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截源与管控双管齐下)
当红火蚁仍在中国泛滥成灾之际,另一知名入侵物种小火蚁近日也现身中国。据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相关研究,首次在中国大陆记录到小火蚁的野外种群,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学术期刊《农业科学学报(英文版)》上公开发表。
同样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举的最具破坏力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小火蚁具有同红火蚁相近的破坏力。17年来我们已深刻感受到红火蚁惊人的破坏力,这种2004年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入侵物种,持续威胁中国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畜健康、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已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红火蚁在12个省区市的534个县(市、区)发生632.1万亩,比上年增幅11.3%,扩散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受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外来入侵物种往往带来多种复杂且多变的危害。除了小火蚁和红火蚁,我们熟知的小龙虾、福寿螺、水葫芦、互花米草等均是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如现今4-6月正处于繁殖期的福寿螺,一旦暴发,水稻一般减产7%~15%,严重时高达50%甚至绝收,可见,外来物种入侵很可能威胁粮食安全。此外,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还有:生物安全,如减少生物多样性甚至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安全,如防控过程中的农药污染;资源安全,如外来病原体和昆虫危害森林植被造成的巨大资源流失;人类健康安全,如红火蚁叮咬人类后形成红斑,甚至可能产生过敏性休克;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的威胁进而有可能引发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
在当下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维护生物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更有必要对外来物种的入侵,做到科学有效的防范与管控。
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国际贸易、航运、旅游等方式无意带入;二是由于农事生产、科研需要、宠物饲养等方式有意带入;三是风力、水力、动物携带等自然传播。
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入侵之前要截源,入侵之后要管控。
首先,立法监督外来入侵物种的安全管理。我国目前还没有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项法律,但已在其他法律中作出相关规制,如《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将涉嫌犯罪;《生物安全法》规定“国家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清除以及生态修复等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此外《野生动物保护法》《农业法》《畜牧法》《种子法》《动物防疫法》等也有相关规定。
其次,形成统筹联动的防治体系。一是防重于治,在源头上通过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提高口岸检疫、查验与执法水平,重点防范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产生的生物入侵风险,并加强对引进物种资源的隔离与监管;在机制上结合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2021年联合发布的《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和部际协调机制,定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普查与摸排工作;在管理上已陆续发布4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制定《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整体提升了生物安全的管理水平。二是防治结合,入侵后要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的防控方法,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已入侵物种进行“一种一策”精准治理。
第三,加大科研投入助力技术攻关。一是通过科学研究建立一流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系统、风险评价体系、防控技术体系等,形成全链条的基础研究综合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一体化的网络信息系统;二是积极引导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如将入侵植物加工制作成禽畜饲料、肥料、染料等完成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同时积极推广科研成果的运用与示范;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实现生物入侵的资源共享,通过对国外入侵案例、控制技术等的科学研究,做出结合国内的预判性研究。
第四,广泛普及知识提升全民防范能力。在已记录的外来入侵植物害虫中,多数为无意带入而入侵,因此公民的认知水平与防范意识对于阻止外来物种入侵非常重要。应当向公众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种类识别、入侵危害、防治措施的科普教育与宣传,逐步建立公众生物安全防护的道德规范,有效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使每个人都意识到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效避免由于相关知识缺乏导致的盲目带入或盲目放生。防治外来生物入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我们每一个人的微小行为都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实现全民意识的提高才能筑起有效防范的第一道防线。
作者:王辉健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讲师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