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

宿迁市

名字由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宿迁古称下相、宿豫、钟吾等,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乾隆赞其“第一江山春好处”

405年,东晋改下相县为宿豫县。

762年,为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讳,将宿豫县改为宿迁县。宿迁作为政区由此得名。

之所以取名“宿迁”,有种说法是,取名源于春秋时期被迁入该地区的宋国的附属国宿国。此种说法跟安徽宿州的名字来源如出一辙。

1945年,设置宿迁市,属泗宿县,1946年7月撤销。建国后曾长期属于淮阴地区(淮阴市)。

1987年,宿迁县撤销,设立县级宿迁市,1996年升格为地级市。

城市性质: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幸福田园城市。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1)

泰州市

名字由来:海陵自古雄争地,烟树苍苍起暮愁。(清·蒋春霖《登泰州城楼》)

泰州古称海陵。

937年,南唐取“国泰民安”之意,设置泰州,泰州由此得名。

1912年,民国政府裁州废府,泰州改为泰县。

1949年,设置泰州市,市、县并治。这是泰州作为市建制的开始。

1983年,泰州市作为省辖县级市,由扬州市代管。

1996年,泰州升格为地级市。

城市性质: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2)

镇江市

名字由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与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因三国吴迁都于此,从而改称京口。这是镇江古称京口的由来。

975年,北宋改置镇江军。“镇江”由此得名。

1928年,改丹徒县为镇江县。

1929~1949年,由于南京作为民国首都,镇江成为了江苏省省会。

1949年4月,设置镇江市,属苏南行政区镇江专署。

1983年,镇江地区撤销,改设地级镇江市。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3)

扬州市

名字由来:现代的扬州,古称广陵。

589年,隋灭陈,改吴州为扬州。

至此,完成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

关于扬州名字由来,众说纷纭。

其一:《释名释州国》载: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也”而得名。

但这里的“扬州”指的应该是上古九州之一的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跟现在的扬州不是一个概念。

其二:因扬越得名。

《周礼正义》中说:“此州地苞百越,扬,越声转,义亦同,扬州当因扬越得名,犹荆州之与荆楚义亦相因矣。”

此外,还有说是因杨树而得名等等说法,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古至今,扬州都是经济文化繁荣的代名词。

1912年,撤销扬州府,设置江都县,1949年在江都县城设置扬州市。

1954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扬州地区撤销,改设地级扬州市。

1996年,泰州从扬州划出,升格为地级市。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4)

盐城市

名字由来:盐城古称盐渎。

公元前119年,西汉设置盐渎县,属广陵郡。

411年,因“环城皆盐场”,改盐渎县为盐城县。盐城由此得名。

1945年,设置盐城市,后废除。

1946年,为纪念罹难的叶挺,更名为叶挺县,1948年在叶挺县城区设置叶挺县。

1949年,再次更名为盐城县,属盐城专区。

1983年,盐城地区和盐城县撤销,建立地级盐城市。

城市性质:沿海新兴中心城市,现代工商贸易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5)

淮安市

名字由来:淮安古称淮阴,始建于秦朝,因地处淮河以南,故名。

489年,南齐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由此得名。

“安”字有着“安定、安居乐业”的寄予,毕竟之前的长年战乱使得"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经济文化凋零。

1912年,淮安府废除,设置清河县,1914年改为淮阴县。

1958年,清江市和淮阴市合并,设置淮阴市。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1987年,淮安县升格为县级淮安市。

2000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置楚州区,2012年楚州区改为淮安区。

城市性质:苏北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湖生态旅游城市。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6)

连云港市

名字由来:连云港的曾用名有朐、东海、海州、郁洲、海宁州等。因市内的海港连云港而得名。

1912年,海州直隶州改为东海县。

1933年,在灌云县老窑筑港,因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取首字命名为连云港。此时的连云港还只是港口名。

1935年,在港口设置连云市。

1948年,设置新海连特区,次年改为新海连市。

1953年,由山东临沂专区划归江苏徐州专区,第二年升格为省辖市(地级)。

1961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沿用至今。

城市性质: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7)

南通市

名字由来:南通古称通州。

958年,后周攻克静海,设立静海军,后升静海军为通州。这是通州建州的开始。

明万历《通州志》载:“州之东北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江通吴粤楚蜀,内运渠通齐鲁燕冀,故名通州。”

1724年,通州升格为直隶州。为了区别于直隶顺天府通州,俗称南通州。

1912年,设置南通县。

1949年,在南通县城设置南通市,属苏北行署南通专区。这是南通市建制的开始。

1953年,南通市升格为地级市,属江苏省。

城市性质: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8)

苏州市

名字由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人人皆能吟诵的《枫桥夜泊》,意境悠远。这是我一个外省人对苏州的最初认知。

苏州古称姑苏。

589年,因境内的姑苏山而改名为苏州。是因姑苏山而得名

1912年,苏州府撤销,设置吴县。

1928年,设置苏州市。这是苏州市建制的开始。1930年,苏州市撤销,改为吴县。

1949年,在吴县城区设置苏州市,同时设置苏州专区。

1983年,苏州地区撤销。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9)

常州市

名字由来:589年,隋朝平陈后,在苏州常熟县设置常州,州名来自常熟县名。作为政区常州得名于此。

后来,常熟划归苏州,常州州治迁移到晋陵县。

1949年,在武进县城及近郊的基础上设置常州市,属苏南行署区,1952年改属江苏省。

1953年,常州市升格为省辖市。

城市性质: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10)

徐州市

名字由来:徐州古称彭城,为大彭氏国所在地。秦朝统一后设置彭城县。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徐州刺史部是汉朝所设十三州部之一,跟后来的徐州是两个概念。

关于“徐州”名字由来,《晋书·地理志》载:“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

1912年,废府存县,称铜山县。1945年,在铜山县城设置徐州市。

1952年,升格为省辖市(地级市),由山东省重新划归江苏省。

1983年,地市合并,设置新的地级徐州市。

城市性质: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11)

无锡市

名字由来:无锡名字由来跟铅锡矿产有关。

西汉之前,这里的山盛产铅锡,得名锡山。

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设县,因锡矿耗竭,故名无锡县。无锡得名于此。

西汉王莽时期,又发现锡矿,县名改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元年,因锡矿枯竭,再次更名为无锡县,“无锡”之名沿用至今。

1912年,原无锡、金匮两县合并,设置无锡县。

1949年,在无锡县城设置无锡市,市、县并治,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无锡市升格为江苏地级市。

城市性质: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12)

南京市

名字由来:“京”在过去,一般指代的是一个国家的国都、首都。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实行南北两京制,在应天府置南京。南京由此得名。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废除江宁县、上元县,设置南京府,后改为江宁县。

1927年,民国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改江宁县主城部分为南京市。

1949年,南京解放,建国后是中央直辖市之一。

1952年,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南京作为省会。

1990年,南京被列为计划单列市,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撤销。

1994年,南京成为副省级城市。

城市性质: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江苏省13地级市名称(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名字由来)(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