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结构的八大规律(汉字的构造)

汉字结构的八大规律(汉字的构造)(1)

汉字的构造规律,中国古代有所谓“六书”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在甲骨文字形成并广泛应用以后才总结出来的。它最早见于《周礼》,完成于东汉许慎之手。许慎在他首编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序文中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就是总结汉字构造规律的“六书”理论。这一理论,对我们研究汉字的形、音、义,研究汉字书法,特别是研究篆法、篆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许慎之前的班固、郑众也谈过“六书”,名称、次序与许慎的说法有一些差别。后世多以许说为是。今依许慎之说,以现在普遍使用的叙述顺序分述于后。

1. 象形

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就是《周易·系辞·下》所说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画法。“随体诘诎”与中国画论的“应物象形”是一致的。所不同者,象形文字更趋向符号化,抽象化,简单化。这类字,都是因形见义,因形读音,形音、义三者紧密结合而以象形之形体为基础。关于读音,为什么那么读?这是语音学研究的课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探讨。这类字的形和义的根源十分清楚,而且“象形字是像自然物的永久定形,所以它在形体方面虽有繁简的不同,却都是有一定的”。它是相对固定的独体图画、独体字。

汉字结构的八大规律(汉字的构造)(2)

这类字,越发展图画意味就越少。大篆图画意味多,小篆就少了,特别是汉字发生隶变之后,隶书、楷书的图画意味几乎看不出来了。有人称隶变后的汉字是不象形的象形字。这种字,表面看来不象形,但仔细琢磨起来仍然可以看出它还保留一些象形的痕迹。这些象形的遗痕,不仅对我们理解字义帮助很大,而且对我们把字写得正确、合乎规范也不无作用。至于再变而为行书、草书,连残存的一点象形痕迹也没有了。

2.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它是在象形的基础上用符号象征的方法来表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方法,是象形的发展与补充。

汉字结构的八大规律(汉字的构造)(3)

上述指事字绝大部分是在象形基础上加添小符号所构成,构成指事字的部件有一部分是符号。指事字大部分仍然是独体图画,即今所谓独体字。有一部分字在形体演变中,因使用的需要又添加形符变成了形声字,如“哞”“咩”“迅”等。

3. 会意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合谊”是把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指伪”是说所表示的新意;“见”即“现”字。这就是说,会意是用拼合起两种以上的图画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这种会意字,可称为复杂的图画。象形、指事是创造一个个独体图形,古人叫它们是“文”;会意是把现成的“文”拼构成合体的图形,才叫作“字”。在甲骨文中用以表示人或动物的活动为主,所以动词尤多。

汉字结构的八大规律(汉字的构造)(4)

4.假借

古代汉语里把假借现象又称为“通假”。这种由同音字互相代替造成的假借字在古代汉语里非常多。现代从事文字改革者利用这一规律,用同音假借的办法在同音字里肯定一个笔画简单的字,力图减少常用字的字数。

同音假借的确使一部分汉字成了纯粹的标音符号。但由于汉字应用于我国辽阔的疆域,它有超方言、超方音的特殊作用,所以它在各地语音差别很大的我国不可能由此而变成纯标音的拼音文字。这虽然使许多热心于汉字拼音化的人感到万分遗憾,然而正是这样繁难的汉字却给我国艺术宝库中增加了别具特色的一个门类--书法,这又使古往今来亿万书法爱好者为之欣喜,使中华民族为之骄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