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未来三年不要做五件事(马云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

马云未来三年不要做五件事(马云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1)

& 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孩子走向更远? &

作者|千寻

2017年2月3日

澳大利亚 纽卡斯尔大学

来自中国杭州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在纽卡斯尔大学设立了名为Ma-Morley奖学金计划——这笔2600万澳元(约1.3亿人民币)的奖学金,是纽卡斯尔大学从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捐赠。

马云未来三年不要做五件事(马云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2)

和我们熟知的捐赠不同,马云并非毕业于纽卡斯尔大学,与该校也没有商业上的合作。谁也没有想到,这笔奖学金设立源自一个三十多年前的际遇。

三十多年前的杭州西湖湖畔,少年马云结识了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Ken一家,这一家人为马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而第一次纽卡斯尔之行的29天,成为了马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那之后,马云的思维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他日后创建阿里商业帝国,改变中国埋下了伏笔。

说实话,网上关于马云的报道真是太多了,看得人有点审美疲劳,而且,大多关于他的报道都充满了我不太感冒的“可复制的成功学”味道。唯独这个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的故事让我看完后很有感触。

第一直觉就想到了BBC拍的那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56UP》,记录了14个孩子的人生,跟踪拍摄每七年一次,从7岁开始,直到56岁,在几十年的岁月里我们窥见了一个人成长的秘密,唏嘘不已。

这个故事有些相似,它从少年、青年到中年,几乎贯穿了马云的大半个人生,抛却如今马云身上的光环,仅从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孩子不一样的成长轨迹。

所以今天,我想掰的不是成功励志学,而是希望通过对这段贯穿一个人少年、青年到中年的经历进行梳理,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孩子走向更远?这也是我们在教育中不断叩问自己的问题。我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比我们走得更远。那么,到底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人走向更远?到底该给予孩子什么,他才会成为他所期待成为的人?

自我意识·一个重要的基础

让我们把视线切换到三十多年前:

1980年7月1日

中国 杭州

1980年7月1日,十多岁的马云像往常一样骑40分钟自行车到杭州西湖区附近找老外练习口语,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西湖区周围有很多外国游客。

1980年7月1日,来自澳大利亚的莫利一家作为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组织的代表团一员来到杭州,父亲肯·莫利是一位刚刚退休的电气工程师,母亲叫朱迪,他们有三个孩子—戴维、斯蒂芬和苏珊,一家人正在西湖边闲逛。

“你好,我叫马云。我刚刚开始学英语,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

“你好,我是Dviad,这是我的父亲Ken,这些是我家人。很高兴认识你。”

……

多年之后,Dviad回忆:我们在公园里玩,这时候,一个男孩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他想要锻炼一下自己的英语口语,他大方的介绍了自己,我们互相聊天,约定之后再来这个公园碰面。

这个男孩就是马云。一场绵延几十年的友谊就此开启。

少年马云,用三件“自己”做的事开启了这段不平常的人生经历:自己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每天坚持骑自行车到西湖区找外国人练口语;自己主动走上前去和Ken一家打招呼,聊天。

这三件事说来简单,细看却不简单。

首先,自己主动喜欢一门学科,愿意在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自学精神不简单。

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排名靠前的孩子中,努力多源自两种情况:一是压力所迫。来自学校和家长的严格要求,让一部分听话的孩子强迫自己去努力。二是优胜感所需。部分孩子在取得一次或几次排名靠前的成绩后,获得了外界认可,为了保持优胜感,他们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去维系成绩。

不论是迫于压力还是保持优胜感,都是一种“圈子思维”,在乎圈子内的标准,努力让自己更符合标准。

但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孩子,他会主动学习,基于内心探索的学习,这是开拓式思维,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带着问题找答案,不在乎标准,于是跳出了标准。

少年马云没有把大量时间花在背音标、记单词,而是花在每天骑40分钟自行车到公园找外国人闲聊上,在当时的教育标准看来实在不靠谱。促使他跳出标准的,是他的自我意识。

其次,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不简单。

今天的孩子在这方面或许已改善很多。但背景切换到80年代的中国,那时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遵循着诸如“长辈不动筷,孩子不能吃”一样的规矩,这些规矩无不塑造着被动型人格,被动型人格不需要自我意识,只需要遵循别人制定的规则。

少年马云主动大方与人交往,这种坚持的主动让一次际遇变成几十年的友谊。形成他这种性格的,恰恰是难能可贵的自我意识。

三件事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一个自主意识上。让我们不禁思考:自我意识对孩子的意义有多大?一个具备了自我意识的孩子,才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他才能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获取到书本之外更有价值的东西。

坚毅的品质·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西湖际遇之后,马云和Dviad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和笔友,定期写信给Dviad和他的父亲Ken。Ken会细心纠正马云那些错误百出的信件,帮助马云更好的学习英语。

1985年,Ken向马云发出了邀请:年轻人,来澳大利亚看看吧。

要知道,当时连拥有一张护照都是稀奇的事,Ken鼓励他:试试看,说不定你就能拿到护照呢。

21岁的马云很不容易的拿到了护照,之后等待他的却是一连串签证被拒。当时赴澳签证还没有旅游签证,只发给政府公务、探亲或留学等用途,马云连续7次申请签证都没有成功。

这时候,他住在北京一个地下室,带的钱也快花完了,梦想看起来就要泡汤。

为了促成马云的这次旅行,Ken去了纽卡斯尔市政府,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电报说明情况。

马云没有放弃。他再次来到大使馆,看见一个老外就直接跑上去:“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希望能申请到签证,我想跟你认真的谈一谈。”

“你想谈什么?”

“我已经被拒签了7次,等了一周。我已经没有钱只能回去,但至少得让我知道为什么被拒绝。”

这个人坐了下来。马云跟他讲了那个故事,他是如何在西湖边遇到Ken 一家的,他没有钱,在澳大利亚没有亲戚、朋友,但就是相信这个缘份,就想去澳大利亚看看。

这个人最后说:“你真的想要这个签证吗?我5分钟后给你!”

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旅行,也正是这场旅行真正的改变了马云的人生。而促成梦想实现的,是一种不轻言放弃的品质。

马云未来三年不要做五件事(马云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3)

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 Angela Lee Duckworth 在2013年的TED演讲中将这种坚持自己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轻言放弃的品质定义为:坚毅,Grit。

马云人生经历中这段小插曲展现出的坚毅品质的价值,让我们不禁思考:

以往,我们的焦虑源于一个假设:未来的竞争是以智商为代表的认知技能的竞争。然而这种假设很勉强,因为它所描述的世界是“线性”的:学习知识、增加技能、获得学历、考取证书……所有这些,都是给孩子线性跑道增加筹码。但孩子需要面临的未来世界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世界,它是复杂多元的,它的评价体系已经发生了改变:决定孩子能不能走向更远的重要因素,将不仅仅是给孩子灌输多少知识、获得多少技能,还有很重要的性格特质,比如坚毅。

不受限的思维·一个突破自己的契机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马云再次回忆自己的纽卡斯尔之旅,说道:在纽卡斯尔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也从未离开过中国。但来澳大利亚改变了太多过去的认知,我开始觉得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在那接下来的十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Ken一家为马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而纽卡斯尔之行则彻底改变了马云。在那之后,马云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

马云未来三年不要做五件事(马云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4)

这次旅行对马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不受限的思想方式,让他走向更远的,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不论是自我意识还是坚毅的品质,它们在量变中慢慢发酵,最终也是为了迎来思维方式升华的质变。

关于不受限的思维,最有代表意义的非苹果莫属。苹果标志性的产品,几乎都源自乔教主不受限的思维方式。第一台使用漂亮印刷字体的MAC电脑,源自乔布斯早年的书法学习;能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的ipod源自乔布斯对音乐的热爱;苹果第一台触摸屏手机,其化繁为简的设计理念源自乔布斯对极简主义的理解。

用不受限的思维方式去看事物,去除了功利化,超越了常规,那些看似无用无厘头的东西,最终在一个时间节点上,汇聚成价值。

反观我们的教育,关注点却一直在“有用”上,仿佛只有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才能打造孩子的成功人生。事实却是:不论培养性格还是塑造品质,说到底我们要实现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升级,这是让一个人走向更远的决定因素。那么,打开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具有不受限的思维真是特别重要。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世界那么大,一定要让孩子去看看。

马云未来三年不要做五件事(马云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5)

在纽卡斯尔的捐赠仪式上,马云说了一段话:我学到的是,你在书上学到的,父母告诉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这个世界太有趣,这个世界太独特了,你需要自己去体验,你要用你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这段话,回答了我们文章之初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孩子走向更远?

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使他前行;

是坚不可摧的信心让他懂得如何面对挫折;

是开放的思维引领他走向了更远处那未知的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