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和性本恶的区别(人之初性本善与人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性本恶,被专家教授误读的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一段都在劝早学、劝早教。没有讲善恶的。只有“性本善”一个“善”字似乎与“善恶”有关联。

人之初性本善和性本恶的区别(人之初性本善与人性本恶)(1)

人之初性本善和性本恶的区别(人之初性本善与人性本恶)(2)

《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指明如木下之根为“本”字之范式。

性本善也就是说,性之根有一种被争着言说表之达吉祥美好事物存在。

人之初,性本善即是讲每个人的本性之中都有一种被争着言说表之达吉祥美好事物存在。或者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种被争着言说表之达吉祥美好事物(本领)。就这一点所有人都是相近的。但因为所习便使(本领)相差多了。只是劝学的说辞。

现在有小学没学好的大学教授望文生义,大谈性善、性恶之论。此乃郢书燕说。善恶乃相对之说,狼吃羊对羊来说是恶,羊又没有招惹狼,怎么就可以被吃了呢。毫无疑问狼是恶的。但对狼来说不吃羊就可能会被饿死,吃了羊才是善。而人阻止了狼吃羊。就是善了吗?人阻止了狼吃羊是为了自己能吃到羊。对狼来说没有吃的就会饿死,这是恶行。对羊来说终究要被人吃。这人的行为也是恶的。

善恶是一个复杂的观念,对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讲述自己都不太明白的问题。那么就是在胡扯。三字经是启蒙劝学之文。都是最基本的常识。怎么可能告诉你,你本身是善的。不学习就变会恶。这个世界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多了去了。难道他们都是恶人?坏人?显然这是错误的。而这个错误是来自理解错误。教授在此人之初进行善恶之说,只是在扯蛋。误人子弟。

这里有一个迷思,就是善与恶的对立。非此即彼是二维思维的思维模式。中文是多维思维的,所以中文的善不一定与恶对立。《前汉·礼乐志》安上治民,莫譱于礼。移风易俗,莫譱于乐。《师古注》:“譱古善字”。《说文解字注》:“譱,从誩⺸此与義美同意。我部曰:義与善同意。羊部曰:美与善同意。按羊、祥也。故此三字从羊。”。所以“善”的本义从美与義相与比述去理解。

善的本义是:高明的、良好的。如:善策、善本。

衍义:引申指“擅长,长(cháng )于”。如:善辞令、多谋善断。

衍义:引申指“好的行为、品质”。如:行善。惩恶扬善。

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这样理解:人小时候都有一种天生慧根。这种天性美好所在都是值得夸耀的所在。

性相近,习相远。这种天生慧根每个小朋友都有。但是因为学习与不学习的缘故。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进行教育使之学习。那么他的慧根就转移消失了。

教之道,贵以专。教育的方法在于专一。学有所长。

三字经这样解释非常顺畅通达。根本没有晦涩难解之处。而且容易理解。

至于荀子所言人性本恶是不一样的。善恶是相对而言的。

《说文解字》:“惡,过也。从心、亞声。”。

心、亞两范式叠加:丑陋、不良、耻辱、凶疾、以及损毁害人之行犹不善之心有人憎恨之过者是惡字之范式。

人之初性本善和性本恶的区别(人之初性本善与人性本恶)(3)

相对君王而对应的人性就如面对吃羊的狼。人想吃羊,狼也想吃羊。对于羊来说人与狼都是恶的。对狼来说人是恶的。对人来说狼是恶的。人是自由的。自由的人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人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是恶。自由的人不自私是高尚的。问题是他凭什么要对你高尚?在高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只能以人性是恶的来推想。不防备狼,就很容易被狼所伤害。荀子所言人性本恶是指要防范,不要大意。人是最善变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