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发明的菜有几个(苏轼作诗明确记载)
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
由省级非遗百年张新发公益呈现
槟榔早在宋代诗人陆游的《读史》、苏轼的《咏槟榔》中就有明确记载。当时槟榔作为一味药材流转于百姓生活之中。
经过历史的沉淀,“张新发”因为其独有的历史底蕴,在2014年被认定为“湖南老字号”,也因其品牌所承载的时代印记,2016年“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整个湘潭人民开始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还要从300多年前发生在湘潭的一场瘟疫说起。
-01-
苏轼《咏槟榔》明确记载
作为药材流转
1905年创立张新发
制作技艺列入非遗名录
槟榔是一种植物果实,热带很多国家地区都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早在宋代苏轼的《咏槟榔》中就有明确记载,当时作为一味药材流转于百姓生活之中。
槟榔长在海南,行销于湘潭乃至湖南,湘潭人不种植槟榔,但是吃槟榔历史长远,其槟榔加工工艺也声名远播。据史料记载300多年前湘潭发生了一场瘟疫,百姓普遍出现腹胀肚子大的症状,而槟榔在防疫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刚强:就只有药店的学徒没有这个病,药店把槟榔智作得有点味道,发给湘潭市民,治好了瘟疫。
1905年张雪霖在湘潭九总平政街改张氏药号为槟榔铺创立张新发,历经百年到如今四代人传承接力,始终恪守“质为上,惠及乡邻”祖训,诚恳对待认真经营。
经过历史的沉淀,“张新发”因为其独有的历史底蕴,2016年“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深入贯彻非遗资源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百年张新发”品牌拟于2020年9月发起 “助力创新、传承、传播 – 非遗传承人帮扶计划“,拟向数位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益捐助帮助其在非遗产业化进程中实施的创新、传承及传播等项目。
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刚强:张新发每年都会为湖南的非物质文化产业进行帮扶,有一些产业没有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帮扶他们走入市场 。
-02-
槟榔制作工艺坚持手作
公开61道工序制作技艺
带动上游槟榔种植业发展
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自1905年创立之初,张新发坚持传承湖南湘潭槟榔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采之唯恐不良,制之唯恐不精,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对原籽的储存、选籽的标准、切籽的方法、含水比例、卤水调配、发制工艺、闷香、选片标准、包装等都有一系列严格要求。
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刚强:这次公布的61道工序,是术的东西,真正要传承的是工匠精神,是道的东西要传承下去。
重自然之味,扬匠心之作,用料考究,制作之初将槟榔果选出通过清洗,煮制,晒制,烤制完成第一步洗果净制。接下来辅18味果料,经三焙三制,历7天7夜,完成第二步的制料和第三步的制卤。
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刚强:比方说腌制,必须是七天七夜。
“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非遗商品化打造,严格遵照槟榔制作非遗技艺流程和标准,谨遵“质为上,惠及乡邻”的家训,利用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管理,生产出系列高品质槟榔产品。在机器化生产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制作工艺中选料和切片的环节仍然保留纯手工制作。
目前,张新发除了有系列袋装槟榔产品外,率先在全国开了931家张新发槟榔连锁门店,除国内市场外,目前已经开始布局缅甸等东南亚槟榔消费市场,志在将湘潭槟榔非遗特色食用方式扩大到更多喜爱槟榔的国家。张新发槟榔非遗产品在成功走进现代生活的同时,带动了上游槟榔农户种植产业的发展,与海南上万户槟榔种植果农签订了定点采购协议,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帮助果农提高种植水平,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 扶贫 乡村振兴”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