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咕咚的故事(用咕咚来了举例)
给学龄前儿童讲故事,是很多妈妈的日常工作之一,所以妈妈们真得很辛苦。没有谁天生会做父母,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比如说,给孩子讲故事。
一: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为什么给孩子讲故事。
其实很多时候,大多数妈妈是不会细想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
⒈做父母又不需要考资格证书,所以没有“怎样给孩子讲故事”这个概念;
⒉长辈们大多数时候同我们讲的都是儿童健康成长问题,心灵成长和学习能力培养就很少会说到;
⒊妈妈的精力被孩子消耗殆尽,光是吃喝拉撒就已经很累了,不想说话.......
总之,客观实际原因真得很多,这需要孩子父母的共同努力。
我们知道,不同的想法或者目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给儿童讲故事的目的,会导致不同结果。
对照上边的思维导图看看,在我们的长期行为下,会导致的结果就是这样,这就是习惯的力量。聪明的父母都知道,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如何在幼儿及儿童期,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呢?那就是——阅读。在孩子没有阅读能力之前,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看似张口就来的事,有必要这么认真吗?下面就以最简单的儿童故事——《咕咚来了》为例,开始说说。
二:给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也在拓展父母的知识。
1.首先要会选择故事书。
因为孩子的成长发育阶段不同,接受和理解程度都会不同,在选择故事书上也会不同。6个月以内的宝宝可以选择线条简单黑白对比的图画书;1岁半就需要色彩丰富的图画书了;2岁以上需要一些简单情节的图画书;4岁以上就适合情节稍微多点的故事书。
《咕咚来了》就比较适合2岁以上,幼儿园中班以下的孩子。
2.讲故事的语气要温柔、丰富,可以提高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
声音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即便简单的一声,“哼”,都会代表着不同的意味。妈妈们讲故事的时候,声音是甜美温柔还是平淡无趣,孩子都能感知到,直观表现就是,会喜欢听这个故事,或不喜欢看这本书。
讲故事的时候,在做到语气温柔的前提下,声音最好能丰富一些。
比如说,“咕咚”二字,在读故事标题的时候,语气可以是平缓的,而当故事内容中出现“咕咚”一声的时候,最好能大概模拟出东西掉进水里的声音。这不是小题大做,等到孩子可以学习钢琴的时候,你就知道听音和辨识音调的重要性了。
声音丰富,孩子会专注的听故事。平淡无奇的声音只会使人打瞌睡,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希望如此,其实声音放缓一些,小点声,一定可以达到效果。
3.讲故事的时候,学会捕捉孩子的关注点,知识面会得到延伸,无形中建立起孩子的知识体系。
在《咕咚来了》这个小故事里,出现的角色主要有兔子、狐狸、猴子、狮子等等,有些孩子会问这些小动物都是什么样子的?和图片上画的一样吗?你可以简单描述一下,合适的机会呢,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看,让孩子学会自己观察。
由于地方环境差异,有些地方并不出产木瓜,所以孩子不知道故事中的木瓜是什么样子,家长可以简单描述或者网购木瓜给孩子认识,你还可以告诉孩子木瓜是水果,适合什么环境中生长。这样一步步下来,孩子的求知欲也会逐步提高,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如果孩子问到的问题,自己也答不上来,那就去搜索,不要想当然的胡说。小孩子的知识体系,家长是建模者。
4.学会向孩子提问题,促进孩子思考。
在《咕咚来了》的最后一段,揭示了小动物们“逃跑”的原因。可以问问孩子,“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是像小兔子一样,什么都不了解就盲目行动?还是像大家一样,什么原因都不知道就跟风逃?又或者是像狮子一样,去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呢?
《咕咚来了》这个故事,本意是让小朋友学会思考问题,什么是需要观察后再行动的,以及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独立思考能力不就是这样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吗?
孩子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但是作为家长要心里清楚,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遇到危险情况,跑,往安全地方跑,是对的。所以,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要学会甄别当下重点,并且要补充故事中缺失的知识。
5.可以请孩子复述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这个小段落用到了“请”字,是想说,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情绪,明明孩子正吃着美味,玩着游戏的时候,突然让孩子讲故事,这是不合适的。讲故事的情绪不饱满,效果也不好。
在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词汇是否表述的清楚,小点的孩子可以把兔子说成“兔兔”,大点的孩子就不能这样说了,得学会一些书面语词汇。
其次,要注意孩子讲故事的情节是否完整。也就是说,“开始,过程,结果”,是否表述清楚。孩子能完整的表述整个故事,锻炼了记忆力的同时,复述问题、甚至做事情的条理性也会得到加强,说实际一点,以后写记叙文都会很容易上手。
三:给孩子讲故事的情绪
带孩子是件既辛苦,责任心又很强的体力活,如果孩子的妈妈在劳累一天之后,再让她们情绪饱满的给孩子讲故事,这显然有悖常理。所以,讲故事的妈妈能够有良好的情绪,决定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爸爸和家庭气氛。
粗心的爸爸也许会说,家家都有孩子,不都一样过来的吗?
表面上看是这样,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长大之后的表现确实会不一样。当我们看到“成长结果”之后,有没有想过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通常,一个家庭里,孩子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妈妈的努力,照顾小孩子的吃喝健康问题,已经让毫无经验的她们拼尽力气了。有句话叫“为母则刚”,仅管很累,为了孩子,她们依然要本能的去学习教育和培养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知识。但是,在情绪这件事情上,在面对“隐形爸爸”面前,不心累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个家庭中,真心需要爸爸们配合好,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妈妈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力所能及的分担一些家务,让妈妈们能心情美美的给孩子讲好故事。
孩子是希望和未来!需要每一位父母的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