飞性的蝗虫。
(以下部分内容援引自中科院官网、@鶴九Tsuruku)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群居型沙漠蝗虫大量释放一种气味,叫做挥发物性化合物苯乙腈 ,而散居型几乎不合成苯乙腈。
散居型沙漠(飞)蝗若虫(上);群居型沙漠(飞)蝗若虫(下)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而沙漠(飞)蝗有散居型和群居型,简而言之,散居的沙漠蝗,靠保护色卑微地活着,在温和状态几乎不合成苯乙腈,可以吃,好吃,鸟喜欢吃;集群的沙漠(飞)蝗大量合成苯乙腈,从温和状态变成丧尸状态,不好吃,难闻有毒,鸟不喜欢吃。
如果鸟非要吃,
苯乙腈可能会转变为有毒氢氰酸。
蝗灾大规模发生时,
吃光蝗虫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养鸡也做不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