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塞外红苹果产业(内蒙古宁城县红果实变)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拥有400余万常住人口的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第一大市,而在赤峰市所辖的3区7旗2县中,宁城县常住人口又位居赤峰第一。

宁城不仅是人口大县,也是农业大县,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份交会之处。独特的区位优势,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以及具有优势的农村人口数量(全县常住人口48.7万人,常住农业人口达32万人),三者相加,使得这个小县城有三项指标在诺大的内蒙古自治区中排名第一,分别是设施农业的总面积,年产设施蔬菜总量,以及果树经济林的种植总面积。

设施农业总面积撑起了红番茄的产量,而果树经济林的总面积则撑起了红苹果的产量。在过去20年时间里,这两种红色果实在农业科技的支撑下,在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发展为今天产值达20亿元、助力百姓致富的“金果子”。 日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进宁城县,采访了小城子镇红苹果和大城子镇红番茄产业的发展历程。

小城子镇的红苹果

尽管正值盛夏,7月的赤峰天气并不炎热,只是当头的太阳晒得有些狠,但这对赤峰的农作物来说再好不过。

自治区塞外红苹果产业(内蒙古宁城县红果实变)(1)

小城子镇万亩林果产业园。 高宇婷 图

截至目前,宁城县果树经济林种植总面积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达25万亩。在这其中,又数小城子镇的农民苹果种的最好。而这一切要从20年前说起。

2002年时,住在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长皋村、八家村的七八位村民,得知国家出台政策要治理荒山,便花钱包了十亩荒地准备种些啥。

柳树营子村村民白银江就是其中一员,那年他承包了10亩山地,种啥虽然没想好,也没个明确目标,但他心理清楚,种点啥都有收成,总比地撂荒强。

第一年,白银江费大力气平了地、打了井后,在山上种了些山杏子。山杏子一亩地赚个几百块钱,收益并不好,于是几个第一批包荒山的村民四处学习,看还能种点啥。

当他们知道和宁城相邻的辽宁省凌源市农民种苹果效益不错时,白银江和村里的同伴们便铲了山上的山杏子树,种上了苹果树。

说起来,宁城的果树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充足的日照、适宜的温度再加上适当的降水量,使宁城人探索出这片土地适合栽培果树这一宝贵的农业经验。

刚开始栽种苹果树的时候,白银江和同村一道种植果树的村民并不知道具体咋种树,遇到一些技术难题,他们就想办法找宁城当地一些老果树栽培技术员请教。

当果农对苹果的品质和产量有了更高要求时,2005年以后,白银江又多次和几位种苹果树的伙伴一起,到和宁城相邻的辽宁省凌源市,甚至到吉林、沈阳等地的农业科研院校、院所,专程学习苹果种植技术。

记忆深刻的是2007年,白银江和几名伙伴专程赶赴沈阳,到沈阳农业大学找到秦嗣军教授,讨教苹果种植技术。“第一次去学校也很困难,门卫传达、介绍身份,最起码看我们不是骗子、就是农民 。”白银江回忆,几经辗转终于见到了秦嗣军教授,并在教授的实验林里干活、学习。

白银江回忆说:“科研院所这些老师们,遇到想学技术的人,他们一点不保留。只要上心、只要学,他们可愿意告诉你了。”

习得技术的几位果农回村后也做了一番研究。白银江说,学习了人家的技术方法,只能是借鉴,比如浇水、施肥的量,宁城当地的气候和吉林、沈阳还不一样,必须要因地制宜。就这样经过探索研究,白银江和同村的一道种苹果的果农不仅种好了自家的苹果树,也帮着邻里乡亲不少人学会了果树栽培技术。

白银江记得那时全县苹果种植面积并不多,2010年时,他们改良后的苹果第一次上市后很受市场欢迎,一斤可以卖七八元钱。那年白银江因为种苹果赚到了近8万块,远远超过了以前种粮的收成。

有了第一批果农的示范带动,小城子镇种植苹果的百姓逐步增多。2015年,宁城县在白银江这样一批批果农的不断努力下,有了规模、面积、产量、品质的“宁城苹果”,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

白银江说,这两年水果种类越来越丰富,苹果价格也有下降,一块多一斤也有,三块多一斤也有,但平均一亩地纯收入可达8000元。再后来,白银江又把自家原有的10多亩地和村里人置换,也换到了山上种苹果,这样白银江家里共有20亩苹果林。已是果树种植“土专家”的白银江,也常常被请到赤峰的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巴林左旗等地做技术指导。现在依靠种植红苹果,白银江家的年收入接近30万元。

自治区塞外红苹果产业(内蒙古宁城县红果实变)(2)

给村民讲解果树种植技术知识的白银江。 白银江提供

7月末,正是苹果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这时花芽分化的情况,决定着明年苹果的成果质量。在小城子镇八家村的小城子镇万亩林果产业园观景台上,能看到一棵棵苹果树一圈圈围住一座座小山。

如今小城子镇果树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年产值1.8亿元,人均增收5000元。而截至目前,宁城县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果品15万吨,产值7.5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5500元。

大城子镇的红番茄

小城子镇的旁边是大城子镇。在小城子镇百姓开始种苹果树的那些年前后,大城子镇百姓搞起了设施农业。

勤劳的赤峰百姓总是在不断寻找机会。大城子镇党委副书记李晓平告诉澎湃新闻,彼时当地百姓不断试种,寻找更适宜大城子镇水土的大棚蔬菜。豆角、茄子、黄瓜、番茄等等,都种过一遍后,发现番茄最合适。

作为大城子镇主抓农业的党委副书记,李晓平分析了大城子镇种植番茄的几大优势:首先宁城当地的纬度较高,适宜种植反季节的大棚番茄,错开了山东、云南、贵州等地番茄上市时间,反季销售能卖上好价钱。此外宁城当地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土壤无污染且有机质含量高,能种出更好品质的番茄。

大城子镇下五家村的村民刘明在2005年建了一个占地5亩的设施大棚,开始种植番茄。他开始种番茄的原因也很有趣。2005年以前,他赶大集卖过菜,也种过烟叶,收成凑合,但到冬季没活了也就没了收入,“一年能赚万八千块钱。”

那年村里起初只有几个设施大棚,陆续在政府支持下,发展了一百多个设施大棚。刘明记得,当时在村里的大部分村民一年只能赚一万元左右的情况下,邻居家有一年理了院墙不说,还翻盖了房子。这一下子不得花三四万?刘明思忖着,邻居家这一年多来是种番茄,看来番茄是赚钱的。

于是观察了邻居一年之后,刘明于2005年开始建棚种番茄,当年便赚了4万元。

刚开始种的番茄品种有毛粉和大红,虽然好吃但放不住。刘明记得,当时在赤峰本地只能消化番茄6万斤,当番茄总量达到9万斤时,多出的番茄就必须想办法销往北京新发地等地。如果销不出去,不论粉红还是大红,这两个品种的番茄都不禁放,很快就会坏掉。

2008年,大城子镇的百姓开始改种更耐存储的硬粉番茄,这种番茄具有常温放20天而不坏的耐储运特质,客商们因此更加青睐“宁城番茄”。

刘明记得2010年时,有客商来家里收番茄,不断夸赞当地番茄卖相好,“别的省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西红柿”。客商不断抢购耐存储番茄的过程中,刘明也经历了短短十天时间,1斤番茄价格从1.6元涨到了3.6元的抢手“盛况”。

刘明种番茄赚了钱,却并没有急于扩大规模。2010年,刘明开始专攻种苗技术,在自己的大棚里培育硬粉番茄种苗,再销售种苗。

刘明告诉澎湃新闻,一棵种苗夏天可以卖十几块钱,冬天可以卖到三十块钱。2011年时,刘明又新建了一个大棚,两个大棚共计有7500株种苗。与此同时刘明还负责收购番茄,将货发往京津翼、东三省、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甚至还发往香港、澳门等地。和20年前相比,家里的收入早已翻了不知多少倍。

自治区塞外红苹果产业(内蒙古宁城县红果实变)(3)

刘明家育的番茄种苗。刘明 供图

设施农业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大城子镇百姓为啥掌握的这么好?李晓平解释,大城子镇的地形可概括为三分川六分山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少。因此,设施农业虽对技术要求高,但当地百姓早已习惯于精耕细作,自然就接受快、学得也快。

目前,大城子镇已拥有番茄种植技术成熟的产业工人8000余人,本地老百姓经培训成为“田秀才”“土专家”的有300余名。

大城子镇也成为设施番茄种植技术的人才输出基地,从大城子镇走出的技术人员身影,近到呼和浩特、包头,远至青海、甘肃。因为番茄品质闻名在外,大城子镇也享有“塞外番茄第一镇”的美誉。

经过20年发展,如今在宁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达到50余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122万吨,居内蒙古之首。其中番茄共有8.5万亩,年产量24万吨,全县番茄总产值约为16亿元。

当地农户也因为种植番茄收入大幅提高,仅大城子镇万亩番茄园区内的2500户农户,户均收入便达到10万元/年,人均收入达3.6万元/年。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金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