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的文化 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的文化 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1)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京、津、冀以及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距今已有200年历史。河北梆子是在山陕梆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清中叶以后,大批山陕梆子艺人进京演出,山陕梆子也传播到河北各地,此时的演出多采用“京秦合班”的形式,“京”指的是明末清初在北京、河北一带盛行的“京腔”,而“秦”则指的是当时传播到河北各地的山陕梆子。由于河北与山陕梆子发源地在语言、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不相同,山陕梆子传播到河北一带后,必然要有一个“河北化”的过程,这就是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

河北梆子的文化 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2)

清代道光年间,在河北定兴与徐水交界的乡村,诞生了第一个培养河北梆子演员的科班,人们一般将此看作是河北梆子诞生的标志。之后,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河北梆子科班在河北一代陆续兴盛起来,河北梆子在几代艺人的努力拼搏下进一步“河北化”,河北梆子这一北方梯子声腔中的重要支脉逐渐形成。河北梆子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减板、哭板等,辅助板式主要包括导板、大起板、尖板、搭调、哭头、留板、锁板等。河北梆子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梆子、笛子、笙,其他文武场打击乐器大体与京剧相同。

河北梆子的文化 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3)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河北梯子的兴盛时期。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如“达子红”、“万盏灯”、“十三旦”候俊山、郭宝臣、“响九霄”田际云、崔灵芝、魏连升、刘喜奎、小香水、金刚钻、王克勤、杜云卿、秦凤云、张小仙等。这些优秀演员的产生,让河北梆子的影响迅速扩大,伴随着他们的演出活动,河北梆子的流行区域也随之扩张,除了京、津、冀的广大城乡,河北梆子的演出足迹,北至现如今的俄罗斯、蒙古国等地区,覆盖东北全境,南至广州等地。

河北梆子的文化 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4)

此时的河北梆子,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剧种,进入全面发展的兴盛时期。但是,随着战乱等时局因素,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北梯子一度陷入低谷。1949年以后,河北梆子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蓬勃发展,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兴盛时代,一大批河北梆子院团、院校陆续成立,老艺人重新焕发青春,再度活跃于舞台之上;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王玉馨、宝珠钻等表演艺术家正值壮年,精神振奋,艺术光彩夺目;裴艳玲、张慧云、齐花坦、刘玉玲、田春鸟、雷保春等一大批后起之秀也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演员梯队,演员们革新舞台艺术、排演新戏,河北梆子舞台一片欣欣向荣。

河北梆子的文化 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5)

剧目方面,众多的河北椰子院团纷纷排演了《王宝》、《蝴蝶杯》、《打金枝》、《秦香莲》、《窦娥冤》、《赵氏孤儿》、《辕门斩子》、《宝莲灯》等古装剧目,也创排了《洪湖赤卫队》、《龙江颂》等现代戏,《蝴蝶杯》、《辖门斩子》、《宝莲灯》等剧目还被拍摄为戏曲艺术片。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河北梆子这一古老剧种也一直处于探索发展中,京、津、冀三地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河北省河北梯子剧院、石家庄市河北桃子剧团大步前进,创作演出了《钟道》、《袁凯装疯》、《魏征还乡》、《大都名伶》、《女人九香》、《北国佳人》等经典剧目。

河北梆子的文化 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6)

许荷英、彭蔗蕾、刘凤岭、王英会、王洪玲、陈春、刘莉沙等成为舞台中坚,其中多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这一历史阶段,河北梆子舞台上还诞生了《美狄亚》、《安提戈》、《忒拜城》等多部改编自古希腊悲剧的剧目。河北梆子的艺术特色来源于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这一点正好与古希腊悲剧相吻合,因此,当河北梆子遇上古希腊悲剧之后,二者有机融合,完美呈现,这些剧目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现了河北梯子的独特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