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为什么不中暑(不可小视的暑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汪丹
大暑之后,又入中伏,京城处于高温烘烤模式中。大夏天中暑原本很常见,但近期各地重症中暑热射病事件接连发生,引发了大家的担忧。中暑为何竟能危及生命?不同类型的中暑都有什么症状?暴露在炎热环境下的人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呢?我们请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的杜涛来说一说。
(1)人为什么会“热”出病
人体对于温度的适应有点“厚此薄彼”,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好,只要体温保持在35℃以上,生理活动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对炎热的耐受度较差,只能耐受使体温稍高于正常范围的环境(体温升高4.5℃左右)。如果体温异常升高过久,便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人体为应对这个生理弊端,进化出多种散热机制:
一是蒸发,即水从皮肤和呼吸道蒸发,这是机体最有效的多余热量散发机制。汗液蒸发是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可带走热量,是人体最重要的散热方式。但在湿度很大的环境中,蒸发散热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因此比起干热环境,湿热环境更不利于人体散热。临床上应用的擦浴降温就是利用“人工汗液”蒸发的原理,促使患者散热。
二是辐射,指散发热辐射电磁波,这种能量传递无需直接接触或空气流动。太阳就是通过发射光波(本质上是电磁波的一种)来释放热量。热的人体也会释放电磁波,热成像仪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制造的,只不过这种热辐射没有光波的能量那么高。
三是对流,指将热量传递给在身体表面流动的空气或液体。热传递需要温度低于体温的气体或液体。在闷热的屋子里开窗通风后,窗外凉爽的空气和屋内闷热的空气会交换,从而实现对流,使室温降低。人站在阴凉通风处,空气流动可以带走多余热量,也能使体表温度降低。
四是传导,指直接将热量传递给温度更低的相邻物体。在夏季,游泳、冲凉都是可供选择的消暑方式。根据这个原理,医生可以用冰水浴、冰帽、冰袋、冰毯等降低高热患者的体温。
当环境温度高于身体核心温度时,除了蒸发这种方式之外,人体无法通过辐射、对流、传导这3种方式调节体温。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蒸发降温,如果环境湿度过大,汗液无法蒸发,便不能有效散热;如果环境温度过高,会加剧身体排汗,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便会导致脱水,进一步降低血浆容量和体温调节能力,使生理过程发生障碍。
这就是人会“热”出病的原因。
(2)8类人群夏天易中招儿
从临床经验来看,下面3种环境条件跟中暑关系密切:高温高湿环境,特别是连日高温;强烈的太阳辐射;居住环境条件差,通风不足,不使用空调、电扇等。
除了环境条件之外,人体自身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一些基础疾病,也是中暑的诱因。据此分析,8类人群为中暑的高危人群:
1.高强度体能训练或劳作且存在潜在急性疾病者,或体能与训练强度不匹配,或训练前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或休息不足、补水不足者;
2.超重或肥胖者;
3.缺乏热习服训练者(热习服是指通过反复热刺激,使人体出现生理、心理、行为、形态方面的适应性反应,从而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即主动热适应);
4.作业时间选择在每天较热时间段,或已出现先兆中暑症状未重视者;
5.患有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者;
6.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卧床不能自理者;
7.防暑意识不强者,如为了节电不开空调或泡温泉、蒸桑拿时间过长;
8.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3)谨防先兆中暑发展为热射病
当人们发生中暑时,热损伤因素已经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表现为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干预,就可能恶化。
中暑根据病情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统称为热致疾病。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应急措施:发生先兆中暑后,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利用空气对流散热)和休息(减少活动产热和减少接受阳光辐射热量),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
轻症中暑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症状加重,体温升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虚脱表现。
应急措施:可通过冷水擦浴降温、冰块冷敷、冰袋冷敷等方式使皮肤散热,同时到阴凉处休息,适当补充水和盐分,通常可于数小时内恢复正常。
下面重点说说重症中暑,它分为3种情况: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1.热痉挛是指人体发生肌肉剧烈疼痛和痉挛,这主要与人在高热环境下大量排汗造成盐分流失和脱水有关,也与活动前的肌肉疲劳有关。
【病例】
隋师傅是个42岁的建筑工人,高温环境下作业出现大汗淋漓、小腿抽筋症状,未及时休息,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疲乏、无力、头痛、心悸,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等症状。随后被送到医院,医生诊断其已经由热痉挛发展为热射病,紧急抢救后转危为安。
2.热衰竭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间过程,如不治疗可发展为热射病,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以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及环境者,为遭遇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钠盐流失过多引起循环血容量不足所致。患者具体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继而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发生晕厥、手足抽搐。
【病例】
小爱是一名大学生,周日在一个演练场地当群演,当时户外温度近40℃。她在户外呆了4个小时后感到头痛恶心、浑身乏力、口渴。随队保健医务人员发现她心率稍快,血压尚可,体温38℃,初步诊断为中暑,有热衰竭相关症状。小爱饮用2瓶矿泉水,并冲服补液盐,采取温水擦浴、风扇吹拂降温等措施,半小时后症状未能缓解。随后,她被送往医院接受输液治疗,第二天症状消失。
3.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热致疾病类型,典型表现为高热(>41℃)和意识障碍,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病例】
张先生被急救车送医时已出现意识障碍。据工友描述,他3小时前在工地上吐下泻,之后不省人事,当时已在工地干活长达10小时。进入抢救室时,他的体温41℃,心率极快,医生初判其为重症中暑热射病,随即采取冰毯、冰帽、冰袋、擦浴降温和药物降温等多种措施,配合补液治疗,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从上面提到的病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过热的环境中待太久”是导致中暑的主要原因,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迅速降温、有效补液”。平日里一些普通中暑患者只表现为头晕、乏力、精神不振、口干口渴等轻症,一般来说,休息、乘凉、促进散热和适当补水即可缓解。但如果降温不足以散热、饮水不足以补水,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否则病情延误,可能发展为重症中暑。
(4)“快速有效地降温”是急救第一原则
显而易见,前文所介绍的重症中暑3种情况中,热射病最为棘手,且危害最大。那么,一旦发生了热射病,应该如何施救呢?
大家一定要牢记,“快速有效的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第一原则,同时也适用于所有中暑情形。具体来说,救治身边疑似热射病的患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发现异常的第一时间让患者脱离热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其衣领扣、腰带,脱去其外衣,以利于呼吸和散热,有条件的可送至有电风扇或空调的室内。
其次,采取快速、有效的降温措施,如采用水浴或冰水擦浴,有条件的可以使用能调节体温的电子冰毯、冰帽。
第三,做好气道保护。患者昏迷时应使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避免气道异物侵入,同时禁止喂水,以免呛咳。
第四,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收治的医疗机构,由医务人员为其进行体温管理、液体复苏(临床补液的一种方式,基本要点是短时间内大量补液)和器官支持。
概括来说,对于热射病患者的施救应把握“先降温后转运,护送途中持续降温”的原则。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则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
总之,从医学角度看待大家关心的中暑问题,关键在于两点:对于健康人来说,重在预防中暑;对于已发生中暑的人群来说,重在预防轻症发展为重症。如果我们有中暑预防和保健常识的储备,就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轻症发展为重症,尽早让患者脱离中暑带来的身体损伤和生命危险。
所以医生总是强调,中暑的预防非常重要。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倘若意识到自己发生疑似中暑的症状,一定不要忽视和逞强,需立即到阴凉处休息、适当补水,静待症状减轻或消失。如果休息、降温、补水等措施都不能起效,应立即就医,自己无法就医的可寻求他人帮助或拨打急救电话。
【防暑口诀】
环境过热莫久待,湿度过大要小心;
重度劳作老弱小,基础病者最易发;
先兆中暑勿慌张,乘凉休息快补水;
轻症中暑要警惕,转为重症性命危;
异常注意早察觉,治疗干预需及时;
冰袋擦浴空调扇,迅速降温很重要;
做好准备战炎夏,自觉不适要休息;
大众科普多传播,预防中暑保健康。
(供图:视觉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