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腐朽的大学生活(我与红砖大学图书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欢迎进入腐朽的大学生活(我与红砖大学图书馆)(1)

利兹大学校园。

在利兹读研的时光,大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这所兴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学,与其他五所“红砖大学”一样,坐落在以工业革命而闻名的城市市区。与传统的英式大学钟爱小镇风光不同,利兹大学可谓“大隐隐于市”。

与其说在这里读书是闹中取静,倒不如讲是别有洞天的图书馆将我们带入了“世外桃源”。在利兹大学,学生常去的图书馆主要有两座,一座是布拉泽顿图书馆、另一座是爱德华·博伊尔图书馆。布拉泽顿图书馆是利兹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图书馆,有着与大英博物馆相仿的圆顶。在图书馆入口上方,是利兹大学的校徽和一句拉丁文校训“et augebitur scientia”,意为“知识将会增长”。爱德华·博伊尔图书馆则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建筑外观与校内其他教学楼并无明显差异,这栋建筑的每一层楼都有很多大窗户,若是阅读时抬头一瞥,窗外云卷云舒尽收眼底,也是一件美事。

有时我坐在图书馆里,会在览景时脱口而出几句中国诗词。甚至有那么一刹那,忘记了自己还身在异国。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让我仿佛读懂了利兹大学副校长余海岁教授——一位来英30余年的诗人——笔下的诗句。他写道:“天边游子,心中反复吟唱乡愁永恒的歌谣。”

在图书馆里,除了完成日常功课与毕业论文的撰写,我还阅读了不少社会学家的著作,安东尼·吉登斯就是其中之一。身处英国,研读一位英国社会学家的作品,或许会感触更深。我觉得,在英国读英国思想家,对其很多理论与观点更能做到“与作者对话”。毕竟,思想从来不会凭空产生,是搭建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上的。

尽管利兹已是英国第三大城市,但生活方式与现代科技的联系却远不及我国小城。缓慢的城际火车、只能现金支付的小店、缴纳电费需要排长队……刚来的一两个月,习惯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我对当地的“慢吞吞”很不适应。

不过,吉登斯的著作让我慢慢理解了当地这种生活方式,也陷入了思考。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在逐渐改变着原有社会秩序的轨道,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带来了便利,但或许也带走了一些“慢时光”背后的趣味和人情味吧。

从学生宿舍到爱德华·博伊尔图书馆大约只需步行七八分钟。除了起居,我一天的生活与学习是从图书馆开启的。印象最深的是,到图书馆第一件事是拿着印有校徽的杯子,在门口接上满满一杯的本地红茶。有时候看书着了迷,一杯还没有饮完就到了中午。

英国人的午餐比较随意,从家里带份便当或在便利店买块三明治是最常见的。图书馆的研讨室会在中午的时候举办一些讲座,来自世界各地到利兹大学访学的学者们在中午这短短一个小时内展示他们的学术成果。这些研讨室就成了我最常光顾的“午餐食堂”。啃着三明治,享受着精神食粮,至今仍旧回味无穷。

利兹的纬度较高,冬日下午四点就一片漆黑了。夜晚吹着寒风,回宿舍的路上,只要一回首,图书馆的光亮永远在那里。

(作者硕士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