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


【本文选自是北京大学通选课程《爱的心理学》吴文雅、陈晓越、蔡炆沅的小组作业。原标题为“《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基于爱的心理学视角”。指导教师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同归老师。版权归学生们所有。如需要转载,请联系本专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青少年的“平行宇宙”里,能找到“安全基地”吗?

吴文雅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陈晓越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蔡炆沅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摘要 《狗十三》是一部真实展现了许多中国寻常孩子成长历程的青春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的故事,青春期“狗13”的经历让女孩李玩成长为“懂事”的大人。这部家庭题材的电影借助养狗的核心事件,以极其生活化的方式描摹出一个女孩几年内的成长经历,浓缩了人生从童年到成年最残酷的变化过程[1],真实的剧情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本文基于爱的心理学课程中涉及的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投资模式理论、依恋理论、安全基地理论等多种理论范式,对《狗十三》这部电影中人物的激情之爱、依恋情感等进行剖析,并对女孩李玩在成长中的心理过程进行爱的心理学视角的解读,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

1.2 现实背景

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映射现实,引发思考,《狗十三》呼吁社会或父母给予青春期少年内心世界更多的关注。父母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安全感、尊重和支持,这样孩子才能对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在情绪低落时采取恰当的调节方式,不会倾向于极端。相反,非良性的亲子关系模式直接对家庭氛围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对孩子的人格类型和之后的择偶、育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自由、独立的行为模式,就如同李玩希冀的平行宇宙。但研究表明,正是这样的心理特点导致很多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存在问题(Bames&Olson,1985),导致亲子冲突,即在亲子交往中发生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莫秀峰,2008)。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青春期,青少年需要父母坦诚相待、沟通理解。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1)

2.作品分析:《爱的心理学》视角2.1 李玩的安全基地2.1.1 成人依恋理论与安全基地现象

Sigmund Freud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爱的根源在于婴儿期,婴儿和母亲的联系是最早也最长的关系,是以后所有心灵事务的原型(Waters,2004)。John Bowlby和Ainsworth在此基础上对婴儿-父母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观察到与母亲分离的婴儿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行为,如哭闹、粘着母亲、疯狂地寻找来阻止分离或重新亲近失去的母亲。他们把这种表现归结为依恋行为,即与主要依恋对象(一般是母亲)分离的适应性反应(Ainsworth&Bowlby,1991)。

Bowlby提出在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依恋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控制系统,称为依恋行为系统(the attachment behavior system),又称为内部工作模型(the internal working models)(Bowlby,1958)。该模型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成三类,分别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行为系统本质问题即依恋对象是否在附近、可接近并且关注自己。如果儿童对于以上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就会感到安全和被爱。体现在行为上,就更可能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具有社交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会体验焦虑,展示出从简单的视觉搜索到叫喊哭闹等向依恋对象发出信号不同程度的行为(Fraley&Shaver,2000)。当婴儿确信依恋对象就在身旁并能够随时给自己提供帮助时,才会积极去探索周围环境,Bowlby和Ainsworth把婴儿的这种行为称为安全基地行为,是一种安全型的依恋表现。Hazen和Shaver的研究表明依恋不仅仅存在于婴儿和母亲之间,在成人的心理经验中也占据重要地位(Hazan&Shaver,1987)。Barthofomew和Horiwitz提出成人的依恋类型分成四种,分别为安全型、焦虑型、恐惧回避型和缺失回避型(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2)

2.1.2 李玩的依恋类型和安全基地

李玩所应得到的父爱和母爱一定程度上都是缺失的。处在青春期的李玩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同住,由于李玩被判给了父亲,所以李玩难以形成一般儿童或青少年与母亲建立的独特的依恋情感。而父亲又忙于工作和经营新组建的家庭不能考虑她的细微感受,由于弟弟出生导致的父爱转移一定程度上使李玩焦虑父亲不会完全地爱她,这一点从李玩在滑冰场被父亲告知弟弟的存在时所表现出的无助获得展现,而这又是李玩形成焦虑-矛盾型依恋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爷爷奶奶的爱也是不完善的,尽管爷爷奶奶也很疼爱李玩,但却不能像母亲那样细致体贴,譬如李玩喝牛奶容易呕吐,但是奶奶仍旧每天准备牛奶。

但是处于青春期的她就像一个满怀好奇心想要探索宇宙之外的婴儿一般,也需要一个安全基地,在心灵上有温暖安全的后盾。所以当父亲送来小狗,尽管李玩最初抗拒,但第二天就接纳了这只狗,并取名为自己所崇拜的爱因斯坦。有了爱因斯坦的陪伴,李玩变得开朗起来,英语成绩也获得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当爷爷不小心把狗丢了,李玩近乎歇斯底里地半夜出去找狗,整条街都被她贴满了寻狗启示,她还走街串巷向狗主们寻求帮助。这体现李玩把爱因斯坦当成了自己的安全基地,原因在于与爱因斯坦的朝夕相处,爱因斯坦在她放学回家时会迫不及待要亲近她,也会在很多个孤独的夜晚陪伴她,为此李玩吃饭时故意把肉丢给狗吃,甚至与爱因斯坦同吃狗食。当这个安全基地缺失时,她就陷入了焦虑、恐慌的状态,这种状态显然不是仅仅对小狗本身的喜欢就能导致的,因为当家人试图以假乱真找来一条相似的狗时,她根本不接受,第二条爱因斯坦最初总是对她呲牙敌视,这不满足安全基地依恋对象应该可接近依靠的必要条件。随着第二条爱因斯坦与她的感情加深,亦或是出于目睹狗因吓唬弟弟被爸爸殴打的同情,她接受了第二条爱因斯坦作为自己的安全基地。当父亲在继母的怒吼下要把狗送到狗肉店时,她又一次经历了安全基地被剥夺的痛苦。她乞求父亲但不被理睬,于是就去喝酒寻求解脱和安慰。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3)

由以上分析可知,李玩正是由于缺失母爱、不被理解和孤独等因素处于焦虑、痛苦的状态中,这些都是依恋产生的内在因素;此外课业上英语成绩不理想、与父亲的冲突作为外界因素也促进了她对依恋对象的需求。所以当爱因斯坦出现时,她把它当做自己的安全基地,在连续两次失去安全基地后都无比痛苦、焦虑。由于不安全型依恋的逐步形成,她选择的消极情绪调节方式也比较极端,如喝酒、夜不归宿等。

2.2 李玩父亲、继母的亲本投资2.2.1 亲本投资理论

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下,Trivers(1972)提出亲本投资理论(the theory of parental investment)。 对后代投资较多的性别比投资较少的性别对性配偶更加挑剔,这种挑剔性是繁衍后代、后代生存乃至物种延续所必要的。雌性拥有重要的生殖资源,负责了怀孕、生产和哺乳后代等多项任务,是最大的亲本投资者。就人类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最基本的投资是漫长的孕期和承受风险的生产。根据性选择理论,对性伴侣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女性比性伴侣较少挑剔的女性有更高的生殖成功率,生殖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男性则会将时间和物资对配偶和后代进行投资,并保护子女。总而言之,性选择过程本质上是异性对于对方的“投资决策”过程,决策完成之后双方分别承担对后代不同维度和强度的投资,女性的投资价值主要在于孕育生产和漫长抚养照顾后代,男性的投资价值主要在于以其生存技能、物质资源、情感资源和身份地位等层面。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4)

2.2.2父亲和继母对子女的投资

伴着继母近乎凄厉的呻吟,一阵婴儿的哭声拉开了这部电影的帷幕。尽管生产历程并未在影片中呈现,但不难想象,继母怀胎十月、艰难分娩的漫长历程,这是每一个母亲为后代作出的最基本的投资,也是最具风险和价值的付出。继母对李玩弟弟成长过程中投入的母爱随处可见,无论是在他生日时争取给他一个新奇的生日礼物(去滑冰场)和盛大的盛大宴会,还是在爱因斯坦咬伤他后疯狂地责令把狗送到狗肉场,都体现了母亲在子代成长过程中的大量情感投资。而相对来说,李玩父亲对儿子的陪伴并不是很多,忙于工作和公关应酬是他的典型形象,但他对儿子和妻子的承诺(比如给儿子办生日宴会等)也都在自己经济努力基础上进行实现,所以父亲在对儿子的投资更多表现在物质资源上的。

此外,就父亲与李玩的关系而言,父亲在女儿英语课业受挫时,粗暴地否定女儿的兴趣,不顾女儿的自尊,擅自为他作主张,事后又试图用钱来弥补。他对李玩的爱具体体现在几个场景,例如在探望李玩时给她带来溜冰鞋,在她物理竞赛取得好成绩时请她吃饭。可以归纳,父亲对李玩的关爱更多倾向于用物质去替代陪伴和理解,这体现一般男性在对后代投资中普遍体现的特征,与母亲的投资方式是大不相同,甚至侧重点是截然相反的。

李父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虽然关心李玩,但是改不了专制作风。在影片的一开始,在老师的办公室内,父亲数落着李玩,因为李玩的英语成绩不佳影响到了李玩的整体排名,于是父亲强制把李玩喜欢的物理辅导班改成了英语辅导班。而由此与李玩产生了矛盾,为了缓解矛盾,父亲买了一只狗作为礼物,李玩在短暂的抵触之后接受了小狗,并为它取名爱因斯坦。然而爷爷在带爱因斯坦出去买菜的时候弄丢了它。家庭危机由此爆发,李玩疯狂地开始找狗,不顾爷爷奶奶的劝告,最终在李玩将爷爷推倒,父亲暴揍李玩的剧情中收场。李玩父亲的专制作风暴露无疑。回顾他与李玩的关系,只有承诺(父亲将女儿抚养成人),而没有亲密性,这相当是一种虚爱。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李玩在父亲的饭局上,毫不犹豫地喝下了父亲上司的敬酒,而李玩独自喝酒泄闷时却遭到了父亲的责骂。这反映了父亲追求结果正确,而忽视了过程正确。他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了自己的女儿,而忽视了女儿的内心感受。反观李玩的成长过程,她缺少自己母亲的情感投资,而只是不缺少父亲的物质等资源投资,这一定程度上是她较为孤僻性格的来源。因此在父亲送给她一条小狗之后,将安全感建立在爱因斯坦上。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5)

2.3李玩表姐和男友的爱情三角形2.3.1 爱情三角形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婚姻专家Robert Sternberg提出爱情三角形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忠诚(commitment),分别是爱情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如图1所示。在这三个要素的基础上经过不同要素的排列、组合和平衡,衍生出八种类型的爱情,分别为完全型、喜欢型、心醉型、虚爱型、浪漫型、友谊式、虚幻型和非爱型。这八种类型的爱情在三个基本要素的成分分布上有所差异,只有完全型的爱情是在三个要素上均是丰满的。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6)

图1 Sternberg 爱情三角形

2.3.2 爱情颜色理论

加拿大学者John. Alan. Lee(1973)从爱情的象征意义角度对爱情进行研究,认为爱情不能用单一向度进行测量,因此他在收集了从古希腊时代到1970年的数百篇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出四千余种对爱情的描述,将爱情分成六大社会意识或模式。三种主要类型是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us)和友谊之爱(Storge),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三种次要类型为现实之爱(Pragma)、占有之爱(Mania)和奉献之爱(Agape)。Lee使用色彩隐喻作为象征论基础,三种主要类型就像颜色中的红绿蓝三原色,他们彼此混合产生三种次要类型的爱情类型。主要类型和次要类型的爱情关系如图2所示。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7)

图2 爱情颜色理论

这六种爱情类型的特征如下。

(1)情欲之爱也称浪漫式爱情,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是一种romantic式、激情的爱情,往往存在于一见钟情的情况下,以貌取人、缺少心灵沟通,主要靠激情维持。在这种类型的爱情中恋爱双方可以无条件包容对方缺点,始终保持浪漫激情。

(2)游戏之爱把爱情当做是与恋爱对象玩的一场游戏,持游戏之爱态度的人往往不会把真实的情感投入到交往之中,并且经常更换恋爱对象,重视恋爱过程而不在意是否“修成正果”,没有责任意识,只追求爱情所带来的刺激和新鲜感。

(3)友谊之爱基于双方良好深厚的友谊,恋爱中突出的特征是平和和温馨。这样的爱情往往能够细水长流,双方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共同成长。

(4)现实之爱基于对方的现实条件,理性高于情感,注重于在爱情中获益大于损失,十分讲究实际,不会被盲目、激情冲昏头脑。

(5)占有之爱是在恋爱者同时具备情欲之爱和游戏之爱这两种主要类型是所表征出的爱情态度,通常对对方会有很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试图将两个人的情感捆缚在一起。

(6)奉献之爱带着一种牺牲奉献、不求回报的态度,能够真诚地为恋爱对象付出努力,对爱情投入较多并且无怨无悔,是一种高尚的爱情态度。

2.3.3 表姐和男友的爱情模式

其实影片中李玩就曾和表姐探讨了什么是爱,对话过程如下。

李玩:“你爱高放吗?”(高放是表姐的男友)

表姐:“你怎么用‘爱’这么老气的词,‘爱’?我不知道,喜欢吧?我喜欢他……对,我喜欢他!”

李玩:“你喜欢他什么?”

表姐:“他优秀啊,而且人长得很帅。我们班女生都喜欢他。”

李玩:“所以你就喜欢他?”

表姐:“总得喜欢谁吧?”

根据Robin(1979)爱的二分理论,爱情和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成分,前者表示接纳、依赖,提供帮助以及排他和吸收性;后者则包含支持的评价,尊重和相似性的感知。由此可见,表姐对于高放投入更多的是喜欢的成分,因为高放成绩优秀等优点而喜欢他,这与Rubin的研究结果即女性一般对自己恋人的智力和领导能力评价都比较高一致。但高放却并没有在李玩面前表示过对表姐的赞赏,这也体现爱情分数相同的条件下往往女性对男性的喜欢程度超过男性对女性的喜欢程度。

但是表姐也并不能真正清楚自己与高放之间的爱情类型,“总得喜欢谁吧?”表明喜欢高放的一个原因只是为了满足恋爱的“虚荣心”,为了喜欢而喜欢。所以下面基于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和John Lee的爱情颜色理论,对表姐和高放之间爱情的成分及类型进行分析和解释。

根据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表姐和高放之间的爱情应当是浪漫型的。两人在滑冰场的阴暗处拥抱亲吻,二人交往里性的成分明显,高放忍受皮肉之苦在手臂上纹上了表姐的名字,可见他们的爱情中亲密性和激情成分是并不缺少的,但是随着与李玩的接触,高放很快移情别恋,又在脖子上纹上了李玩的名字,可见高放对于他和表姐之间的爱情虽然有足够的亲密和激情,但并不持久,缺乏忠诚,所以两人的爱情属于浪漫型的,他们的爱情三角形如图3所示。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8)

根据John Lee的爱情颜色理论,表姐与高放之间的爱情是兼具游戏之爱和情欲之爱这两种主要爱情类型的特征所演化而成的次要类型占有之爱。一方面,表姐和高放都是采取情欲之爱的爱情态度的。首先,表姐看中高放的一个标准是他很帅气,这属于外表的吸引力,并且他们在滑冰场及其他地方的约会举止亲密,表姐对于高放的爱情承诺——在手臂上刻名字十分喜欢和感动,这些都是情欲之爱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高放是具有游戏之爱特征的人,这就注定他和表姐之间的爱情具有游戏之爱的表现。高放在尚没有和表姐提出分手的条件下,就企图与李玩发生性关系,这体现他不愿意被爱情束缚、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他脚踏两只船,同时与李玩和表姐交往,可能只是为了在这个换对象的过程中追寻一种刺激的感觉,并以性作为自己在爱情游戏中的战利品,爱情只是证明和获得优越性体验的一种手段而已,实际上他并没有在其中投入多少真情实感。这切合游戏之爱的特征。兼具这两种主要类型的爱情特征,属于John Lee爱情颜色理论中的占有式爱情这一次要爱情类型。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9)

图3 表姐与高放的爱情三角形

2.4 爷爷奶奶的反应敏感性和情感效用性 2.4.1二次动因学说和依恋模式的影响因素

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是依恋理论体系中尤为特殊的,婴儿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会导致其痛苦、愤怒和焦虑,对于这一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的依恋现象,弗洛伊德提出了二次动因学说进行解释。二次动因学说认为孩子与母亲之间的这种强烈的情感联系是因为母亲抚育和喂养了孩子,降低了孩子的内在驱力。这一学说受到Harlow (1958)猴子依恋实验和Lorenz发现的小鹅“铭刻”现象的驳斥。

根据Bowlby和Ainsworth的依恋理论,决定依恋模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分别为父母反应性的敏感性(sensitive responsiveness)和情感的效用性(availability)。反应敏感(sensitive)的父母能够及时注意到孩子的信号,正确解释这些信息,采取合适的反应;而反应不敏感(insensitive)的父母则不能察觉孩子的状态和目标,从而不能提供支持性的反应,不能帮助孩子达到他想要达到的目标。依恋对象或照顾者的人格障碍会对孩子的依恋模式产生影响,因为他/她对孩子的照顾通常采取有限或反常的方式,这会导致孩子也形成一种扭曲的依恋行为模式。

2.4.2 爷爷奶奶的迟钝与人格障碍

电影中李玩与家人因为爱因斯坦走失而产生矛盾后,李玩父亲最初就试图对李玩暴力相向,但爷爷及时劝阻,爷爷提到“养娃又不是养小狗,给口馍就行了”,这本质上也是对弗洛伊德二次动因学说相对生活化的反驳。孩子对父母或照顾者依恋的形成绝不只是食物供给所能决定的,更需要依恋对象给予认可和接受,这样才能在孩子建构的内部活动模型中拥有自我模型的正向定位和他人模型的积极认识,而这是孩子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必须因素。

李玩因家庭因素与父母接触远不如与爷爷奶奶交流得多,物理层面上,与她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是她的依恋对象和照顾者。但爷爷奶奶的迟钝和某些方面的人格障碍一定程度上是李玩成长伤痕的诱因。

一方面,爷爷奶奶作为照顾者,对孩子的反应敏感性远远不足。奶奶每次让李玩喝牛奶,而李玩由于体质原因总是喝完就吐,但是奶奶的意识观念里牛奶是好的,就该喝,从来没有实际考虑到孩子自身的特点,尽管注意到李玩不喝牛奶的信号,但却不试图进行解释和考量如何采取合适的反应,比如更换牛奶为其他营养品。此外,在爱因斯坦丢失后李玩急切半夜到菜市场找狗,而爷爷关心的是李玩可能会感冒,爷爷虽然出于关爱李玩的心,但却实际上根本不关心李玩在意的是什么,也是一种反应敏感性低下的表现。综上所述,李玩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信号和想法不具备适当的反应敏感性,甚至可以认为是迟钝的,这是李玩矛盾型依恋的诱因之一。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10)

另一方面,爷爷没有坚定的立场,重男轻女,是有人格障碍的。影片开始爷爷就着给孙子起名字的话题就表态自己的重男轻女思想,“李玩是女娃,名字当时是乱起的,孙子的名字可得好好起”。并且仗着自己年纪大,“我说的都对,你一个碎女子,只能服从”。李玩正处于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照顾者的人格障碍的行为表现让她无所适从。尽管以往研究表明孩子的性别、排行或者社会阶层对依恋模式没有显著影响,但在李玩的家庭,性别无疑是照顾者给予关注和爱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爷爷奶奶的低情感效用性决定了他们作为名义上的照顾者和依恋对象,并不合格。这是李玩矛盾型依恋的另一诱因。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11)

3.总结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包含亲子关系、爱情关系等,对个人人格、体验等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爱的心理学视角,根据前人研究提出的多种理论解释,能够对《狗十三》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心理进行剖析和反思,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喜与乐,爱与恨,不论是李玩对爱因斯坦的依恋、爷爷奶奶之间的黄昏恋和打趣体贴,还是继母对李玩弟弟的溺爱、父亲对李玩暴力的爱,亦或是高放与表姐之间的激情式爱情、父亲与李玩母亲不堪回首的爱情故事,都能用安全基地、爱情三角形等这些爱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更为明晰的理解。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12)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亲子关系的矛盾在真实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与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之间矛盾重重的可能性很大,缺少父爱母爱的儿童或青少年极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这对其以后的人格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从爱的心理学视角分析《狗十三》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心理,提醒父母应当给予青春期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同时也揭示了爱的心理学现象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鲜见。

[1]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审团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D, & Bowlby J. (1991). Anetholog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333-341.

Bowlby J.(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sycho-Analysis, 39:350-373.

Bames H.L. & Olson D.H. (1981), Parent-Adolescent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eumplex Model. ChildDevelopment, 56:438-447.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1991).Attachment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 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26-244.

Fraley R.C. & Shaver P.R. Adult romanticattachm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emerging controversie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4:132-154.

PenkeL. & Asendorpf J B. Evidence for Conditional Sex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but Not in Sexual Jealousy at the Automatic Level of Cognitive Processing.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2: 3 – 30.

Waters T. (2004). Learning to love: From yourmother’s arms to your lover’s arms. TheMedium (Voice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30.

Hazan C. & Shaver P.(1987). Romanic love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52:511-524.

John Alan Lee, (1973). The Colors of Love.

莫秀峰(2008),亲子冲突的认知和理性应对[J], 教育导刊(3).


猫狗型人格(狗十三人物心理分析)(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