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小伙翻身的爱情电影(来干了这杯残疾富翁和黑人穷小伙的基情鸡汤)
《触不可及》改编自真实事件。
1992年,法国富豪菲利普•博尔戈在玩滑翔时发生意外,导致四肢瘫痪,一个出身阿尔及利亚的看护,陪他度过了接下来的十年时光。
菲利普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部名为《第二次呼吸》的自传,《触不可及》即是以这本小说为蓝本。但做了一个重大改动,将主人公从阿拉伯人变成了黑人,更加突出了人物关系的对比张力。
这是新世纪以来最成功的法国电影,打破了本土票房记录,全法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去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
虽说剧情略显老套,无非是两人化解矛盾互相和解的故事,但《触不可及》将老酒喝出了新味儿,在故事中塞进了移民办这一敏感话题,真实、动人、有趣、自然。
倒叙开场,一个黑人带着一个中年白人男性在公路上飙车,引来了警察的追捕,黑人和白人心照不宣地演了一场戏,白人口吐白沫,唬得警察一愣一愣的,两个戏精表现得如此出色,甚至让警察开道护送他们去医院。
紧接着,故事回到了正常时序。镜头给了几双鞋的特写,几个年轻人西装革履,脚踏皮鞋,而只有一个黑人小伙穿着一双破球鞋。
他叫德瑞斯,是个刚出狱的问题青年,来应聘富翁家私人看护的职位。富翁叫菲利普,在一场跳伞运动中出了事故,虽思维敏捷健全,但却只剩颈部以上可以活动。
面试者们履历完美,经验丰富。但他们的关爱之中,却多多少少掺杂着对残疾人的怜悯。
可德瑞斯一进门儿,就把一张纸拍在桌上,只要菲利普签名,证明他来过这儿,以此领取政府的失业救济金。
年轻气盛,无所畏惧,让菲利普选择了他。
德瑞斯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底层移民之家,好几口人挤在一个逼仄的公寓。他们没法进入主流社会,在边缘游荡。
德瑞斯和菲利普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差异都天差地别。
菲利普是传统欧洲贵族教育出来的精英,学识不凡,谈吐优雅。但同时他也必须恪守上流社会的规则,克制、隐忍,对一切事都不露声色。
而德瑞斯的生活信条就是快乐,比起照顾人,他更擅长的是酒色财气:贪图女助理的美色,把叉子叉到菲利普眼睛上;把滚烫的热水倒在菲利普腿上,就为了试试他是否有知觉;甚至还在自己的房间里招ji。
但菲利普缺的,正是这种享乐主义。
在生命仅限的时光里,宁愿心随我动地放肆,也不愿随时像一个垂死者一样向旁人乞求帮助,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意与尊重。
他们在彼此身上都看到了失去的东西。菲利普身在大富之家,从小便被教育要成为万人膜拜的强者,而其实一次事故就能把他打回原形,脆弱无力。
德瑞斯的生活也是一团乱麻,移民者都有一个大家庭,但往往迫于生计,家庭关系并不融洽,他的妈妈日夜操劳,疏于对子女的管教,弟弟还有混黑帮的痕迹。
德瑞斯看到了菲利普对亡妻的深情,对家庭生发出新的认识,从对抗走向和解。
两个天差地别的人慢慢开始互相了解,帮助彼此构建新的人生。
电影总会让人想起《遗愿清单》来,却更加深远,有着更为强烈的化学反应。一个残疾富人,一个贫穷黑人,千差万别,却撞出无数玄妙花火。这可能得益于法国人天生的浪漫艺术特质,故事哀而不伤,反而充溢着温情。
这部电影最让人称道之处,便是对人物塑造的流畅,成长曲线清晰动人,又不失谐趣,走的是高雅幽默的路线。电影并没有价值判断“俗”与“雅”孰高孰下,而是放在同一锅清汤中,互相融合,激发浓烈香气。
在电影前半段,大多聚焦在两位主角的互动,营造出一种理想的友谊乌托邦。但他们终归还是要面对各自的现实。
菲利普在事故之后封闭自己,逃避生活的挑战,跳伞成了他的精神死穴。
而德瑞斯还要处理自己的家庭问题,管教他处在犯罪边缘的弟弟,如果继续留在菲利普家,他没办法兼顾两方。
总是要分别,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故事是简单的故事,但导演在其中注入了深刻的社会思考。德瑞斯临走前,菲利普才知道那并不是他的本名,他只是个被领养的孩子,五岁便从塞内加尔来到了法国,久而久之,连自己的名字也失去了。德瑞斯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了欧洲文化对移民的冲击。
触不可及,我认为它想表达的反而是,只要你愿意真诚地伸出双手,便能触碰到珍贵的东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