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乡抄手(甜城记忆刘抄手)

【先哲导读】/daodu

内江是书画之乡,也曾糖业兴旺,经济发达,历来属商埠重地,几相结合,孕育和催生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曾经,很多家庭都有几样拿手菜传承,大千菜就是其代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内江名小吃更是有口皆碑。

刘抄手,老一辈的内江人几乎无人不晓,尽人皆知。为什么呢?只有一个答案一一刘抄手好吃。是的,那味道真的是出类拔萃,连中央首长吃了都赞不绝口。

但你知道为什么好吃吗?想知道秘诀吗?嘿嘿,张先聪先生的文章里有答案,看了文章一定会让你馋涎欲滴,说不定你还能学会几招呢。

刘抄手,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在有其后人在努力传承,和板板桥的油炸粑、资中兔儿面、隆昌羊肉汤等名小吃一道,成为内江饮食文化中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渝乡抄手(甜城记忆刘抄手)(1)

甜城记忆——刘抄手

张先聪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间离开老家内江几十年了。前不久回故乡内江参加同学会,听同学说西南二街四方块即将拆除,一股怀旧情结油然而生,便约了几个老同学,到西南二街故地重游。当路过钟鼓楼外东坝街口当年内江名小吃——“刘抄手”的店址时,喚醒了我一段尘封的记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弹丸之地的内江,西南二街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各种名小吃也汇聚于此,脍炙人口。“刘抄手”更是人尽皆知,耳熟能详。

“刘抄手”名叫刘汉章,他中等身材,四方脸,仪表堂堂。据传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

刘汉章膝下子女众多,为了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他继承并发扬了祖上传承的面食手艺,靠开面店谋生。他的面食店就开在东坝街钟鼓楼隔壁。夫妻二人起早贪黑,辛勤劳作,面店生意兴隆,做得风生水起。

刘汉章的面店主要以经营抄手为主。他的抄手从食材、配料、制作都有独到的讲究,口感绵软、细腻、鲜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抄手”曾扬名内江。是内江饮食业响当当的一块招牌。

他做的抄手主要有清汤和红油两个品种。先说清汤抄手,单是高汤就要费不少功夫——它采用猪棒子骨熬制,起初大火熬制到汤呈白色,再小火慢煨12小时,抄手起锅后盛入加了作料的高汤中,撒上一撮葱花,香味扑鼻,直叫人馋涎欲滴。

清汤抄手讲究高汤的鲜,红油抄手讲究辣油的香。刘抄手煎的辣油香味独特,秘方无从考证,但他的红油抄手吃起来却叫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那些年“刘抄手”生意火爆,风声水起。“刘抄手”的盛名也不胫而走,内江人有口皆碑。

其实“刘抄手”好吃的原因除了清汤鲜、辣油香外,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肉馅儿用刀背砸,砸出了与众不同的味道。

那些年,每每有重要人物到内江,“刘抄手”都被领导派去为其献艺。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后,刘汉章先后在民乐歺厅、公园“竹林歺厅”工作,后来一直在钟鼓楼隔壁的“群益面店”工作,成为国营商店职工,直至退休。

在国营商店工作,充分调动了刘汉章先生的积极性,他无私奉献,辛苦劳作,把他的祖传秘诀发挥到了极致。深受顾客赞誉和领导信任。

我家与“刘抄手”有种特殊渊缘。刘汉章先生膝下有两男八女。大姐刘代蓉曾与我二哥、三哥在内江二中是同窗学友,与我二哥同桌,巧合的是,他儿子刘代贵与我又曾在内江高中是同窗同桌学友,彼此亲密无间。

由于刘家姐弟众多,为减转父母负担,大姐刘代蓉从懂事起便常到店里帮父亲包抄手。她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很快练就了一手包抄手的绝活。三分钟能包一百多个抄手,而且几乎一样重。刘汉章先生在民乐歺厅工作时,民乐大厦的领导发现了他大女儿这棵新苗。

渝乡抄手(甜城记忆刘抄手)(2)

1960年全国财贸战线掀起了技能大比武的高潮,省、市、县纷纷举行技能表演,选拔精英。刘代蓉当时正值小学毕业,刚满13岁。先后参加了内江市(小市)、内江地区、四川省的比武大赛,表现卓越,脱颖而出,被选为四川省代表,出席全国群英大会,是全国所有代表中年龄最小的。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比武”大会时,受到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当着中央首长和其它代表的面表演了她包抄手的绝活。受到中央首长和代表们的赞誉。为此《中国少年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她的文章,题目就是“巧手姑娘”。

据二哥三哥说,在高中一年级时,他们全班40几个同学在西林寺搞野餐,不吃别的,就吃抄手。馅儿和皮当然是刘代蓉准备,连包抄手的活儿也由她一个人承担。只见她面前放两大盘馅儿,她右手拿一根筷子,往盘里撬一点肉馅儿,左手去左边摸一张皮,拿拢来一裹、一捏就是一个,没过多久,一大筲箕抄手就包好了。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猪肉食材断供,“刘抄手”抄手生意也随之暂停,仅做素面生意。

我二伯在乡下老家,每次进城都要去光顾“刘抄手”的生意。用他的话说 ,吃碗“刘抄手”像打了一次牙祭。三年困难时期,他得了肿病,身上一摁一个坑,走路都打偏偏,却成天念念不忘“刘抄手”,吵着嚷着要进城吃碗“刘抄手”。

一天,他杵着棍子,艰难地从乡下走了12华里来到城里,到我家时巳站立不稳,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直喘粗气,再也站不起来了。我见他头上裹着黑布,面容发黑,肿得跟胖官似的,不免心里一阵酸楚。他递给我两毛钱,叫我去跟他端碗“刘抄手”。我告诉他“刘抄手”已不卖抄手,只卖素面。他说素面也将就!

我看他心急火燎的,便瞒着他在街口“王二爷”的面店替他端了碗面。恰好“王二爷”刚熬了猪油,将油渣切碎,盖在面上当绍子,多收了两分钱。我回家把面给他,谎称是在“刘抄手”店里端的,他迫不及待地接过去,狼吞虎咽,一扫而光,连汤汤都舔得一干二净。到了晌午,他在我家吃了一顿干饭,养足了精神,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隔了一段时间,我下乡去看他,他的肿病奇迹般地消退了,我万分惊讶,直到今天我还百思不得其解。

我下乡到简阳当知青时,耍了个女朋友,是江浙人。她酷爱馄饨(抄手),每次到县城赶场都要去面食店吃碗抄手解馋。但她总说我们四川的抄手不如她们老家的馄饨好吃。一九七二年春节,我带她回内江过年,特地带她到“刘抄手”店里吃了一碗抄手,她吃后赞不绝口。此时恰好我同学刘代贵到店里来找他父親,便邀请我们第二天到他家里吃抄手。

第二天,他们全家总动员,分工协作,“刘抄手”亲自掌厨。晩饭时,我们如约而至,抄手已包好,只等下锅。先是一碗“清汤”,而后一碗“红油”,心子鼓得浑圆,至少是店里的两倍。女朋友直呼过瘾!回到简阳后还念念不忘“刘抄手”。自那次以后,她再也不说江浙的馄饨比四川的抄手好吃了。一有机会回内江,她第一目标便是东坝街钟鼓楼隔壁的“刘抄手”。

改革开放以后,饮食店恢复了个体经营,“刘抄手”也退休安度晚年。到了九十年代,他的老五、老六、老七、老八四个女儿继承父业,在内江二中校门外开了一家店,取名为“老刘抄手”面店。每到放学时,学生蜂涌而至,座无虚席。由于物质丰富了,抄手皮张也大了,心子也多了,非常适合长身体的学生娃需求。

渝乡抄手(甜城记忆刘抄手)(3)

渝乡抄手(甜城记忆刘抄手)(4)

“刘抄手”的四个女儿就这样把刘家的祖传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她们辛勤经营,靠一个面店维持了四家人的生计。2018年春节期间,内江市举办“百佳牛肉面”评选活动,“老刘抄手”获第一名,被评为“十大招牌店”之一。

我每次回内江,总要去她们店里,吃一碗抄手怀旧,解一解这份乡愁。我二哥和三哥的老同学们也常聚集在此,吃一碗抄手,怀旧、感恩!二哥还经常回忆起他和刘代蓉同学时的那些趣事。我也常感怀与同桌刘代贵在桐梓校园时的青葱岁月。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几十年白驹过隙,家乡巨变,城市膨胀,日新月异,让人瞠目。随着河东新区、临江小区、脚盆田新区……拔地而起,内江的名小吃已由西南二街扩散到各个新区,星罗棋布,比比皆是,但记忆中的好多名小吃已难觅踪迹,而这些记忆里闪光的东西,仿佛大浪淘沙后的积淀,难以磨灭。

兴也好,衰也罢,是时代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回望旧时记忆,不是旧时心境。

渝乡抄手(甜城记忆刘抄手)(5)

渝乡抄手(甜城记忆刘抄手)(6)

渝乡抄手(甜城记忆刘抄手)(7)

作者简介】张先聪,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八日出生。内江高中六八级学生。当过知青。先后在内江棉纺织厂、简阳肉联厂工作。2009年退休。

内江文友部落

主编丨二毛 副主编丨未弋

本期编审丨先哲 配图丨先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