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主题宣讲活动(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充满生机活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对此,我们将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重要精神,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充满生机活力”这一主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社会主义主题宣讲活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社会主义主题宣讲活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对此,我们将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重要精神,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充满生机活力”这一主题。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从逻辑上讲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为何改,即改革的必要性;二是改什么,即改革的对象;三是如何改,即改革的部署、措施、方法等。这三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改什么、不改什么”是关键,在整个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改什么、不改什么”的回答,决定着改革的性质、方向、道路,关系改革的得失乃至成败。
在历史上,社会主义国家围绕要不要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出现过不同的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命运。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避免其他国家改革失败的命运,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了改革的基本问题,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不走僵化保守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而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决定了改革的必然性、长期性
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需要改革,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从哲学上讲,源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情况。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改革便被提上议事日程。所谓改革,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956年11月,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就要把它推翻。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思想、舆论)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人民就要改革它。1960年3月,他在对李富春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报告稿的修改中指出,“根据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不断的改革,就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迫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能不进行不断的改革。”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根据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不断地改革的思想,为我们党后来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并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同社会主义改革紧密联系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后来,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思想,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围绕解决这个中心矛盾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壮阔历程。
2013年12月3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即使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乃至更高阶段也需要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由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过渡,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担当好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仍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具有根本不同于旧社会的性质和情况。
从性质上说,一切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表现为剧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对抗性决定了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只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才能克服剥削社会自身不能克服的基本矛盾,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虽然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敌我矛盾,存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但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不需要运用解决旧社会矛盾的手段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而是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完善与发展加以解决。
从状态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总体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总体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因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道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导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矛盾,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总体适应的状态,因此改革不是要炸毁社会主义的一切,不是要完全否定社会主义自身,搞所谓的“改革无禁区”。改革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方面和环节,也就是具体的体制机制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强调,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他还领导我们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基本路线要管100年不动摇。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的过程,不进行改革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保持蓬勃生机。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葬送党和人民70多年奋斗的全部成果。胡锦涛同志也提出,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
新时代,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他指出,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还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因此,在改革问题上,我们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把改革变成“改向”,变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犯原则性方向性颠覆性的错误。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三)改革是一场深刻而伟大的社会变革
明确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性质方向并没有解决改革的全部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的路径,也就是如何进行改革,把改革引向成功、推向前进。这是个实践问题,不能靠理论抽象或思辨推理,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把改革看成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扫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包括旧的体制、旧的观念、利益固化的藩篱等,使中国社会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不是改弦更张、改旗易帜,抛弃社会主义另起炉灶,也不是对原有体制机制的简单修补、因循守旧。就改革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每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改革开放的意义不亚于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中国社会的第三次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作者:汪亭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汪亭友: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充满生机活力》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