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传朱棣(朱元璋若传位给朱标次子)
靖难之役是明朝中早期叔侄争夺帝位的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整整打了四年之久,愣是把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的大明朝给打回了原型。而交战双方,就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和他的大孙子朱允炆。
大战结果是朱棣赢了,成功篡夺皇位,把自己的亲侄子打得不知去向。然后又以胜利者的身份将其贬得一文不值,还派个太监郑和以出国访问,外带经商的名义四处寻找,找了几十年也没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可是,当我们回顾这场大战时,只要细加推敲就会发现。
虽然朱元璋生前为自己心爱的大孙子朱允炆安排好了一切,可唯独一点他看走了眼,那就是,朱允炆如果做个太平天子或许还能担当得住,可面对战事,他确实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能把一手好牌打个稀烂,就算老头子再怎么安排也没用。
换句话说,就算朱元璋铁了心想让孙子来接班,只要将真正的嫡孙扶上位,而不用菜鸟朱允炆,朱棣照样打死也不敢造反。
那么,朱元璋真正的嫡长孙是谁呢?他就是太子朱标与常氏所生的次子朱允熥。
朱元璋真正的嫡长孙——朱允熥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里,朱允炆才是朱元璋的嫡长孙。其实不然,朱允炆并非朱标的第一个儿子,而且也不是正儿八经的嫡出。
他的母亲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起初只是太子朱标的妾室。在朱标的太子妃常氏病故后才从小老婆位置扶正,坐上了继任的太子妃。
而朱标起初的太子妃常氏,是明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女儿,名将蓝玉的外甥女,稳稳儿的将门虎女,娘家的势力次于贵为皇室的朱家。
所以说,无论按照先后次序,还是生母的出身来看,常氏的儿子都应该是稳稳的嫡出,比吕氏所生的朱允炆要尊贵一些。
而常氏一共为朱标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朱雄英,年纪比朱允炆大,本是朱元璋铁打的嫡长孙,可惜8岁时夭折了。
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但在常氏活着的时候,他也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嫡孙,只可惜常氏去世后,朱允熥的地位也随之动摇,最后与皇位失之交臂。
那么,为什么说,朱元璋如果选择朱允熥继承皇位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
而朱元璋又为什么舍弃身份较为尊贵的朱允熥,而选择朱允炆呢?其实,说起来还真不是朱元璋老眼昏花了。
朱元璋的考虑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皇帝在立储的问题上都会思虑再三。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愣是杀出片江山,自然不会是糊涂人,在立储大事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铁定的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本打算让四子朱棣来继承皇位,因为老四朱棣和他最像,文治啥样他不敢保证,但武功还是十分出类拔萃的,甚至比他大哥都强。
可就在朱元璋打算传位给年富力强又久经战阵的朱棣时,一个叫刘三吾的翰林学士向他进言,大意是:您选择朱棣做储君不妥啊,因为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如果朱棣当了储君,二王爷、三王爷能服吗?难道您忘了八王之乱的惨剧吗?
这话算是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了,他最怕的并不是外面的强敌,而是家里的内乱。
朱标一死,其它三个儿子都眼冒绿光地盯着这个太子位置呢,传给他们其中哪个人,估计另外两个都会不服,等自己一死,保不齐就得联起手来造反。
与其看到自己儿子手足相残,还不如借着他们大哥朱标的余威,跨过这一层,将皇位直接传给孙子,让这三个当皇叔的互相节制,反而能皇权永固。于是,他便开始在自己的嫡孙中进行观察。
其实,能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嫡孙,无外乎只有朱标与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和与吕氏所生的朱允炆二人。
其中,朱允熥虽然年纪比朱允炆小一岁,但作为发妻之子,外公家又势力庞大,所以更占据优势。
而且,相比于背后没有什么武将势力的朱允炆,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虽然此时已经去世了,但蓝玉还在。
蓝玉是朱允熥的亲舅公,既是明朝开国元勋,又是大明将领中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年富力强且久经战阵,军中威望已经不下于年迈的徐达。有着他的帮衬,估计明朝大半的武将都会站在朱允熥这边。
所以说,如果朱元璋当时没有选择让朱允炆接班,而将皇太孙的位置定给朱允熥,蓝玉定会拼死捍卫自己的外孙,以他的能力、威望外加朱元璋留下的皇权势力,稳稳的可以碾压朱棣。
可惜,朱元璋却选择了朱允炆,甚至为了替孙子日后掌权扫清障碍,还以一幢蓝玉案铲除了蓝玉,连带着将跟随蓝玉的一大帮明军中的青年骨干一并铲除,这使得朱棣再无后顾之忧,堂而皇之的在朱元璋死后第二年就拉起了“清君侧”的大旗。
那么,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为什么宁可杀了蓝玉等军中骨干,也要扶植一个弱鸟朱允炆呢?
表面上看,是源于允炆孝顺,在朱标死后涕泪交加,哭得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让朱元璋甚是感动,由此遵循立长立贤的古礼,选定了朱允炆做自己的接班人。
实际上,让朱元璋下定决心的根本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而是出自大明王朝当下的局势和文武两派势力之争上。
选择朱允炆的根本原因朱元璋知道,大明王朝自打建立以后,文臣和武将便形成了两股势力,明争暗斗也相互制约,这其实是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喜欢看到的局面。
而在立储问题上,文、武两派此时站队也十分明显,分别支持着自己的两个嫡孙朱允炆和朱允熥,相互间明里暗里始终较着劲,都在等待自己的最终决定。
两个嫡孙中,朱允炆的外公吕本官居太常寺卿,是文官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朱允炆本人又性情温和,且擅文,自然是得到天下文臣拥戴的。
而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是明朝最具声望的开国大将,也是唯一死后被自己亲命“奉旨穿龙袍”的将领,军中地位与徐达比肩。
作为他的亲外孙,又有年轻一代的新晋统帅蓝玉坐镇,朱允熥自然成为朝中武将利益的下注点。
这样来看,朱允炆和朱允熥分别代表着明朝文、武两大势力的利益。
而朱元璋认为,打天下靠武,可坐天下则要靠文。朱允炆背后的文官集团虽然不善带兵,但百废待兴的大明朝,此时最需要的是恢复发展,这就必须要依仗他们。
而朱允熥虽然赢得朝中将领们的支持,但大部分都是依赖于蓝玉。带了一辈子兵的朱元璋知道,文臣即便在政局中占了上风,对皇权也构不成太大威胁。
但如果外戚势力是武将的话,皇权就危险了。而且,以蓝玉胆大包天的性情,帮助朱允熥夺江山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这势必会造成朱家皇室的一场浩劫。而夺下江山之后,蓝玉的危害则更是远远大于朱棣。
说到底,朱元璋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朱棣有可能会造反,即便朱棣在朱元璋死前装疯卖傻,但朱元璋也未必会信。
只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上看,退一万步讲,就算朱棣真的造反成功了,那也是自己儿子做了皇帝,大明王朝还是他朱家子孙的
可如果让蓝玉掌权,则必会让朱家皇权旁落,自己的子孙后代会怎样可就不一定了。所以,这也成为朱元璋最终选择朱允炆而没有选择朱允熥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