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善少言寡语(什么是巧言令色)

大家好,我是国学周小汇什么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怎样改善少言寡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怎样改善少言寡语(什么是巧言令色)

怎样改善少言寡语

大家好,我是国学周小汇

什么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呢?

巧言令色是指一个人他的言行举止,外在表现出来的像一个仁人君子的样子,是装的,是做作的。而鲜矣仁呢,意思是说很少能够达到仁,做到仁。合起来就是说,一个人想通过修饰自己的外在行为,做到跟仁人君子一样,以达到仁的境界,那是不可能的,距离很远?为什么呢?因为「仁是心上功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因为仁是心地的上的功夫,如果在言色上努力,那只能距离越来距远。在表面上做文章,无非是恭维别人,谄媚别人,光说好话,不以事实为依据,内容没有实际。怎么样才能算得上实际呢?心里面有什么说什么,表里一致,诚实不妄语,但这并不是孔老夫子所要表达的。

孔夫子所要表达的真实,实际,必须要证到诸法实相,然后言词才能真实,没有见到诸法实相,实从哪里来,无从谈起。孔老夫子在教学过程中,肯定讲过很多话,但记录下来流传到后世的就这么多,可见当时记录的时候,一定是挑选非常重大要紧的事来记,每一句话都有非常的深度,以便于后世人读到后能够觉悟。

求实很重要,世间学问著重在实在、真实,出世间学问更是讲求真实。这个真实就是「仁」?仁怎么求得呢?要如何修学才能达到呢?这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孔夫子教我们从格物致知下手,而内典里有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格物,所以不从格物致知上做功夫,真实不能现前,仁不能得到。

『善其颜色,……少能有仁也』,这就是外表上装出一副慈悲仁厚的面貌,无知;只有外表,没有内容;内心,那又是另外一样。

  『致饰於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这是外表装成谄媚、巴结、迎合别人的一副面孔,其目的是自己的人与事,自己的欲望,为了要达到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是迷失自己本性者,他才会做。自己本性要不迷,纵然与自己有利益之事,也不肯巴结人。

所以孔子说过:「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要财,要得到自己的欲望,先要看看合不合乎道义?不合乎道义,纵然有这个机会也不要。小人则无所忌讳,他不顾道义,只顾自己的欲望,这是小人。小人在内典里叫做什么?诸位要记住,「一阐提」!一阐提,解释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为什么?小人迷失了本性,不能回头,就是圣人来度他也没法子。

「巧言令色者」,这一句是不是孔子教我们观人之术?拿这个来看看我们附近的人,哪些是君子?哪些是小人?如果我们这样读《论语》、运用《论语》,那孔老夫子也要流眼泪了。大家要知道,孔老夫子是教我们要学圣人。这些话都是教我们自己检点自己的身心,我们在日常生活言语态度上,是不是「巧言令色」?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才是学君子、学圣贤之道。决定不可以拿这个尺码,到处去量人,「某人巧言令色」、「某人是小人」、「你是一阐提」,那就造罪业了。

那看到他堕落怎么办?孔老夫子常说:「命也夫!」没法子的,他的命就是如此。什么时候才能救?什么时候他回头了,一念回心向善了,这个时候他的机缘成熟了。他这一念不肯回心,机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的时候,圣人总是在他的旁边常常给他暗示,希望他能觉悟;实在觉悟不了,那也没法子。觉悟,肯回头,圣人没有说是坐在那里不救援的,一定救护你。

『朱子曰:圣学不外求仁』。「圣学」就是儒家的教学,儒家的教育。教育的宗旨在哪里?宗旨就是求仁,行先孝悌,在实行上是以孝悌基础。所以圣贤求仁,从哪里学起?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学起。这个顺长是悌道,是要孝亲顺长,这个是仁之根本。

『其贼之者,以巧言令色为甚』。贼是什么?就像内典里面讲的「烦恼贼」,是一个意思。破坏仁道、破坏孝悌的,也就是障碍了学问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巧言令色」。一个人不诚实,处处欺骗别人,这种人在世出世间学问都谈不上。这样做的人,眼前所得到的一点好处,都是命里原来有的。命里要没有,巧言令色能够欺骗人,可以得来,那圣人也赞叹巧言令色,孔老夫子也主张巧言令色。为什么?巧言令色果然能致富,果然能出名,那是圣人之大道。事实结果是不能!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他懂得因果,乐得作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他用尽了巧诈,所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真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真正相信因果的人,参透这个道理的人,决不干巧言令色之事。为什么?只造罪业,没有一点好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