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性格有什么突出优势(性格内向不是缺陷)

最近很多朋友向我咨询:“我的孩子性格内向,该怎么办?”

还有人说:“我自己的性格内向,我的孩子也内向,我特别不希望他也这样。”或许换句话说:就是内向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内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内向。

记得杰丝莱尔说过一句话:“儿童不是待塑造之物,而是待展现之人。”你越是了解孩子的天性,也就越能将这些品质转化为孩子的优势。

那在帮助家长们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对“内向型性格”会有这么大的排斥心理,或者说认为它是不好的?毕竟解决问题还是得从找到问题的根源开始的。

其实这中间穿插了

这样一个故事。

它还是来自20世纪所谓伟大的三个精神分析学家之间的纷争。这三个人是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有一次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讨论着同一名病人的来访记录,但是两个人所关注的重点完全不同,这个时候荣格认为他们两都捕捉到了重要的信息。

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是外向者,他的许多讨论都是以他与无数同事的通信和讨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阿德勒是个内向者,他的理论内容和关注点在于个人内心世界和感受。

而最大的问题是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才是正确的,以至于后来三个人不再和睦。

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弗洛伊德开始对另外两个人愤愤不平,有一次他在他的关于自恋症的著作中,开始将内向型性格视做负面的概念,认为它意味着与世疏离。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据奥托克劳格和珍妮特M苏森两位心理咨询师在他们的《赢在性格》一书中讨论了外向者与内向者的比例为3:1,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是由外向者构造的。

我们总是在接受着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给我们的评价。

我们也似乎相信了:大多数人的认识就是真理。

就这样,这使得内向型性格的概念逐渐从健康到不健康发展演变,而这一错误观点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说:今天我们很多的家长都为孩子的内向担忧,都觉得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非得把一个内向的孩子推到台前去演讲。如果不会演讲,必须得练,非得把一个内向的孩子变成一个看似活泼、外向的人。

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讲是很大的伤害和失误。

海姆吉诺特说:“孩子就像没有晒干的水泥,无论什么东西落在他们身上,都会留下印记。

内向的性格有什么突出优势(性格内向不是缺陷)(1)

理解你的“内向孩子”

特别是对于你已经意识到你的孩子正在因为内向的性格而承受压力,那就要注意了。

而且还请记住,由于强烈的文化偏见,许多孩子面临着一种迫使他们变得向外的压力。

它来自于整个社会环境,包括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身边人给他传递的价值观等等。

美国当代重要的内向性格研究专家兰妮博士研究总结:如果孩子的主导性性格是内向的,他们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在加入活动前要观察倾听。

②深入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主题。

③享受单独呆在房间里的时光,通过反省给自己补充能量。

④仔细思考后再发言。

⑤有强烈的个人空间感,不喜欢别人坐得太近,或者不敲门进他们的房间。

⑥重视私密,可能别人询问才会表达想法或感受。

⑦需要别人的支持,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自我怀疑。

⑧如果问题很有趣,或者他们和谈话对象相处得来,他们可能很会健谈。

内向并非是一种病理现象,而是个人气质。

而且他们还总结到:其实在获取知识和经验方面,外向者偏向于广博,而内向者喜欢专精。他们喜欢深入讨论话题,追求“质”更胜于“量”。

就像最近再登热搜的北大数学系”扫地僧“-韦东奕。

内向的性格有什么突出优势(性格内向不是缺陷)(2)

记得第一次人们熟知他还是在2021年的6月,当时沉浸在数学世界中的韦东奕,因为抱着矿泉水瓶,提着袋馒头接受采访的视频在网上爆火。

内向的性格有什么突出优势(性格内向不是缺陷)(3)

他可以每天十二个小时研究数学还乐此不疲,且在作业中,一丝不苟地写清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用到的定理。“韦东奕这个人真的没有什么不正常的,除了他的数学太强了。”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韦神在生活上似乎有点那么的“格格不入”,更或者说对他有着更高的期待“如果韦神把自己的形象管理管理就更好了、韦神不那么孤傲就好了。

庆幸的是,他估计永远不会看到这些评论,因为他更多关注的是数学、是自己的内心世界。那里有着他的精彩王国。

还记得网友们说的一句话:“希望我们可以去保护好这样纯粹而美好的人,别去打扰他......

内向的性格有什么突出优势(性格内向不是缺陷)(4)

留出思考的时间、私人的空间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外向型性格的人看起来会更容易适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内向型的孩子看起来似乎要慢一点。

而我们作为父母,我们难保孩子可以免遭世界上的所有危险,但可以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感觉。

比如,我们可以为他们留出思考的时间。

对于内向型的孩子,他们需要在没有任何行动压力的情况下进行思考。而对于外向者他们喜欢通过讨论问题来解决事情,所以经常对内向者的“保留”或者说“一言不发”而感到不满和愤怒。

我之前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也是困扰了我很久的事情。

就是一到和同事需要讨论的时候,我什么也想不起来,我没有观点,没有看法,甚至提不出来任何的建议。而且我特别不喜欢辩论、讨论,因为我会出现“大脑空白"的情况。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陷入深深的羞耻感和负罪感,甚至一度地怀疑自己。

后来也是遇到一位心理学教授才解决了我的这一问题。

他说:“这是因为你的个人特质-内向型,需要在没有任何行动压力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思考。”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比如同事们的催促和目光、期待,你的内心想法、感受和冲动永远不会浮出水面。如果你没有处理信息的时间,你的思想就会堵塞和超载。

所以你会出现“最后感觉大脑中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现象。这就会造成你或者别人对自己的误会和尴尬。

其中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当下次有人问你问题时,你可以说:“在回答之前, 我要想一想。”

那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来帮助孩子树立对自身思维方式的信心呢?

比如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一直在思考昨天看到的东西。”也可以这样问你的孩子:“你对新老师的影响如何?你可以想一会儿再回答我。

作为家长,你对这个过程赞赏得越多,孩子的意愿也就会越强烈。

帮助孩子看到,他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很好的,让他学会和这样的自己共处,而不是对抗。

亚里士多德说:自然万物,皆有奇迹。

我希望我们能一同协助我们的孩子可以很好地学会在外向者的世界里如何做一个内向的人;更好地去照顾自己,减轻接受内向者身份可能产生的罪恶感或羞愧感。

当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舒适地生活,走自己的路时,世界将会变得更好。

内向的人很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