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探寻苍穹叩问初心)

探月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探寻苍穹叩问初心)(1)

中秋节,送块月饼给“玉兔”。郑诚绘

探月工程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探寻苍穹叩问初心)(2)

工作中的张滢。被采访者供图

昭昭之宇,浩瀚无垠;日月盈昃,森罗万象。嫦娥奔月的神话家喻户晓,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人类探索太空的愿望。如今,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已经进入第16个年头。中秋佳节,“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在月亮之上默默“遥望”地球。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从“玉兔一号”到“玉兔二号”,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有江苏元素的助力。

“嫦娥四号”总设计师:

月球背面“闪耀”的国旗真美

9月7日5时50分和4时12分,“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已经顺利完成第九月昼科学探测工作,再一次进入“梦乡”。“玉兔二号”已经超过了它的设计寿命,对多个探测点开展了定点探测工作,截至目前累计行驶284.661米。

嫦娥四号探测器、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南航1988级校友孙泽洲一直在紧张工作中。他希望“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面上走得更长、更远。

“嫦娥”和“玉兔”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在荒芜的月球上,“嫦娥”和“玉兔”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

9月1日晚的《开学第一课》上,孙泽洲携团队作为“玉兔”的师傅们登台,他的讲述,让屏幕前的无数观众心驰神往。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希望能向学生们传递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1月11日,“嫦娥”和“玉兔”在月球背面完成互拍。照片一出,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它俩胸前的五星红旗,也是迄今唯一在月球背面“闪耀”的国旗。

身处月球的“嫦娥”和“玉兔”,完全暴露在强紫外线和严酷环境之中。为了让它们身上的国旗不褪色,“嫦娥人”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制作国旗的材料和工艺,还进行了上百次的调色和比对,完美展示了“中国红”和“中国黄”。而这,只是整个庞大研制工作的一个缩影。别看“嫦娥”和“玉兔”个头不大,但它们身上有300多套设备,几万个元器件,每个产品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孙泽洲分享了“嫦娥四号”研制背后的心血和努力,他坦言:“认识一个新的事物就是试错的过程,但航天事业却不会给你很多机会去试错。”在研制“嫦娥四号”的过程中,除了对中继方案的反复尝试,团队还面临信号品质的问题。历经多个环节寻找原因,二三十人没日没夜奋斗一个礼拜,才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我们并不是简单重复国外的经验,我们有自己的特点和技术,有自己的创新,所有的过程都是通过实干来实现的。”孙泽洲说。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江苏人:

在“月城”见证“嫦娥奔月”

提起中国的探月工程,不得不提中国西南边陲重镇西昌。西昌素有“月城”之称,因月色之美而闻名。这座美丽的中国西南小城见证了嫦娥一号至四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在每一次“嫦娥”奔月与“玉兔”月球车的背后,有不少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江苏人。

中秋节前的一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滢回到家乡南京出差。在此之前,张滢有6年的大年初一都在单位值班,5年没有回过南京。“这次回来,大家一起吃了饭,我见到了外公外婆,我想,这也算是我提前过中秋节了吧。”张滢说,回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家人在一起,陪着外公外婆说话,推着轮椅带外婆一起出去走走看看。

张滢工作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地处距西昌市区70多公里的大凉山深处,大家称外出叫“进城”,回到场区叫“进沟”。每年中秋节,张滢和同事们基本在沟里度过。中秋节当天,张滢和同事们会一起吃月饼。吃完之后,立马又继续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张滢见证了“嫦娥”的一次又一次奔月,“嫦娥”“玉兔”也见证着张滢的一步步成长。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当年张滢刚刚大学毕业来到西昌卫星发射测试站;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当时张滢负责火箭低温燃料化验工作;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顺利升空,张滢从事气象保障中的情报工作;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张滢已经成为场区一线的气象保障组组长。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每一次发射任务都至关重要,代表着祖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使命保证好每一项发射任务成功。”为了更高效地从事工作,张滢明白强健体魄的重要性。

正常情况下,每天早上5点左右,张滢在朋友圈发出当天的晨跑记录。因为白天工作繁忙,每天早上3点50分,张滢雷打不动起床,出门长跑5公里以上,完成拉伸运动后在朋友圈“打卡”。“我在月光下晨跑,每天仰望天空,看着月亮阴晴圆缺,月儿也照着我不断前进。”张滢说,“每一天,只要我睁开眼睛,就都是奋斗的一天!”

江苏民营企业家:

为探月工程助力,我自豪!

江苏不仅为中国的探月工程输送了一批批人才,江苏制造也助力“嫦娥奔月”。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江苏中小民营企业在航空航天产业中崭露头角,为国争光。

“嫦娥”带着“玉兔”奔月,离不开火箭的助推。在火箭的捆绑、运输过程中,想让这个庞然大物“动”起来,都离不开吊装工作,被广泛使用于中国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中的吊装带来自江苏。

又到中秋月圆时,江苏天华索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贵又要和小孙女说起嫦娥奔月和月宫中玉兔的故事了:“你知道吗,在月亮上也有一只小兔子,爷爷也为这只小兔子登上月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江苏天华索具有限公司参与制定两项国家高分子吊装带行业标准,拥有吊装带生产过程中的4项发明专利。天华索具因此成为中国航天工程的材料供应企业之一。王宏贵告诉记者,用于探月工程的吊装带有着更加严苛的工艺制作标准。与传统的钢丝绳索具相比,吊装带具有强度高、耐磨损、抗氧化、抗紫外线等多重优点,同时质地柔软,不导电,无腐蚀(对人体无任何伤害)。一根直径几百毫米的吊装带可以轻松吊起一千吨的庞然大物。

“当前,我们的产品95%以上用于出口,也就是说,全世界的航天城里都可以看到来自江苏制造的产品。”王宏贵自豪地说。

只要知道中国火箭即将发射升空,王宏贵一定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我们的产品哪怕只是在电视镜头中一闪而过,足以让我心潮澎湃。作为一名中国人,自己能为中国的探月工程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真是太好了!”王宏贵说。(沈峥嵘 叶 真 杨频萍)

记者手记 >>>

探寻苍穹 叩问初心

“玉殿琼楼,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秋空朗朗,皎月高悬,人类从未停止对太空的探寻。

今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浪潮跌宕,一方面,科技为人类的想象力筑起一架梯,带领我们领悟新知,瑶台不再触不可及;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类越发忙碌而无暇仰望星空。

探索太空宇宙,既是打开人类认知边界的延伸,更是人类向内拷问自身的追问: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浩瀚宇宙中,人类如何借以尘埃般渺小之存在追寻永恒?科技引领我们走进星河宇宙,却尚未解开所有的未知与谜团;人类可以搭乘飞船到达月球,却时常无法抵临身边人心中的宇宙;科技不是人类的主宰,人与人不该变得疏离、异化。当我们越是追着科技向善、科技人本的本质与初心,通向未知世界的道路就越是澄明。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夜深人静,一壶清酒,几道佳肴,或亲友在侧,或独自一人;我们都可以暂时逃离网格化的生活,在忙碌中稍事停留、亲近自然、叩问内心,享受美好的人类本真情感。

俯仰之间,科技浪潮奔涌,人类初心不变,这是最好的月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