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德州(山东北大门德州的这十年)

德州,京杭大运河四大漕运码头之一,因交通枢纽地位,自古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2011年,京沪高铁建成;6年后,青太客运专线贯通两条国家高铁战略线路一纵一横,交汇在高铁德州东站航运港口、高速公路、城际高铁,现代化的德州已进化为多位一体的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山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德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德州(山东北大门德州的这十年)

山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德州

德州,京杭大运河四大漕运码头之一,因交通枢纽地位,自古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2011年,京沪高铁建成;6年后,青太客运专线贯通。两条国家高铁战略线路一纵一横,交汇在高铁德州东站。航运港口、高速公路、城际高铁,现代化的德州已进化为多位一体的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德州作为山东“北大门”,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重大国家战略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天衢新区建设等省级战略交汇叠加,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9月21日上午,中共德州市委“山东这十年·德州”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介绍,十年来,德州市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办成了一件件顺应群众期盼的大事实事,迈上了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努力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新成效,以及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生动实践。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新兴产业为德州经济发展不断提供新动能。上半年,德州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7%,其中,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设备制造同比增长454.4%。另外,上半年德州“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9.5%,占全部投资比重50.1%、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德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大山:“德州将培大培强‘十强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主阵地、动能转换的总抓手,聚焦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聚焦重大项目固本强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11条关键产业链,为全省做优做强十强产业贡献德州力量。”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人均增量、发展质量“三量齐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3489亿元,年均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亿元,是2012年的接近2倍;市场主体达到53.2万家,是2012年的2.9倍。成功创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市、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市域旅游示范区。

乡村振兴成果丰硕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年来,德州市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在城乡融合、工农融合、产业融合、治理融合等方面走出一条融合化之路。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五个振兴”需要共振,需要全面融合。融合,一“融”俱荣,一合俱和!

全面振兴、整体联动,不断完善、不断深化,让德州成为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之地,和合出一曲乡村振兴的赞歌。

北京南望,德州不远。一曲壮歌,从齐鲁大地飞出。传唱大江南北,流行长城内外。中国需要这样的歌声,天下喜闻这样的旋律。

德州,光明在前,他们满怀信心——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全力融入服务重大国家战略

南北借力京沪高铁大动脉,东西融入沿黄达海大通道,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学、宜购、宜养”的社会环境,建设年轻人喜欢的城市,让年轻人喜欢,让老年人方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聚焦“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产业融入、市场融入、平台融入、政策融入。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校、招医引药“四招四引”。累计引进京津冀过亿元项目591个,1853家企业与600多家大院大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沿黄现代产业示范带,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30个,完成投资660多亿元。牵头搭建全国首个“黄河流域政务服务通办圈”,与6个省(自治区)20个城市172个县实现政务服务跨域通办。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举全市之力建设省级天衢新区。加快建设总部基地、职业教育聚集区、金融创新区、大学创新园等重要功能板块,实施消费扩容提质工程,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德州味”“德州宴”“德州游”“德州造”“德州赛”“德州展”等地方品牌,加快建设会展名城、特色体育名城、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让人流物流在融入双循环中更多地汇聚在德州。

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从一条条新修的道路到一片片新开发的小区,再到日渐增多的公园、市场,十年间,德州的城市建设不断升级,城市环境更加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先做大中心城区,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扩容升级,城区面积扩大了2倍;全长77公里的环线快速路建成通车,围合面积280平方公里。

党的十九大以来,德州城市建设迎来更多新机遇:2020年,市运河经济开发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完成体制机制改革。2021年11月,《德州天衢新区发展规划》经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2年6月,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运河经济开发区正式融合,德州天衢新区拉开大幕,德州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城市布局不断完善,城建理念也不断变革。十年间,德州开始朝着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的方向大步前进。

城市建设,首先要让群众住有所居。据统计,仅“十三五”期间,德州就累计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13.6万套,数十万人解决安居问题。同时,德州还以2000年前建成的住宅小区为重点,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8个,使8万户群众受益。进入“十四五”后,德州继续保持对棚户区、老旧小区的改造力度。2021年,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9514套,基本建成18467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051户;全市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69个,惠及居民2.25万户。2022年,全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新开工6892套,同时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13个。

在解决群众居住问题的同时,德州还引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新理念,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其中,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全市已累计建成135.25平方公里。同时,累计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30.89公里。2022年以来,德州抢抓机遇,开展“七网”市政公用设施网建设行动。年底前,6个县市区将完成整县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7个县市区完成工程量的40%以上,每个县市区有1座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

生态先行、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过去十年,德州的城市建设日益朝着生态先行、绿色发展的方向迈进。

在各县市区中,齐河早早提出了建设生态之城的构想,打造了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2019年齐河成功通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2021年又入选省生态文明强县。

伴随各县市区持续的生态建设,截至目前,德州市森林面积达1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0.76%,森林蓄积量达900万立方米。2018年所有县(市、区)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县城)标准,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2016年成功晋级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到2021年末,德州市还累计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30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2座。

如今,生态建设已然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前不久,庆云投资5.5亿元实施了城南公共服务提升项目,在城市“黄金地段”建起了绿地、公园。同样在今年,齐河实施了重点城建工程686项,雨污混流管网全市率先清零,建成公园、游园110处,成为全省首个县级“百园之城”。

过去十年是德州发展史上充满挑战的十年,也是极不平凡的十年。德州市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闪电新闻记者 董思维 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