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隶书前程似锦(各界对刘炳森隶书褒贬不一)

刘炳森隶书前程似锦(各界对刘炳森隶书褒贬不一)(1)

刘炳森(1937—2005),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生前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

刘炳森兼善篆、隶、楷、行、草,尤善隶书,这与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其幼年时期跟随私塾老师学习碑学经典,对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不断精深,终成一家之风。著有《刘炳森楷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板桥道情》《刘炳森选编勤礼碑字帖》等,出版有《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鲁迅诗歌选》等隶书字帖,文学散文集《紫垣秋草》等。

重要艺术创作观点

●书人方其年富力强之时,正应穷尽书体的状貌,使结构严谨,间架优美,而不应以“返璞归真”自许,号称“宁拙勿巧”。

●书法创作也有追求类似趣味的胡涂乱抹,甚而至于已经不是文字了,几乎不是写出来的。这类作品,既然不是写的文字,也就不能算作书法艺术。

浑厚华美 端庄匀净——刘炳森书法艺术论

■刘衍泽

刘炳森出生在一个上海药商家庭,其父刘凤庭为专营高级药材的三盛全鹿茸庄两个分号的经理,后因身体状况变差,一家人前往北平修养。然而好景不长,刘凤庭在刘炳森不满5岁时便因病离世。刘炳森随其母高瑞芬返回天津武清,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及少年时代。过早的变故使得刘炳森拥有了当时同龄人所不曾拥有的坚韧与自尊,而小时私塾教育中先生所教授的隶书碑学,不仅让他对乡土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眷恋,更开启了他隶书学习的大门。

刘炳森隶书前程似锦(各界对刘炳森隶书褒贬不一)(2)

刘炳森 隶书轻霭中堂

刘炳森从小就临帖练字,11岁时名扬乡里。对隶书的喜爱加之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让刘炳森在学习生涯中得到许多恩师相助。凭着读私塾时先生教授的碑帖所产生的对中国书法的一腔热情,他在北京艺术学院读预科至本科期间,先后受到郑诵先、张安治、白雪石、何二水等老师的赏识和帮助。19岁时被破格吸收为“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何二水是刘炳森书法的启蒙教师,他对于刘炳森在书法道路上的影响可谓深远,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刘炳森系统地学习了《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隶书碑刻。何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谆谆教诲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刘炳森,而刘炳森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也伴随终生。

大学毕业后,刘炳森被分配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进行书画修复与复制工作。在故宫藏品众多的得天独厚条件下,刘炳森博闻强记,翻阅多种古代书画藏品,并积极向厂内的前辈请教,一来二去,鉴赏水平和笔下功夫有了长足提高。在修复厂任职期间,他曾复制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宋册页《巴船下峡图》《山腰楼观图》等文物。后听取领导建议,将创作重心转到书法上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隶书风格与体势。

在书法创作方面,刘炳森对于各种书体均有涉猎与研究,其中楷书与隶书较为大众所熟知,而其中隶书的造诣又最高。楷书主要师法颜真卿,作品字里行间体现出颜体之骨力遒劲、方圆兼备,结构上从容大方、秀丽多姿。王学仲曾评价刘炳森的楷书作品《滕王阁序并诗》:“格古气新,娴熟流丽,显露出风华舒和的骨格,庄密挺秀的韵味,在体现着他避颜之丑拙致讥的变体书,而取其风神健朗的正工之书,通篇一气,不苟不懈。”

刘炳森隶书前程似锦(各界对刘炳森隶书褒贬不一)(3)

楷书古人中堂

隶书最见其功力与态度。刘炳森初临《华山碑》,而后《乙瑛碑》《张迁碑》,最后《石门颂》,不仅研习宗法汉碑,又取法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等清代书家。而入晚期,更是锐意创新,将行草之笔意融入隶书之中,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世人称之“刘体隶书”。

刘炳森隶书的显著特点便是厚重满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提出:“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这是说大字要约束,小字要舒展,这样才能呈现自然的状态。刘炳森在处理时注重每字笔画的疏密关系与横向空间的紧凑布局,这种趋势在少字作品中更为突出。为了减少强调横画所带来的匠气,刘炳森借用了行草的笔法,或改变入笔方式,或营造自然的皴擦飞白,又或使笔画间略带牵丝,使得作品整体带有汉隶的秀美灵动、横向开张,又体现行草之潇洒风流、气势磅礴。

刘炳森的书法贯穿着他自身的书法理论,即“自然地返璞归真”。他强调,从事书法的人在年富力强之时,应该在字的结构方面下功夫,尽可能做到间架优美、结构严谨,不应过早地以“返朴归真”自诩,号称“宁拙勿巧”,而忽视造型之美感。这并不是不提倡朴拙之意,而是书法家应该在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参悟中精进自身,当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时,带来的质的改变会将毕生所学融会贯通,达到一种“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的更高境界。这种境界在孙过庭的《书谱》中称为:“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刘炳森隶书前程似锦(各界对刘炳森隶书褒贬不一)(4)

隶书《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局部)

在组织活动方面,刘炳森担任众多知名社会团体主要负责人职务,不仅拥有强烈的文化情怀,更具有高度的国际化视野,由于其隶书端庄郑重、飘逸潇洒,以书结缘的例子比比皆是。1988年北京明城墙修缮完工后,刘炳森出版了《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这部由他书写的1500余字的隶书碑文,形体飘逸、庄重古雅,极富装饰之美。

1993年,董寿平将自己的5幅书画作品赠与故宫博物院,时任故宫博物院代院长的吕济民找到刘炳森,请他书写贵重且具有收藏价值的故宫博物院收藏证书,传为一段佳话。在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刘炳森也同样尽心尽力。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间书法交流也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刘炳森为了能与日本书家交流心得,49岁的他依然自费积极学习日语。30余年中,他曾30余次出访日本,多次参与中日书法交流论坛和展览,还曾受吕济民之请,代表故宫博物院赠与东京富士美术馆古联一幅,在故宫主持参加日本原田观峰书法作品展等活动。后期他也曾出访美洲、欧洲与东南亚各国,让书法这门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同时,刘炳森还是一位心系书法教育、艺术教育与公益事业的书法家。最早他曾在外国企业总服务公司教学部担任外籍驻京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书法教师,近20年如一日地教授外国学生隶书与楷书。随着教学规模的逐渐扩大,现有的教材由于体系落后、文字缺失等原因,已不适应他的教学,刘炳森先后编辑了《颜勤礼碑》和《北魏刁遵墓志》等字帖,方便青年人的学习。许多高校、企业、机关等单位听闻他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慕名而来,请他主讲书法交流论坛与课程。刘炳森并不以为这些是案牍劳形之事,反而认为这种艺术方面的探索与教学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

刘炳森隶书前程似锦(各界对刘炳森隶书褒贬不一)(5)

隶书室雅兰香横幅

虽然已功成名就,可刘炳森从来没有忘记过生他养他的武清老家与书法教育。他亲自组建了在京武清籍乡友联谊会,先后捐款150余万元用于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1998年,他出资50万元,并以自己书法启蒙老师何二水的名义设立奖励基金,基金所生利息主要用于奖励全区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其次用于奖励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才。直到现在这笔基金仍在发挥作用。他还多次为灾区、希望工程、慈善机构捐赠善款。即使是在生命的晚期,在病榻上还在为无法继续整理恩师的作品而叹息。刘炳森2005年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刘炳森的书法创作还未进入人书俱老之境便戛然而止,留下了遗憾。

在纪念刘炳森诞辰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郑晓华发言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民书法热中,刘炳森是其中的领军人物。隶书是一种古代对篆书进行变革与简化后形成的字体,因脱离汉字表形的图画性质而具有汉字发展意义上的飞跃性。然而随着东汉后期楷书的不断成熟,隶书在书法和实用性上都日渐衰微,直到清乾嘉时期“尊碑抑帖”为特征的书学流派出现后,隶书才得以逐步复兴。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金运昌认为,清代隶书大师中,以伊秉绶承前启后、吐旧纳新最为杰出,而刘炳森的隶书就是接续了伊秉绶隶书的正大气象。

刘炳森隶书前程似锦(各界对刘炳森隶书褒贬不一)(6)

刘炳森所题“北京市百货大楼”

当今书法界,似乎有一种声音认为刘炳森的隶书呆板无神,有“馆阁体”之匠气。笔者则认为,对书家实无必要求全责备。在书法越来越失去其语境的现代社会,普通民众想要走进书法,一方面碍于审美门槛之高,另一方面又被所谓“表演书法”弄得晕头转向,这样书法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我们亟需富有真善美且具有较高书写水平的书法家帮助社会走出困境。

无独有偶,刘炳森先生与启功先生类似,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人品与书品相和谐,为我国书法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刘炳森坚持雅俗共赏的理念,不仅书写了“北京市百货大楼”和“北京银行”等牌匾,更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书写照相排字机用的我国现行汉字隶书字样,这套字样即今天电脑字库中的“华文隶书”。在书法教育方面,他整理字帖,四处奔走宣讲,鼓励对书法怀有梦想的青年一辈。从某种程度上说,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刘炳森书法作品,不正是民众对他书法及为人的承认吗?

刘炳森隶书前程似锦(各界对刘炳森隶书褒贬不一)(7)

刘炳森所题“户口簿”

刘炳森书法的自我风格,皆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对自身的攀登。字如其人,人又何尝不是浓墨重彩的一幅字?攀高峰者,必将路途景色牢记于心,于顶峰一快心声。这是自然的释放与真情的流露。对于刘炳森而言,浑厚华美、端庄匀净便是他书风的写照。

供稿:2020《书法报》29期

点击下方 拥有更多名家隶书作品

刘炳森隶书前程似锦(各界对刘炳森隶书褒贬不一)(8)

学习隶书无从下手?让它来教你

本书全书图文并茂,内容安排从最基础的选用笔墨纸砚开始,直至详细地解析技法,特别是用大量的图版多角度、多方位地把整个运笔过程表现给读者看,使人一目了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