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

文|时小墨ZYT

#道德经#

导读:都说知足常乐,但外头的诱惑性太大,往往人总是不会想到要知足,而知止,就更难说了。

人要的东西太多,往往就会越陷越深。但总有一些人选择了知足,选择了知止,这对他们来说难得可贵。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1)

范蠡:做人最要紧的是开心,钱没必要太多,够用就行‍‍‍

范蠡,春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出身贫寒,博学多才,他和西施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西施本是越王勾践用以献给吴王夫差的美人,想用美人来迷惑夫差,然后勾践暗中图谋复国打败夫差。

范蠡协助勾践灭亡了吴国后,他清楚勾践这个人是不会和他共享富贵的人,所以和西施一起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上,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隐姓埋名,开荒种地,治产经商。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2)

范蠡也叫陶朱公,做起生意来也是很有一套。人家雨天造船,旱季造车,可陶朱公跟人家不同,陶朱公是反着来的。雨天造车,旱季造船,旁边的人都说他不懂行情。

谁知天气多变,这雨说停就停,雨一停,人们出行就需要车辆,方便。众人就赶紧停止造船,改造车。可无论造船造车都需要时间,这样一来就会浪费了大好时机。

而陶朱公有货,雨天需要的车辆,都售空了,赚了一笔钱。

同样的,等到了旱季人们忙着造车,现造现卖,来钱很快,只有陶朱公在造船。可是雨突如其来,大家再急忙去造船,没等把材料备齐,陶朱公这边已经把市场上的钱席卷一空。

在别人看来违背常理的行为,实际却是未雨绸缪的计划。陶朱公暴富了。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3)

陶朱公不需要那么多钱,他觉得钱够用就行,他看到还有些穷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心里不忍,于是他把钱分给了穷人。

这是陶朱公第一次散尽家财,但由于他的经营模式总是比人抢先一步,他又再一次暴富了。

第二次陶朱公还是散尽家财,可第二次又没多久还是暴富了。

陶朱公一连三次散尽千金,可他依旧还是再一次成为富人,他接受了这个宿命,但他也是懂得知足,所以用自己的财物帮助了很多人。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4)

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

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

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5)

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

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宿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6)

一个人掌握了权势之后,​这​心,品行都会有所变化。张良见刘邦建立汉朝后,已不再是当初所认识的刘邦,他也感觉有些累了,自己的事也办完了,该是退休的时候了。

于是向刘邦请辞回乡,安享晚年。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7)

张良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而帮刘邦夺天下的韩信和萧何,一个被杀,一个被囚,远没有张良聪明幸运。

拿得起,放得下,其实最后自己能得到的也就只有自己了,要得太多做什么呢?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8)

曾国藩:做自己该做的事,让别人心安,自己也安心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一直是后人学习与敬仰的大人物,他在清朝末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9)

平定太平军之乱,威震天下,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位至人臣之极。有人眼红他的丰功伟绩,甚至有人建议他发动兵变,自立为王,他都拒绝掉。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只自知”,表明他的心迹。

消除清廷之​疑​,化解上面对他的嫌疑,从而持盈保泰,安享晚年,惠泽后代。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10)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范应元说:

“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止则功成名遂而身退。是故甚爱名者则必大费精神,多藏货者则必重失身矣。”

在《道德经》有这么一段:

【诗漫】彩图全解 道德经 无删减精装版

小店

¥68去看看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11)

意思是说名誉和生命相比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财物相比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所以,过度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过多积聚财富必定导致更惨重的损失。

所以要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才能长久。

很多人也许一生都在追求一个问题的答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道德经不欲于静天下自正(道德经知足常乐)(12)

有人说我要一夜暴富,有人说我要回到年轻的时候去弥补之前的遗憾,其实说到底,一切都回不去,一切都在往前走,知足,知止,我们都需要学习。

没有人说知足与知止是真的完全好,只不过这是前人极尽一生所得的经验,别人认为好,你不一定认为好,还是要你自己想通。

(全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