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名家梅花奖获得者(晋剧梅花奖获得者武凌云)

晋剧名家梅花奖获得者(晋剧梅花奖获得者武凌云)(1)

我有幸访问了武凌云。

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从艺经历和对戏曲艺术的见解。他对舞台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晋剧表演的真知灼见,滴滴入心,纯真感人。

难忘一番寒彻骨

武凌云出生在梨园世家,父亲武忠师承晋剧须生泰斗丁果仙,为国家一级演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之一。母亲阎慧贞也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晋剧表演艺术家。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武凌云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晋剧。因为即使在家里,也常见父亲戴上髯口,“指手划脚”“吹胡子瞪眼”,常会听到母亲全神贯注低低地吟唱。天资聪慧,悟性颇高,模仿力极强的武凌云,时不时地也会照父母的样子来两下,唱几声。尽管学得很不像样,他也乐在其中。八九岁时,他常跟着大人到剧场里看戏。父母亲在台上演出,调皮、贪玩的他就在侧幕旁模仿。玩累了他就不声响找上一个地方躺上一阵。就这样他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喜欢上了戏曲艺术,对台上那些涂脂抹粉、披红挂绿的演员产生了羡慕之情,朝思暮想地盼望自己也能到台上演戏,让台下的人拍着巴掌为自己叫好。他的艺术之梦大概就是从那时产生的吧。

然而当父母摸透了他的心思,让他真正开始学戏时,武凌云傻眼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舞台上那些有说有笑、又唱又跳的演员,居然还得练拿顶、下腰、拉山膀这些枯燥乏味的动作。特别是练腿功,更让他痛苦难忍。所以练了半年功,他实在不想再练了,觉得宁可出去当乞丐,也比学唱戏好。为此,他几次想向父亲表白自己的想法,但慑于父亲的威严,他没敢说,最终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着练着,左腿摔断过,右手骨折过,还磕掉过三颗牙。在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上洒满了他的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真是“都云艺人痴,谁解其中味”啊!

12岁那年,父亲让他去报考剧团。听说能到剧团了,他甭提多高兴,心想能躲开父亲的责罚,实在是天大的喜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痛痛快快地答应了父亲的要求。但是,那时他还不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更不懂得什么是艺术,为什么要去唱戏。但临行前接过父亲用四元钱买的望远镜时,一股父爱的真诚与温暖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他感受到了父亲的鼓舞和激励,也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期待和嘱托。武凌云考入了太原市碗碗腔剧团,成了一名正式随团学员。那时他的身林还未长成,个子不高,戏剧专业知识更是丝毫不懂。由于条件限制,剧团不可能给他安排专门的老师,当然也就不会给他安排什么重要角色。偶尔分配一个小角色,还常常是不说话或说一两句话。自幼爱戏的武凌云对这些小角色却从不等闲视之,总是紧紧抓住这难得的一丝学习机会,一招一式地学,一字一句地唱,干方百计要把这些被人瞧不起的小角色学好、演好。他清楚地记得,到剧团后演出的第一个角色是现代戏《尹灵芝》中吹冲锋号的小战士,在台上只有几秒钟的演出时间。为了演好这个小战士,他却常常要在台上静静地等候两个小时。不过,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感到厌烦。除完成好自己的演出任务外,他还在刻苦地练,认真地学,不让一刻白白流过。到十八九岁时,他开始演起了古装戏,什么三花脸、武生、小生、须生、老生,什么行当都勇于尝试,用心表演,专心研究。虽说所扮角色还仅仅是一些简单的配角,却使他开始逐渐体会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

天道酬勤是真言

武凌云是一个勤奋的人。在登上舞合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循着别人的路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从未停止。这里首先要提及的是他的父亲武忠、母亲阎慧贞是他的启蒙老师,也是他从小就敬畏崇拜的偶像。

母亲在艺术上的一招一式、唱念时喷口吐字,让他感到神奇着迷,都他产生过巨大的诱惑力。因为家里有父母亲这样两个老师,所以为武凌云在艺术上的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他开辟了一片得天独厚的肥沃田地。在这片肥田沃土上,勤奋的武凌云如饥似地吮吸着戏曲艺术的营养,甚至连父母亲的同辈及其他剧种的名家大师们在艺术上的优长,他也从不放过。因为不识谱,他曾利用录音机来学习唱腔,磁带中父母亲及各剧种老师们的一句一腔,都成了武凌云的引路人。由于天天学、时时学,仅录音机他就用坏过12台。据粗略统计,不同剧种的200多种唱腔、唱段他都能模仿,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在这里,勤奋让他尝到了艺术的甘美,懂得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

他学习《徐策跑城》,这出戏是他父亲武忠先生的代表作,是他父亲多年精雕细刻的艺术结晶。他塑造的徐策让人百看不厌,呼之欲出。因此,武凌云也特别爱演这出戏。每当父亲演出《徐策跑城》时,他都会默默地站在幕条旁观摩父亲的表演。从出场到下场,父亲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及调度步位,他都暗暗地记在心里,到了晚上再把记下来的知识重温一遍,直到记得滚瓜烂熟。对于父亲在剧中的唱念,他也总是一板一眼、一句一腔地学,直到唱出父亲演唱时的味道オ肯罢休。除此之外,为了能演好这出戏,他还向父亲学习了帽翅功、靴子功等功夫。就这样靠着勤奋刻苦的模仿和练习,他终于把《徐策跑城》学到了手,并在20岁那年第一次粉墨登场,演出了《徐策跑城》。这次演出虽然还未抹去模仿父亲的痕迹,但毕竟他是登台演主角的第一步,为此,他兴奋得久久不能平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半。从他顺利演出《徐策跑城》开始,武凌云又先后扮演了关公、杨六郎、唐王等角色。这些角色虽说都有模仿父母亲及戏剧名家的痕迹,但观众对他一丝不苟的严肃台风和扎实的基本功功底还是满意的,因此得到了观众的喜爱。此时的武凌云已经懂得,观众对自己的肯定多半是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与鼓励,甚至含有父母亲艺术光环的映衬,自己还未真正进入艺术的境界。一切模仿都是脆弱的,都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从模仿进入创造,一个演员才有进入自由王国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演艺风格。因此必须从众多的演员身上汲取艺术营养,博采众长,为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准备条件。

引得源头活水来

艺术创造,源自生活与艺术的不断积累和融合。引入生活的活水,戏剧的“方塘”オ会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1985年,随着太原市碗碗腔剧团的解散,21岁的武凌云来到了太原市实验晋剧团。这是一所艺术人才荟萃、生旦净丑齐整的戏曲艺术团体。在这里,他的艺术得到了升华,进入到艺术的创造期。他身材高大魁梧,扮相威武洒脱,唱腔细腻柔美。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先后成功地扮演过关羽、杨六郎、徐策、都市警察等不同类型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艺术天赋和表演才华。他常说:“艺术的长进靠的是多观察生活,多学习.感悟,多借鉴影视人物形象。在感悟艺术规律的同时,注重吸取生活感,从而产生创作灵感。”“生活求真,艺术求美,只有把真和美融为一体,オ能进入戏剧表演至高至上的境界。”武凌云把生活体验作为创造艺术美的基础,然后用戏曲的表现方法进一步去提炼升华,终于塑造出了具有真与美和谐统一的舞台形象。

在《三关点帅》中他饰演杨六郎。武凌云认为,杨六郎高大威猛,为镇守边疆运筹帷幄、用兵有方,究竟该怎样在舞台上塑造杨六郎这一形象呢?又如何用动作表演出杨六郎的心理活动呢?比如表现杨六郎决策的动作,是在原地走一走、背着手绕一圈、捋一捋髯口呢?还是把手放到脑门上敲一敲以示思考?通过他平时观察老人的一举一动,他终于领悟到应该把手放到脑门上自然地弹一下,这样一来表演效果既自然、又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人物在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就这样他把生活中老人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动作揉进了舞台表演,既把舞台上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肢体动作很自然地体现了出来,也把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升华到舞台艺术表演的高度,使生活和舞台表演融为了一体,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同样在三关点帅中,杨六郎在看自己的儿媳妇穆桂英时,“凌云突破了程式化的东西,结合生活中的积累,他的表演是:又想看看位巾帼英雄又不敢正面去看,同时装出老公公威严的样子。他这样出后,果然使杨六郎的形象得到了准确的体现,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在《芦花》中他饰演闵德仁。当闵德仁发现前妻之子闵损衣服内絮着的竟然是芦花时,一怒之下,竟将继妻的爹娘请来家中,要休弃李氏。一霎时闵家掀起了轩然大波。当众人求情闵德仁不允的关键时刻,懂事的儿子闵损突然说出了“宁让母在一子寒,莫让母走三子单”的揪人心肺的至理名言,这使闵德仁十分震惊。在李氏的去留关系到“一子寒”还是“三子单”的面前,他让儿子说服了,但又一时难容李氏。这时武凌云和闵德仁的心情自然地合二为一,全身心地融入了角色。他跳出了戏曲的程式动作,以情驭戏,很自然的把手放在膝盖上,随着剧情的进展起伏及音乐唱腔的变化,时而垂下、时而扬起,时而挥舞、时而动,既随意准确贴近生活,又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因此他的表演获得了观众认可。

再如在《徐策跑城》中他饰演的徐策。这是一位久经官场、疾恶如仇、赤心为国的老者。当薛刚经过十三年的韩山练兵,率人马到京都造反报仇时,消息传来,徐策欣喜若狂。急忙跑步进宫奏本,恨不得立刻请帝惩办奸党张太。这段戏突出的是一位年迈者在舞台上的跑,跑得美不美,真不真,考验的是演员脚底下的功夫。武凌云表演时脚步起伏多变,唱念刚柔相济,以情带音,将蒲剧须生的表演特技巧妙地相糅于塑造剧中人物的过程中。靴子功、髯口功、帽翅功、身段功、眼功、唱功等应用自如,恰到好处。偌大的舞台上,只见他时而白须飘拂,时而水袖翻飞,步履轻捷优美,帽翅翻飞闪晃,表情生动多变。在这一系列的表演中,又无时不让人感到面前的人物是一位可敬可爱善恶分明的老者。“徐策成功的跑城”使武凌云跑出了成绩,跑进了北京,跑到了中国戏剧的最高领奖台上,获得了令同行羡慕的“梅花奖”。即使这样,他仍然谦虚地说:“很多老演员比我强多了,能得到‘梅花奖’只是我比别的演员机遇好,并不代表我的表演有多好。”

这就是谦虚的武凌云,这就是永不满足,永求进取的武凌云,这也正是他在戏曲艺术的大海中不断推陈新的内在动力。他曾说,饰演关云长时,他曾思考过很久。因关公是一个历朝历代都公认的神,因此戏中出现的关羽最难演,只有一双丹凤眼似睁非睁,并没有很多的肢体语言,要塑造这样一个众人心里立了千百年的神,的确不是一个易事。为此他查了许多资料,除了小说、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关羽,就连雕塑作品甚至连环画中的关公形象他也没有放过。通过大量地观察研究,包括关公的坐相、姿势、动作、神态,他都进行过反复的琢磨。在此基础上,他又结合父亲及李铁英老师、李万春老师、厉慧良老师等老前辈指点,终于在晋剧舞台上塑造出了一个义薄云天、人神一体的关公形象受到了观众与同行的肯定。

演古装戏,他没有忘掉生活;演现代戏,他更是从生活中找寻灵感,然后再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舞台艺术中。如在现代戏《路过天堂》中,他饰演一个企业家,当夫妻间出现矛盾时,剧中有个规定情景:就是这个企家在愤怒之下要打夫人巴掌。为此,他曾进行过反复琢磨。这一巴掌该怎么打下去呢?打下去又该如何将手收回呢?这时的他又利用了生活中的积累。他观察到生活中有的可能想打又不能打,然后看看手,认识到不能打,从而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如果是老人,放下手后还会搓搓手、抖一抖等,自己70多岁的父亲有时还会在脸上挠一挠。年轻人、女孩子举手的动作、放手的位置都不样。武凌云通过观察和积累,形象地表现了企业家当时该不该打的矛盾心态,把人物刻画得形象而生动。

武凌云就是这样将艺术与生活紧紧地糅在一起,将生活的积累巧妙地运用到舞台艺术之中,从而达到了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成功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目的。他的艺术生涯就这样一步一步渐入佳境﹣凭借代表作《三关点帅》、《古城会》、《徐策跑城》,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鹏程正举志凌云

在手捧“梅花奖”的领奖台上,武凌云从内心涌出过一股喜悦之情滋滋的令人陶酔。但是当他回到座位上的时候,父母亲“艺无止境”的教诲又萦绕在耳际,额头不由得浸出汗珠。是啊,在戏曲艺术的汪洋大中,他只不过刚刚登上一个小山包,有更多的奥秘需要他去探索。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像往常一样学习学习再学习。

小时候父母亲就曾教导他,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一名优秀的演员更熏要多才多艺。他牢记父母的教诲,除了爱唱戏,还爱唱歌,尤其爱唱蒙古歌,唱起来有模有样,很像那么回事,所以有人说他是“山西的腾格尔”。他会吹箫,会打架子鼓,就是偶尔作一次报幕员,也蛮有风度。他熟悉许多剧种、音乐、唱段,并将其糅入了自己的唱段中,如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及不少原生态的民歌等。

上海世博会上,他在《打金枝》中塑造郭子仪的形象时,就把花脸、武生、老生的步法融合得恰到好处,既有武将的威武,又有龙钟老人的形态在唱腔的运用上,更是揉合了须生、小花脸的唱腔,使观众听起来又像河北梆子又像晋剧;尤其在表演中眼神和唱腔的完美结合,更堪称绝妙。他的表演动静有致,洒脱自如,他始终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表演十分自然、贴切。他的表演风格突破传统戏曲的荏式,与时代紧密相随,具有一定的的代性和社会价值。他还善于捕捉人彻的音乐形象,以典雅清新、柔美目、婉转多变、游刃有余的多种唱腔,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山西是戏曲大省,剧种最多,“梅花奖“演员最多,特技绝活也最多,唯独没有“变脸”这一表演特技。为了丰富晋剧表现手段,为了让山西观众领略“变脸”艺术的神奇,他决心学到这门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国首届戏剧绝活比赛中,他结识了国家非物质文化变脸技艺传人王道正老师。因为武凌云的帽翅功在比赛中赢得同仁们的赞赏,武凌云得到了王道正老师的刮目相看。于是,武凌云趁热打铁,向王老师提出了学习“变脸”的请求。王老师喜欢武凌云对艺术的执着,加之武凌云为人厚道、谦虚恭敬,终于打动了王道正老师,答应认他做弟弟,将“变脸”的技艺传授给了他。后来,武凌云想在电视剧《豫让》中展示这一技艺,终因种种原因此剧没能拍成。

为了让观众喜欢戏曲艺术,武凌云在表演上糅进年轻人所喜欢的东西。如在《玉带传奇》一剧中,他用鼻音将蒙古长调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了里面,从而使演唱体现出了抒情歌的味道。经他这么巧妙处理,观众不仅接受了,而且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之所以会想出这么个好点子,他说:“郭兰英老师最早是晋剧演员,可她后来演唱的《我的祖国》能那么好听感人,就是因为加入了晋剧的味道。再如她唱《绣金匾》时又巧妙地融进了鼻音,所以令观众如痴如醉,久久不能忘怀。郭兰英老师作为一位享誉全国的名家,尚且在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营养丰富自己,我这个后生晚辈理所应当这样做。"原来武凌云的演唱是在研究各种唱法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把别人的演唱风格巧妙地运用到自己唱法中的结果。他演唱的晋剧既不失前辈留下的艺术精华,又饱含着一股清新的时代气息,观众听了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的这种演唱风格,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想见,他的这条道路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辉煌!

德艺双馨润良才

武凌云成功了,武凌云出名了,成了晋剧舞台上的名演员,不少人还称他是著名晋剧演员。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自他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后,社会上一顶顶桂冠送给了他,诸如: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太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太原市委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太原市青联艺术团团长…………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有这么多荣誉,甚至连他那望子成龙的父母亲也没有想过。不过,武凌云没有乱了方寸,他知道名演员并不等同于艺术家,以上头衔充其量是对自己以往成绩的肯定和鼓励,自己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有不小的距离。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胸怀凌云志的武凌云深知,成名仅仅是艺术圈内人的最普通最常见的一般追求,攀登艺术高峰,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对艺术有新贡献、被人民群众公认的艺术家,才是自己奋斗的目标。

为此,他遵循“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信条,为了演好一出戏,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他曾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学前人的技艺而不被其束缚,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在所扮演的角色中,他不满足于仅仅把人物演活,而是在学演过程中将这些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忠义、报国、舍己的品质,也当成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慕名而来的青年求艺者,他从来不妄自以师自居,而是以平辈赤诚相待,倾其所知相授之。对于团内的同行,他更是以朋友兄弟相待,从不以“角儿”自居。也许是基于这些原因,和他相处朋友很多,就连濮存昕、张凯丽、张继刚等不少全国知名的艺术家也成了他的好友。他喜欢交友是为了拓宽晋剧天地;他喜欢读书,是为了艺术上的更加成熟,寻求丰富的营养,也为了理解人物,塑造人物,创造更有分量的艺术形象。他是在遵循孔老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之训言,在向朋友学习。

多年来,不论寒冬酷暑,他都活跃于山西的各个城镇村落,为喜爱晋剧的基层群众带去精神食粮,也为推广普及晋剧艺术而不遗余力,把为老百姓演出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

武凌云的精神感染了很多年轻人。因为他的多オ多艺,他们从认识他到熟悉他所唱的晋剧,从而喜欢上了晋剧。如今戏曲艺术正在逐渐衰退,他认为更应该去培养孩子。他常常说,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却不知道晋剧呢?因此需要真正的把戏曲艺术推广到校园中去,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让孩子们去认识,オ可能弘扬晋剧艺术,弘扬山西文化。

(文.贾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