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解读: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新说: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使眼睛不能明辨;世间的各种声音,会使人听觉失灵;各种味道的食物,会败坏口味,使人分辨不出味道;骑马狩猎,纵横奔跑,会使人心情激荡发狂;珍稀难得的财货,会引发人的贪婪,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道德内充,不为物累,不为尘怜。

外在的一切诱惑,会扭曲人心,使人失去本性。比如:一个好友看到另一个好友有一本好书,于是便借来看,越看觉得书越好,于是便想若是自己拥有一本该多好,怎么办呢?再把书从头到尾仔细检查,发现书上没有任何个人的记号,心思便活络起来:先放一放淡化一下吧,看看好友是不是会忘记了。果然,好长时间了,好友都没提这本书,于是更进一步,先把书打上自己的印记吧,在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本书就可名正言顺算作自己的了。

再过一段时间,以为好友忘记的不会再提的了,于是放心地拿出来看了。可是恰巧好友看到那本书终于记起书借给谁了,于是便向这个好友要这本书。那么,友谊的小船是经不起考验的,说翻也就翻了。这个就是由内心欲望在外物的诱惑下结成的友谊了。如果能去彼取此,就可能是真正的友谊了。

这章就是告诉人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经不起外物的诱惑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几千年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些道理。比如,有人为了升职或获奖,同事之间、好友之间,互相倾轧是正常现象,很少有真正为了友谊而不互相诋毁的;其实友谊又算得了什么,人性中会有六亲不认的现象,为了一点点利益,父母便是仇人,真正是认利作父;有的会为了可怜的几毛钱,而不顾生命的宝贵;有的为了各种欲望的满足,走上贪腐之路,……。这些,古今中外都有的比比皆是的例子,无需再作详细的叙述。

面对这些现象,人应该怎么办呢?圣人教导我们: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不为目”,为腹不是吃饱肚子,一是要内守,气下沉,能定住自己的精气神,不为外物所扰。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二是要坚持底线,孔夫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与贵,夫子不耻为之。于此,方能在纷繁复杂的物欲横流的诱惑里,坚守本心,不走入歧路,从而不致堕落。

如果从社会的层面看,通过制度的约束与导向作用,也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制度的约束作用可以使有一定自律能力的人能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制度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人们相信只要对社会有贡献,就一定能获得奖赏,而不是需要通过本人表达想获得奖赏的意愿并感恩来得到奖赏。把奖赏的标准变成获得奖赏意愿的强烈程度与感恩的量度,那就是真正的逆淘汰了。社会在进步,像现在有些奖赏在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社会依据贡献程度而给予评定,这应该就是正向的导向作用了。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解读:道德经第十二章(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