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水网建设规划(谋划60项重大项目)

开栏的话湖北因水而兴、因江而盛,是我国长江流经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生生物基因库,战略地位特殊,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的特殊使命,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省级水网建设规划?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省级水网建设规划(谋划60项重大项目)

省级水网建设规划

开栏的话

湖北因水而兴、因江而盛,是我国长江流经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生生物基因库,战略地位特殊,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的特殊使命。

自古治荆楚必先治水,治水工作在湖北发展大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并提出科学谋划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水利部8月中旬下发通知,确定湖北入选全国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

全面宣传好荆楚治水、兴水工作,省水利厅联合湖北日报共同开设《水润荆楚》专刊,聚焦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围绕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等,书写好新时代荆楚大地上的治水、兴水篇章。

湖北日报讯 (记者艾红霞、通讯员孟梦、罗颖)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省政府近日批复同意《湖北省“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总投资8600亿元,谋划重大项目达60项,其中洪涝通道畅通及滞蓄工程20项、重大水资源调配工程25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11项,智慧化建设工程4项。

据介绍,水利部近日下发通知,确定广东、浙江、山东、江西、湖北、辽宁、广西7个省(自治区)作为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鼓励7地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力争用3到5年时间,在先导区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创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规划》以长江、汉江、清江、洪湖、梁子湖等自然河湖为基础,以引江补汉、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要引调水工程为通道,以三峡、丹江口控制性水库及洪湖等重要调蓄湖泊为节点,以江汉平原为重点区域,构建“三江多支贯通、百库千湖联调”的现代水网总体布局,力争将湖北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洪水平安走廊和长江大保护下的中国生态“绿心”。

《规划》围绕实现防洪排涝减灾、水资源统筹调配、水生态保护修复“三大功能”,明确筑牢防洪排涝网、织密水资源配置网、打造生态水网、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四项任务”,到2035年,“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基本建成,与国家骨干水网互联互通,全省骨干水网格局基本形成,市级、县级水网加快构建,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湖北水资源禀赋优厚,全省江河干堤长度、大型水库座数、大型排灌泵站装机容量、分蓄洪区数量和容积均位居全国首位,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江多支贯通 百库千湖联调

——访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

我省江河湖库众多,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治水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图为雄伟的三峡大坝。 (视界网 郑家裕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孟梦 黄绪臣

水者,万物之本源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治水作出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做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等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治水兴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科学谋划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今年6月,《湖北省“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水利部审核的省级水网规划,今年7月,《规划》获省政府批复。近日,水利部下发通知,确定湖北等7个省(自治区)入选全国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

《规划》明确,我省着力实施四项水网建设任务,构建“三江多支贯通 百库千湖联调”的现代水网。

如何紧紧围绕湖北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巩固和支撑湖北水网在国家水网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和战略定位,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此访问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

关键词

筑牢防洪排涝网

问:自古荆楚多水患,湖北将如何筑牢防洪排涝网、确保江河无虞?

答:治荆楚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省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湖北现代水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区域极端和突发水事件风险不断加大,洪涝灾害呈多发频发趋势,湖北洪涝灾害防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如何筑牢防洪排涝网?《规划》明确,在长江流域防洪体系总体布局下,以流域为单元,以重点城镇、工业园区、耕地、重要基础设施为保护对象,以长江、汉江、清江及其他重要支流为骨干排洪通道,以蓄滞洪区、大中型水库、重要湖泊为主要蓄滞洪场所,畅通洪水通道,增强洪水调蓄能力,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加强重点易涝区治理,构筑“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排涝格局,坚决守住流域安全的底线。

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以安澜长江武汉都市圈建设为重点,通过长江、汉江干流堤防提质增效,畅通骨干防洪通道;优化蓄滞洪区格局,有序推进荆江、武湖、涨渡湖等国家级蓄滞洪区建设,适时推进西凉湖、白潭湖蓄滞洪区工程;顺应江湖关系演变规律,开展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补齐四湖流域、华阳河流域等易涝区防洪排涝短板;系统治理东荆河、汉北河等排洪通道;全面提升重要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武汉、黄石、荆州等重点防洪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治涝标准,提升排涝效率及应急能力。

关键词

织密水资源配置网

问:湖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将如何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答:多年来,围绕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湖北大力推进“蓄、引、提、调”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大幅提高供水保障程度。

根据《规划》,我省将坚持节水优先的重要方针,把握空间均衡的总体要求,满足优水优用的合理需求,构建以江汉平原为核心,以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工程、引江济汉、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清江引水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骨架,以百库千湖为调蓄结点,稳定可靠、多源互补、高效调控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到2035年,湖北省节水水平基本达到长江流域先进水平,全省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下降5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9年下降3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以上,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

优化水资源配置。按照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统筹工农业用水等需要,充分结合并发挥江河、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堰等的供水能力,到2035年,全省骨干水网供给调配体系基本形成,供水能力达到450亿立方米以上,新增供水量46亿立方米左右。随着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建设,鄂中及鄂北等重点缺水地区用水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在水资源配置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将加快推进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清江引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实施一江三河、鄂中丘陵区、大别山南麓、引隆补水、鄂东南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区域水网输配水“主通道”,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型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织密水资源配置网,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关键词

打造生态水网

问:如何通过现代水网建设,系统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答:湖北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全国重要种质资源库和水生生物基因库。

将依托湖北省“百河千湖”的水系脉络,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长江、江汉、清江绿色生态带为基础,建设30余条骨干河流生态廊道,构建五大水系连通网络,建立以江汉平原十大湖群为引领的湖泊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形成“三江两库四屏多廊千湖”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

实现江河湖库生态连通。《规划》以省水资源配置大水网骨干格局为依托,统筹协调蓄泄、灌排等功能,以长江、汉江、汉北河、通顺河、四湖总干渠等河流水系为骨架,以长湖、洪湖、斧头湖等重要湖泊为节点,重点构建汉北、汉南、四湖、鄂东南和鄂东北等五大水系连通网络,恢复河湖水力联系,修复水网生态环境。

建设河流水系生态廊道。以长江、汉江、清江以及府澴河、内荆河等38条重要入江支流为主要对象,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要任务,坚持水陆统筹、水岸联动、水绿交融,加强系统治理,形成水清岸绿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保护与修复湖泊湿地生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各要素,将湖泊湿地周边乃至整个流域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方面,以丹江口、三峡水库国家水源地水源涵养和库滨带系统治理为核心,以武汉、襄阳、宜昌等重点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长江、汉江、清江千里绿色生态带建设,系统开展洪湖、梁子湖、长湖等重点湖群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将湖北建成中国“生态绿心”。

关键词

建设数字孪生水网

问:数字赋能是新阶段治水的必然要求,湖北将如何加快推进水网智慧化建设?

答:经过多年发展,湖北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方面正在积极探索。

我省以水利感知网、水利信息网和水利云为基础,以数字孪生平台为支撑,构建“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智能分析、精准‘四预’、智慧调度、调控有序”的数字孪生水网,实现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的“两极融合”。

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物联感知网、工控网、信息网、云平台等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信息感知向水流、水空间、水工程、水管理拓展。到2035年,新建各类水文测报站1800余处、取用水监控站2300余处、图像(视频)监测站近3200处,调整现状水文站30余处;积极推进无人机、机器人、北斗卫星、AI视频等监测应用和水利感智终端智能升级。

建设数字孪生平台。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利用三维仿真技术,对河湖、水利工程、水利治理管理对象、影响区域等物理流域进行数字映射,利用模型平台和知识平台实现智慧模拟、仿真推演,支撑水网业务应用。

强化智能调度与风险防控。围绕防洪矛盾突出的骨干河湖、大型水库及国家级重要(重点)蓄滞洪区,构建长江、汉江、清江等省级水网中38个流域洪涝风险智慧防控系统,为水工程联合调度提供科学决策。

在现代水网智慧化工程领域,重点推进智慧江汉平台提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汉江中下游水工程联合调度系统、湖北省重点流域洪水风险防控系统和省级河湖智慧应用提升工程建设。

申报专项债券 争取信贷资金

引入金融“活水”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湖北日报讯 (记者艾红霞、通讯员孟梦、白怀杰)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的部署,省水利厅全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在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指导各地一手抓政府专项债券申报,一手抓金融信贷资金争取,想方设法增加水利建设投入。

今年以来,全省水利项目申请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总规模超过50亿元,项目达40余个,同比大幅增加。将于今年底竣工的洪湖市西部中心水厂新建工程,总投资3.12亿元,洪湖市政府筹措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的同时,争取发行地方专项债资金1.9亿元,占总投资的60%。

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为深化政银合作,争取信贷资金支持,省水利厅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长效对接机制,明确金融支持水利项目的范围、重点、政策、方式等。今年以来,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国开行湖北省分行、农行湖北省分行已累计投放水利贷款175亿元,同比增加59亿元,水利贷款余额比年初净增133亿元。国家重点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蕲水灌区新建扩建工程,总投资15.06亿元,获得农业政策性银行授信7亿元,已投放贷款3.03亿元。

抢抓国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省水利厅梳理了全省在建及拟开工建设水利项目融资需求清单,共梳理项目373个,并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将需求清单发布各金融机构开展融资对接。

国家启动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申报工作以来,湖北水利共申报储备35个前期工作相对完善、开工建设条件相对充分、有一定投资回报率的水利项目,申请金融工具(基金)支持金额75.68亿元,已获批10.99亿元。

湖北“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在全国推广

省水利厅在水利部新闻发布会上交流经验

湖北日报讯 (记者艾红霞、通讯员谢奇)水利部近日召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湖北省水利厅通过视频形式出席会议,并就湖北在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成效答记者问。

近年来,湖北省全力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提出的“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在全国广泛推广,探索的“建大、并中、减小”理念被水利部确定为“十四五”农村供水建设要求。

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供水工程数量从2015年的100余万处减少至目前的22.9万处,其中规模水厂814处,服务78%的农村人口。“十四五”时期我省还将规划建设各类供水工程561处,可惠及2058万人,力争将规模水厂服务农村人口的比例提高到85%。

“十四五”头三年,湖北重点实施79个农村饮水提标升级补短板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计划改善1000万农村人口供水水平,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改善471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优化工程布局、提升工程品质,湖北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和施工,优选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强化建设进度和质量管控,使新建规模水厂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我省在供水工程管理上重点深化体制改革,要求各地推行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等管护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县级城乡供水或农村供水公司,对县域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一体化管理。目前全省已有25个县市实现城乡统管,23个县市打造智慧供水平台,308处水厂实现关键参数动态监测、全要素智慧管理。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