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春日宋朱熹)

观书有感(春日宋朱熹)(1)

说起朱熹,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严肃、庄重的哲学家形象。但这样一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却写了这样一首优美、轻松、通俗的小诗,多多少少让我们有点意外。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胜曰”指好天气,“寻芳”指踏青、赏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在一个天清气朗的好日子一起去踏青。去哪儿踏青呢?“泗水滨”,泗水旁边。举目一看,无边无际,处处都是好风光。好风光最大的特点就是“新”: 新面貌,新气象,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诗人寻来的“芳”,它的属性就是“新”,具体怎么“新”呢?

三、四句给出了答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指容、寻常。这两句的意思是,在东风的吹拂下,一派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色彩缤纷。可见“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新”,指的就是“万紫千红”。只要春天到了,百花争艳,自然界就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应该说,这首诗写得很不错。有抒怀,有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浅显易懂,便于记诵,也便于青少年轻松地学习。

按理说,诗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还远远不能结束。刚才讲到“泗水滨”,但没有介绍泗水的位置。泗水位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东北方向。据《博物志》记载,“泗出陪尾”。山东省泗水县东部有一座陪尾山,据说泗水就从这里发源,一路汇聚响水泉、趵突泉洗体泉、红石泉四大泉水,并与运河相通,“泗水”也就因此得名。但也正因为如此,“胜日寻芳泗水滨”这一句诗就不成立了。因为朱熹是南宋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山东曲阜并非南宋辖区,而是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至于朱熹本人,则更是没有去过山东曲阜,也没有去过金国。换言之,朱熹可以在他的祖籍地江西寻芳,可以在他生活的福建寻芳,但唯独无法在山东曲阜的泗水边寻芳。

那朱熹为什么偏偏要写在泗水寻芳呢?因为泗水是孔门和儒学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有所谓“洙泗”之说,指的是流经曲阜的洙水和泗水。据说,孔子曾经在洙水和泗水间聚徒讲学,所以后来就以“洙泗”作为孔门、儒学甚至中原文化、礼乐文明的象征。

比如,魏晋阮侃的“洙泗久已往,微言谁为听”(《答嵇康诗》),指的就是孔门乃至孔子讲学;南宋张孝祥的“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六州歌头》),指的就是中原礼乐文明;南宋陆游的“洙泗日已远,儒术日已丧”(《杂感十首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指的就是孔子和儒学。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首诗中的“胜日寻芳”,其实就是在寻求、追求孔孟儒学的圣人之道,这个“道”的源头在曲阜,所以当然要在泗水之滨寻芳。学到了圣人之道,理解了圣人之道,你的人生将从此万紫千红,你的世界将洋溢起无限的生机。

显然,在孔子、孟子面前,朱熹就好像一个苦苦追求儒学真谛的学生,不断地通过刻苦的学习,去领悟儒学的真谛,感受儒家学说的博大精深。这首诗就是一篇不大不小的学习感受。通过学习,朱熹感受到“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个“新”不仅指自然风光新,更指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境界也为之一新。“等”,里的东凤不只是自然之风,更是儒学风范教化、泽被世人的浩荡东凤。儒学教化所到之地,“万紫千红总是春”。

所以,这首诗整个就是一个大比喻,表现了诗人对儒学思想境界的不懈追求。我们常说“春风化雨”,儒家思想、礼乐精神对中国人的人生、人格的培育而言,不就像春风化雨一样吗?这首《春曰》没有一个字讲大道理,始终讲春光、春色、春意,其实每个字、每句诗都隐含着大道理,只不过这个道理早已如盐入水,与诗歌融为一体了。

朱熹还有一首《观书有感》也非常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面看是写池塘,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朱熹老人家又在讲道理了。半亩方塘清澈至极,宛如明镜,天光、云影尽在其中。池塘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因为它并不是一潭死水,源源不断的流水让它清澈如许。一句话: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思想才能更清晰,境界才能更高远。朱熹用诗歌这种轻捷、流行的形式来教化人心,不仅令人感受到诗歌之美,更感受到社会之善、自然之真。他真不愧是一位大诗人、大哲学家、大教育家。

朱熹是中国古代儒学、哲学、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于中国儒学思想的革新、哲学观念的变迁、教育实践的创新贡献甚巨。这样的大人物,写了这样一首小小诗,而且传诵人口,长久不衰,真是令人感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